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与塑造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2012-04-29 00:44:03王德武解云惠
商场现代化 2012年10期
关键词:企业实践研究生教育

王德武 解云惠

[摘 要]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与塑造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模式,依据价值链管理理论,可以将影响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与塑造成功的因素分为高校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企业实践、社会培训。实证研究表明,四种因素对于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与塑造成功的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企业实践、高校本科教育、社会培训、研究生教育。

[关键词]创新管理人才; 高校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企业实践; 社会培训;

一、引言

第三届(2011年)建设创新型国家大会的顺利召开,为我国在2020年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细化的操作方案和指导路径。创新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的一种超越,它一般意义上可以划分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其中,创新管理人才是创新的核心,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与塑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创新的力度、程度及创新层次。

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与塑造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模式,按照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地位及社会职业培训的实践做法,我国人才培养与塑造属于“模块+双重目标”模式:既培养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工程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又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宽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这与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有着严格的区别。

本文将根据价值链理论,分析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与塑造的价值链和关键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关键因素在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与塑造过程中的作用,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并结合实证分析检验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与塑造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我国创新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塑造提供借鉴和支持。

二、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与塑造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可以把创新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塑造分成两个价值链:高校教育与创新管理人才基础培养;创新管理人才开发塑造与社会培训。其中,高校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属于基础价值链、企业实践、社会培训属于高级,四者构成了整个创新管理人才成功的完整价值链。

1.高校本科教育

目前,国内大部分各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都提到要达到或实现一个“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目标。具体到经济、管理类专业,与当前社会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调查:“现阶段我国企业界对管理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排序依次是:实际操作能力90%;协调能力42%;创造能力14%”相适应,在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教学,主要是课程设计、课程实训、课程实验及认识、生产实习的学时比例,由原来的10%左右大幅度增加到30%。为提高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创业导向和创新能力导向重新调整、设置了培养方案,并积极从两大方面进行教育模式的探讨(程曦,2009,李志刚、2006,)。可见,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有助于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

因此,可以提出研究假设1:高水平的高校本科教育有助于创新管理人才培养。

2.高校研究生教育

通过对德国、美国、英国、日本、荷兰、加拿大、韩国等国博士生教育的实地考察比较,可以看出(刘献君,2010):发达国家之所以人才辈出,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其高等学校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确立自己的博士生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博士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过程、保障机制及教育方式、方法,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如大力推进专业学位建设,变革研究生教育类型与规格的结构,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广开渠道,加大研究生教育的经费投入;创新机制,营造博士生创新教育的浓厚学术氛围等等。几乎每所成功的高校都有一套独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可以提出研究假设2:有效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有助于创新管理人才培养。

3.企业实践

根据新兴产业发展的“三螺旋理论”,在“技术创新-资本市场-企业家”三维度中,企业家(CEO)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苹果一次次突出重围、起死回生、终成大器的发展历程,是对三螺旋理论最生动的诠释。企业家要有较强的创造力,要勇于引进新的管理思路,新的管理理论和新的管理手段,能为公司的运作效率、流程再造、管理创新、市场拓展、品牌经营和企业的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管理出谋划策,这需要其从基础工作做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特别是要注重观察外部形势的发展变化,并不断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新,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因此,可以提出研究假设3:有效地企业实践(环境)有助于创新管理人才塑造。

4.社会培训

目前,社会上有各种高级管理人员培训机构,这些机构有些是专职机构,有些是重点大学举办,专门为公司总裁及总经理级提供职业培训指导,着重从创新管理机制的构建、创新管理团队的设计、创新管理文化等方面提供理论层面的培训,从而使得这些公司的高端管理人才把理论进一步应用于实践。因此,可以提出研究假设4:合理的社会培训有助于创新管理人才塑造。

