龚一萍
摘要:在一个动态环境中,只有具备动态能力的企业,才能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而有效的制度安排与长效机制是企业构建动态能力并使之长久不衰的保障。制度的规范约束功能对企业动态能力构建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有效的产权制度及其激励功能可以激发企业构建动态能力的内在动力与效能。企业动态能力要保持长久不衰,必须创构一种由组织学习、动力机制和企业文化构成的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企业动态能力;制度安排;长效机制;组织学习;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1-0054-05
一、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永远不变的是变化”。在一个动态环境和剧变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生命之树常青,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能力,构建一种与动态环境、竞争市场相适应的动态能力及其长效机制,才能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国外学者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他们在探索动态环境、企业能力演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时,认识到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不足,把研究的注意力从核心能力逐渐转向动态能力。巴顿指出企业核心能力同时也会蜕变形成“核心刚性”,可能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障碍,从而提出发展企业动态能力。对企业动态能力研究的领军人物是提斯。提斯、皮塞罗和舒恩认为,动态能力是指“整合、构建和重置公司内外部能力.以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艾森哈特和马丁指出,动态能力是企业利用资源。尤其是获取、整合、重置和释放资源,从而应对或者创造市场变革的流程。多斯认为动态能力其目的是研究企业如何识别市场机会,合理配置、重构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佐罗和温特将动态能力界定为企业通过组织学习而获得的一个相对稳定的集体行为模式。在提斯看来,为了解决企业可能面临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的惰性倾向,企业应该通过持续创新.建立及时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动态能力构成与维度的研究,例如,张东红等提出企业动态能力包括吸收能力、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贺小刚等从市场潜力、组织学习、组织变革、组织柔性、战略隔绝五维度分析企业动态能力。二是关于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研究,例如,易法敏对企业“核心刚性”成因的探析;孟庆伟研究了企业能力的持续创新问题:戈亚群对克服组织惯性途径进行了探讨:董俊武从学习和知识的视角探讨动态能力的构建。
尽管学界对企业动态能力有不同的诠释,但其要义还是凸显的。从实质上看,企业动态能力是一种不断更新自身能力的能力。在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研讨中,学者们的研究视角更为关注动态能力的内构、生成、理论框架与创构路径等,而动态能力创构中的制度与机制因素往往被忽略。实际上,制度与机制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创构起着决定性作用,缺乏一个有效的制度安排与机制设计,企业的动态能力难以形成,即使形成也非常弱小或难以持续。在企业发展实践中,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如珠三角地区有些企业的发展曾经辉煌一时,很有竞争优势,由于不能及时将其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转化为动态能力,或有些企业曾形成过动态能力。但缺乏一种有效的制度与长效机制,以致其动态能力不能持续,企业逐渐走向衰弱。因此,要培育企业的动态能力并使之长久不衰,必须构建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与长效机制。
二、企业动态能力创构的制度因素
企业动态能力的创构,需要一个有效的制度安排.为其提供一种制度环境、组织支持与激励机制。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并称之为“制度安排”。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种有效的制度通过提供一系列规则来界定人们的选择空间,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从而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界定并保护产权,并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经济的增长和效率的提高。
制度是制约企业动态能力创构的重要因素,要有效解决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及持续发展问题,不仅要探讨企业动态能力的结构、路径与策略,更应该关注制度因素。但目前在有关企业动态能力的讨论中.制度因素却被忽略,制度往往被视为理想的、已知的外生变量而排除在外,因而在讨论企业动态能力构建时不考虑制度因素的影响;把制度看成是既定的,把明确界定的产权、完全且对称的信息和零交易费用当作暗含的假设;或把制度因素高度简化,企业制度被简化成一种生产函数,市场制度被简化为供求曲线。制度对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具有极大的效应,这种效应主要通过制度的功能作用而产生。一种有效的制度,其功能效应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规范与约束,它规范企业的经济关系.约束并引导企业及其员工的行为。其二,具有明确企业产权、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其三,激励功能,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一种使企业资源与潜力充分释放的机制(如图1所示)。
