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城
最近,在不同场合连续听了几十节语文课,由此产生了一个强烈的疑问: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应该是一个最基本、最朴素的问题,或者说本来就不应该成为问题,但是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反而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慎思: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教师执教《诗经·氓》,课堂上梳理完诗句的意思,归纳出“热恋—婚变—决裂”的内容结构后,就用PPT呈现出舒婷的《致橡树》,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中学生早恋是不对的。在《致橡树》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用PPT展示完舒婷的介绍、朦胧诗的介绍、《致橡树》分成几节后,就开始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再引导学生回顾《诗经·氓》,联系电影《失恋三十三天》的相关内容,作一番杂七杂八的比较,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追随着一篇又一篇的课文,不断重复的品德教育、人格熏陶……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到底应该做什么?
诚然,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主体是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组成的,语文教学自然也无法脱离课文,课文内容的理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和根本目的所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仅仅是语文教与学的“介质”。语文课堂教学是以此为“介质”,引导学生完成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提升相应的语文综合素养,至于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道德素养的提升,文化积淀的丰厚等方面的内容,是学生在长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况且这些素养不是靠语文课上简单地讨论、说教、灌输就能够形成的,这些内容也不仅归属于语文学科教学。
剖析:语言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实践”一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将近30次,尽管语境不同,表述的内容各异,但无外乎“实践活动”、“语文实践”、“语言实践”、“阅读实践”、“写作实践”、“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口语交际实践”、“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到生活实践中学习”,等等。可见,《课标》中对高中语文的教与学,特别强调的是“实践”。遗憾的是《课标》中频繁提到的“实践”,只是列举性的建议,缺少清晰具体的界定。什么是语文实践?我以为“实践”就是“去做”。“语文实践”,就是在语文的范畴内去做。在语文范畴内,外显性的“做”就是听、说、读、写,至于思维、思想等内容,则是隐藏在语文行为背后的东西。将听、说、读、写归纳起来,就是语言实践活动。因此,语言实践活动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那么,如果从内容层面看,语言实践活动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呢?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进行一下检索,就会发现“语言”的出现频率达百余次,归纳起来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认识语言规范化和发展变化,形成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认识、分析有关的语言问题,纠正语言文字使用中的错误,解释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现象,探索语言文字方面的规律和问题。
第二,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养成对语言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提高语言修养,通过诵读体会语言优美,把握语言情境,品味语言,感悟语言魅力。
第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把握语言的准确性,语言表达追求创新。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语言实践活动,有目的、有步骤地落实上述内容。课文内容的准确理解是必要的,但目的不是为理解内容,而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提高文章解读的能力。
语言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致橡树》教学中关于伟大的爱情观的讨论,应该是针对青年男女恋爱前的培训讲座,而不是高中语文课。更何况,只要是真正的爱情,谁能够评判哪种爱情就伟大,哪种爱情就低俗呢?《致橡树》中写道: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这里,舒婷是在向读者表白:我拒绝依附式的爱情,我拒绝一厢情愿式的爱情,我拒绝不求回报的爱情。可是她不是这样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诗这种形式,给读者呈现了六个意象: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两种表达形式区别何在?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比较、品味、揣摩、仿写才是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选取的道路。
实施:语言实践活动如何落实
语言实践活动作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实施策略多种多样,比如篇章的诵读,词、句、段、篇不同层级信息的确认、积累、整合、推断与迁移拓展,语言品评与鉴赏,语言运用的规范、准确与创新,等等。下面,仅以灵活运用比较的方式进行语言品析为例,谈谈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落实问题。
高中学生对语言思考、质疑、探究习惯的养成,语言修养的提高,必须依赖长期坚持的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品味语言、感悟语言魅力,本质上往往不是对错之分,而是优劣有别。表达的优与劣是相对而言的,需要通过比较加以辨识、判定和选择。将不同的表达进行比较,是品味、感悟、鉴赏语言最便捷的方式。语言的推敲与锤炼本身就包含着比较和选择的过程。因此,通过比较的方式完成对语言的品析,是课堂教学中语言实践活动的常见形态之一。
【课堂实录片段】
学生齐声背诵《古诗十九首》。
师:大家在背诵过程中,觉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生:(纷纷地)押韵……字数一样……重叠……重章叠句……
师:重章叠句?“章”是什么意思?