三、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与塑造影响因素的检验分析

1.研究方法选择

由于影响创新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塑造的四个因素:高校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企业实践、社会培训无法直接测量,属于隐变量,同时创新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塑造成功与否也是一个隐变量,需要为之设计相应的显变量来测量。这可以通过结构方程分析来实现,它可以建立反映隐变量和显变量的一组方程,利用显变量来推测隐变量,并对假设的正确性进行检验(张瑞君、邹立、封雪,2006)。

针对上述5个变量,分别设计了量表式调查问卷,并经过预发放,对问卷进一步修改和调整,最终形成了5个表格,共16个题。

本研究采用SPSS 13.0和LISREL8.1进行数据分析。

2.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回收及问卷题目回答的科学性,问卷主要在校内的MBA学员:公司的中高层管理层人员进行发放,发放问卷样本112份,有效样本94份。统计结果如表1,表2所示。

表1 样本人口特征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全部为研究生学历,人员素质高;70%来自中小型企业,来自大型、特大型企业的占比25%以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2 问卷信度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所收集的94份问卷的整体信度值α为0.8995个隐变量的组成信度α均高于0.7,说明本文问卷的可信度较高,研究基础有保障。

3.结构模型分析

运行结构方程LISREL8.1后,得出了方程模型的拟合度系数卡方值,分析了创新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塑造成功是否受到“高校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企业实践、社会培训”4个因素的影响及影响的程度,从而对所提假设进行验证。输出结果见表3所示。

表3结构模型路径系数及模型拟合度系数表

从表3可以看出,方程模型的拟合度卡方系数为1.535,小于拟合标准值3.0,方程拟合度高。研究假设得到的四个标准化路径系数(标准化后的回归系数r)的t值均大于2.57,达到了0.01的显著性水平,且为正向相关,从而验证了本文的四个研究假设。

(1)高校本科教育对创新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显著影响(r=0.8

2,t=2.89),假设1成立。

(2)研究生教育对创新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显著影响(r=0.68,t=3.52),假设2成立。

(3)企业实践对创新管理人才塑造具有显著影响(r=0.87,t=4.17),假设3成立。

(4)社会培训有助于创新管理人才塑造具有显著影响(r=0.78,t=3.84),假设4成立。

方程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影响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与塑造成功的价值链因素(按照顺序从大到小)为:企业实践、高校本科教育、社会培训、研究生教育。因此,在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与塑造过程中,需要对这四个环境重点关注,分清主次。

四、结论

本文采用统计分析及实证方法,对影响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与塑造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具体结论为:(1)从价值链管理理论出发,可以将影响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与塑造的因素分为基础价值链和高级价值链共四个因素;(2)对于影响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与塑造因素按照重要程度依次为:企业实践、高校本科教育、社会培训、研究生教育。研究意义在于:对于高校,重点加强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使之更加符合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与塑造的需要,高校研究生教育模式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可能更多的是偏重于理论角度;对于企业,它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与塑造的根本,需要为创新管理人才提供更好的创新平台,当然,一定程度的社会培训对于创新管理人才的协同方面可能会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在问卷样本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续研究需扩大样本数量(200份以上),并进一步细化修正问卷变量,使之更具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张辉,吴松强. 美、日、欧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亚太经济,2010(2):89-92

[2]程曦.人才培养质量:一流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我校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若干意见.中国高校校报:新清华,2009,6,5

[3]李志刚、基于创业导向和创新能力的本科培养体系探讨.科技创业导刊,2006(11):48-49

[4]刘献君.发达国家博士生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

[5]张瑞君,邹立,封雪.资金集中管理成功因素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6(11):69-75

猜你喜欢
企业实践研究生教育
提升中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实效性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5期)2016-12-12 12:11:49
试论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18:48
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思考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1:36:07
培育改善文化和成本文化在企业的实践与思考
办公室业务(2016年9期)2016-11-23 09:13:01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2:37:33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10:28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出版科学(2016年5期)2016-11-10 06:36:33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出版科学(2016年5期)2016-11-10 06:34:01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03:23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