制度的规范与约束功能对企业构建动态能力的效应体现为:
(1)制度作为一种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程或行为准则,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它可以使企业及其成员对动态能力及其长效机制的构建形成共识。并把他们的意识和行为引导到这个轨道上来。
(2)制度对企业组织与治理结构的规范.为动态能力及其长效机制的构建提供有效的组织管理支持系统,缺乏一个有效的组织管理系统的支持,企业动态能力及其长效机制的构建难以奏效。(3)制度的规范作用可以使企业动态能力及其长效机制的构建制度化、
“常态化”。在一个动态环境中,企业要构建动态能力并保持其长久不衰.必须不断破除阻碍企业能力更新的障碍.不断学习.“超越自我”,
“在最辉煌时着手变革”,并使之成为企业的一种“常态”。
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明确产权.降低交易成本。产权对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极为关键.一种明晰的产权,不仅有助于发挥企业主动构建动态能力的主观能动性,保证把各种资源用于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与发展,而且还有助于减少未来的不确定因素,从而降低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效率。如果缺乏明晰的产权制度,就不会有人去关心、践行企业能力的更新,以致企业动态能力构建主体缺位,或由于产权模糊致使构建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是经济制度的运行成本,一种有效率的制度还应该是运行成本较低的制度。存在制度,必然存在制度成本,作为成本,总要追求最小化,才能使利益最大化。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也存在交易成本.要降低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成本,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制度安排,关键是明确企业产权。
制度的激励功能对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至关重要。制度不只是约束机制,同时也是激励机制。制度的激励功能对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作用体现为:较优的制度能激发经济主体的潜能和创造力,较劣的制度则会压抑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或抑制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从本质上说,制度是一定
约束下激励机制的组合,有效的制度应是一种能提供充分激励的制度.制度促进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实质,也就是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企业及其成员的能力和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从而不断推动企业的创新,创构一种新的能力,即动态能力。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强调破除障碍、路径选择是重要的,但制度安排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因素能否发挥作用、以及作用的程度决定于制度中的激励结构。一个效率较高的制度,可以激励更多的要素投入,可以激励创新,从而推动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与发展。
从企业角度分析。直接影响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是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是企业存在的基础,也是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基础。结合我国企业实际分析.建立一种有利于动态能力形成发展的企业制度.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建立一种产权清晰、企业资产具有明确边界的产权制度,从而改变以往企业产权模糊、缺乏责任主体的状况,使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具有明确的责任主体。二是建立一种动态的、适度柔性的企业组织制度,以及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在内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能及时应对动态环境、高效决策,适应动态能力构建的要求。三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有效激励的企业管理制度,从而激发企业内各团队的积极性和员工的能动性.增强企业动态能力构建与发展的能力。
动态能力的本质是能力创新。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实质上是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企业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然而,技术创新只是T具,产品创新只是结果,企业创新能否持续,关键是制度创新。企业制度创新对动态能力的构建至关重要,因为企业动态能力是一种及时应对动态环境、不断更新自身能力的能力,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关键就是持续创新,而企业创新能否持续取决于制度创新,企业缺乏制度创新。其能力的创新就不可能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更优的制度安排,来重构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形成一种不断更新自身能力的能力,即动态能力。由此可见,企业制度创新是动态能力构建之根本。制度对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种“好”的、有效的制度能促进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并使之不断发展:一种“坏”的、僵化的制度反而会成为阻碍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障碍。汉南曾指出.组织结构的制度化和标准化过程即结构惯性的形成过程,在种群所处环境发生变化时,结构惯性是导致组织衰亡的根本原因。只有被扩大、改变、整合和重新配置的组织惯例,即创新的制度才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实际上,在一个动态环境中,制度也是动态的,必须随着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而不断更新.才能适应并促进企业动态能力的不断发展,同时.企业动态能力的不断发展也会推动企业制度的不断创新。