生:诗歌的一段叫一章。
师:什么是“重章”?用我们学过的诗举例子说明。
生:《伐檀》。
师:重章是整章重复,每一章只有几个字的变化。这首诗是这样吗?
生:不是,应该是叠句。
师:想一想什么是“叠句”。
生:字在重复。
师:举例说明。
生: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
师:这种表达应该叫什么?
生:叠字。
师:我们的表述需要准确,不能模棱两可。叠字是这首诗最直观的特点,那么叠字的运用有什么好处?删掉行不行?比较一下。
师: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牵牛星,河汉女。擢素手,弄机杼。”
两相比较,有什么区别?
学生诵读,体会。
生:“迢迢”、“皎皎”都是形容词,如果去掉了,读起来缺少感情。如果有那些叠字,就更具体、更细腻,感情更丰富。
师:诗,具有音乐美、韵律美的特质。
师:这都是两字一顿。如果去掉叠字,每句诗三个字,句子内在的节奏就没了。因此,叠字在韵律上,形成韵律回环的抑扬之美。
(板书)运用叠字的好处:便于抒发情感;描写细腻、贴切、形象。
师: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是早期文人抒情诗的典范。文艺评论家刘勰,评价这十九首诗为“五言之冠冕”,另一位评论家钟嵘称之为“一字千金”。这十九首诗歌,是五言诗走向成熟的标志。那么五言诗比四言诗好在哪里了呢?
生:形式和内容。
师:音乐美,是不是形式?
生:是。
师:我们随便找一首小诗,体会一下它的韵律节奏。比如《锄禾》,大家默写下来,然后用竖线将每一句做两次停顿。
(师生一起标注停顿。)
(板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唐代的五言诗,和《古诗十九首》相比就更成熟了。从韵律上看,“硕鼠硕鼠”当然好断了,二二拍的,两字一断就可以。看《锄禾》的节奏韵律,二二拍基本特质没有变吧?和四言诗有没有区别?
生:有。
师:区别在哪里?
生:五言诗节奏变化多了。
师:可别小看一句只多了一个字,后两拍的变化就多了——可一、二,可二、一,再加上上下句的组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四言诗的节拍无法相比的。我们再感受一下今天学的这首诗,读出鲜明的节奏。
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师:大家发现了吗?后两句和前两句的节奏不一样了。四言诗的节拍总是一样的,就显得有点“呆”。而五言诗在韵律节奏上也强调整齐,但整齐中怎样呢?
生:更富于变化。
师:我们再从内容上看,每句话由四个字变成了五个字。每句话容量的增加,信息量增大了,更便于表情达意了。所以,从四言诗发展到五言诗,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上面引述的教学片段,集中讨论了两个问题:叠字的妙处与五言诗的优势。两个教学片段是两个相对完整的课堂实践活动。活动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重比较,学生对叠字的认识由模糊到逐渐清晰,进而能够比较充分地体悟到叠字的运用之妙。“五言诗的进步”,对高一学生而言,是一个宽泛而艰难的问题。教师借助浅易材料,选取明确的比较点,学生才能够较顺利地完成对这一问题的具体认识,进而从宏观上认识《古诗十九首》的独特地位。从教学实录中,我们不难发现,合理运用比较的方式,对语言和章法的品析,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繁难为浅易,有效引领学生思维走向具体、深入。
运用比较的方式对文章的词句、章法做品析,是操作性很强的语言实践活动。可选用不同词语的比较;对语句篇章采用增、删、调的方式进行比较、品析;将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写作实践作为参照,进行比较,等等。
语言表达的得体、精当,词句背后蕴含的秘妙,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品析。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容易被处理得很“虚”。往往是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说不上来了,教师就“高屋建瓴”地告诉他们这一词、那一句好在哪里。语言的品析貌似“落实”了,其实学生基本上没什么感觉。这里强调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比较,就是强调学生要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对具体的词句、章法作品析。比较,是语言品析的方法,更是语言实践活动的方式。
□编辑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