三、企业动态能力的长效机制设计
企业要保持动态能力的长久不衰.需要创构一种源源不断推动和激励企业能力自我更新的内在机制——长效机制。长效机制是一种能长期激励企业不断更新自身能力、动态发展、有效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内在机制,基于企业动态能力的长效机制的创构,重点需解决企业更新自身能力、动态发展的理念、动力和能力三大问题:首先.企业要有不断更新自身能力、动态发展的意识和理念:其次.企业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能力、构建动态能力的动力;第三,企业必须拥有不断更新自身能力、动态发展的能力。由此,基于企业动态能力的长效机制创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企业文化——塑造一种不断变革创新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及其成员形成不断更新自身能力、动态发展的理念。
(2)动力机制——形成一种有效激励企业活力和组织成员能动性的机制,以解决企业构建动态能力的“动力”问题。
(3)组织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形成一种开拓性的组织学习能力,使企业拥有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与能力、动态发展的能力。企业文化、动力机制和组织学习三者有机结合.构成“三位一体”的企业动态能力长效机制(如图2所示)。
一是组织学习。对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与发展来说,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动态能力是一种由知识、技术、文化凝成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可能从外部输人,只能来源于组织学习。企业只有通过知识的学习,才能获得动态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动态能力保持长久不衰。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动态能力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动态学习过程,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离不开知识的吸收、积累和创新,企业通过不断学习.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形成动态能力。因此.企业必须十分重视学习,把自身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并定义为“可以不断地加强创造未来能力的组织”,他认为学习型组织包括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改变心智模式、自我超越、系统思考五项要素。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重要理论基础,企业动态能力的本质与核心正是“改变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创造未来能力”。由此可见,知识与学习是企业能力之根本,具有动态能力的企业首先必须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企业不仅要重视学习,更要重视组织学习能力,亚当斯认为组织学习能力对于企业动态能力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需要培育一种开拓性的组织学习能力,开拓性组织学习能力是一种向企业提供新的思维与观念、侧重变革创新的学习模式.它重视快速应变能力、资源整合重构能力的学习。这种学习能够更新企业的心智模式,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此外,组织学习强调在学习中吸收,企业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在学习中不断吸收。企业动态能力是企业内部知识与吸收性知识有机结合的产物,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吸收,才能使企业能力保持一种不断更新、提升的状态。企业能力的基础是知识,没有知识的支撑,企业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企业动态能力的本质是知识的不断更新,知识提供了能力的基础,企业通过学习获得并应用知识,从而引导企业能力的产生和演化。企业动态能力实际上是对现有知识的整合、发挥和利用,企业在知识的发挥、利用中进行知识更新,并将新的知识转化、发展成新的能力。从知识的作用与动态能力形成的相关性看,企业改变能力的过程就是企业追寻新知识的过程。简言之,企业动态能力的长效发展取决于企业的学习能力——对知识的不断学习、吸收、更新和利用。
二是动力机制。企业的动态能力要长久不衰.需要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来推动,企业动力机制就是其“动力源”。企业动力机制的实质就是通过一定的经济利益机制,充分激发企业与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并将这种能动性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它对企业动态能力的长效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动力机制的基本功能是激励.激励所产生的是一种主动性动力,这种主动性动力可为企业动态能力的发展提供一种持续的、强有力的
推动力。另一方面,企业动力机制是企业实现自我优化的内在机制,它能充分激发组织成员的创造性,引发企业不断创新,从而促进企业能力的不断更新,形成动态能力。
在动态环境和市场竞争中,企业一方面面临竞争的压力,另一方面要追求自身的利益,这两个方面是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基本动因,正是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企业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促使企业不断更新自身能力,保持动态发展,以赢得竞争优势,获取更好的绩效。从企业构建动态能力的动力来源看,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来自企业内部的动力,企业内部动力来源于企业内各群体和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一种主动性动力,是企业动力的主要来源。二是来自企业外部的动力,企业外部动力主要源于竞争的压力与市场的诱导,它是一种外在的推动力,对企业能力的改变起着引导作用。外部动力是一种被动性动力,企业正是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才不断更新自身能力,来应对外部的竞争。企业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两大类: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企业激励机制是根据企业员工的需要与目标来激发、驱动和强化员工行为动机而产生内在动力,企业激励方式包括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竞争机制包括外部竞争和内部竞争,外部竞争主要是市场竞争,即各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市场相互竞争的优胜劣汰过程。企业内部竞争也是重要的动力源,通过内部竞争,激发企业内不同行为主体的利益动机而产生能动性。企业动力机制的设计应基于动态能力的长效发展:外部竞争宜采取差异化和创新战略,重视动态重组与战略联盟;内部竞争与激励应强调知识、技能因素,薪酬激励偏重团队绩效、弹性与长期激励等。企业动力机制不仅为动态能力的长效发展提供“动力”,同时也是企业动态能力生成的一部分。企业动力机制是一种企业实现自我优化的内在机制,表现为企业的资源、能力、组织结构等要素不断整合重置,自我优化,这种自我优化的实现过程同时也是企业动态能力的生成过程。在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中,动力机制与动态能力的长效发展具有一种“双向互动”作用,强有力的动力机制推动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发展,而动态能力的长效发展又进一步强化企业动力机制。
三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动态能力及长效机制的创构至关重要。首先,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能力、构建动态能力的意识和理念,企业这种意识理念的孕育产生于企业文化母体。其次,企业动态能力及长效机制的创构,不仅需要知识与物质能力,还需要一种人文环境和精神力,这种人文环境和精神力主要来源于企业文化。再次,企业文化形成的共同愿景,不仅能统一员工意志,有助于企业成员在构建动态能力的目标上达成一致,而且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激励企业员工,从而促进企业动态能力的发展。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动态能力及其长效机制的“精神”元素,建立在企业文化基础上的动态能力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够长久不衰。基于企业动态能力及长效机制构建的企业文化.需要一种勇于开拓、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不断变革、自我创新的价值理念.“永远不变的是变化”、不断学习、“超越自我”应成为企业的信条.变革与创新是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的核心要素,企业缺失这种价值理念,动态能力难以形成,更不可能持久。因此,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塑造一种不断变革创新的企业文化。如果变革与创新的价值理念能在企业内部形成并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将成为推动企业动态能力构建与发展的精神力。从我国企业发展实践看,许多企业缺乏动态能力或动态能力不能持续,其根本原因源于企业文化理念的保守,满足于“小富即安”,习惯于“路径依赖”,缺乏变革创新的文化理念。
企业动态能力主要表现为一种非物质性能力.可称之为“软能力”,而企业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由此来看.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元素之一。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
“在管理中越是能够利用一个社会的文化传统.则这种管理的成效也就越大。”同理,在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中,企业文化尤其是其精神文化对企业动态能力构建具有一种“主动推进”效应,当企业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而原有的能力不再适应时,企业文化会产生更新自身能力的意识和理念。更为重要的是,企业文化不仅有助于企业员工在构建动态能力上达成一致.而且会促进员工在动态能力培育上的协同性,企业文化被企业成员认同的程度越高,其自觉指导员工行为的协同性就越大,由此而形成的动态能力越强.从而越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企业文化为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提供新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创造共同愿景,使企业获得一种精神力,推动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与长效发展。但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也会产生惰性,企业既有的文化观念和组织制度的“惯例”所形成的自我强化机制,往往会导致核心刚性与组织惰性的产生,从而制约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发展。因此,企业文化也要不断变革创新,当企业文化带有抵触变革创新的封闭保守倾向时,就应该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通过企业文化创新来推动企业动态能力的创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