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谧
关键词:雷锋精神 大学生社会责任 培育
1963年,毛泽东主席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今天,我们再度要求弘扬雷锋精神,并非仅仅为了纪念雷锋,更重要的是要挖掘雷锋精神所承载的责任意识,并将其融入当代建设事业尤其是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中。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高度发展的今天,雷锋精神不仅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代名词,而已然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倡导的是一种伦理精神,一种文化价值观,一种大国建设所需要的内在品质和高贵人格。弘扬雷锋精神,对进一步提升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
雷锋精神的社会责任意蕴
雷锋精神的本质在于,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由此形成了以坚持拼搏的钉子精神、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为特征的高尚道德情操。这种精神与道德情操,实质上就是社会责任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雷锋精神的本质就在于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的社会性的存在,认识到应当为社会奉献的力量。无论在什么时代,这个力量都应表现为对人民、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对社会事业的无私、拼搏、奉献精神。
雷锋精神所蕴含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于,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创造与提供所需的条件。这样的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高尚境界。马克思曾指出:“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雷锋精神正体现了“为了人自由发展”而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无限崇高的价值观,是我们改变世界、重建社会的首要理想价值。
雷锋精神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赋予了时代的精神,引领着时代的前进。事实上,“雷锋精神的道德价值和社会影响远远超越了它所产生的时代,并被历史定格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取向的一面光辉旗帜”。雷锋精神超越了它所处的时代,成为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将对今天的社会主义事业起到引领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社会主义事业成为人民自己的事业,那么,忠诚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并为其贡献全部力量就必然成为雷锋精神的重要内容。因而,雷锋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其实质体现了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承担社会责任意识的雷锋精神提供了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历史舞台。社会化的大生产决定了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个人与社会始终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因而,必然需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意识环境;市场经济中的商品生产经营必然要符合消费者的利益,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但同时也是一种诚信经济、一种责任经济,脱离了“责任”的市场只能显示出混乱无序的境况。市场主体必须在诚实守信、平等竞争、互利有为的经营原则下进行。鉴于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个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不仅不能弱化,反而应得到强化;崇高的美德不仅不能丢,反而要大力弘扬,这是由社会责任意识是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根本内在保障因素这一条件所决定的。无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还是精神财富的生产,都体现为一种生产的社会性,离不开每一位个体的主观努力,这就是雷锋精神在今天的建设事业中的具体化。
当然,社会责任感并非空洞的说教。雷锋精神是通过一些平凡的事迹引申出来的,那么在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个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必然要通过自己平凡的本职工作来实现,即可以用“各司其职”来概括每一位个体的社会责任内容。因此,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中,青年尤其是作为高端人才的大学生群体,其社会责任感无疑将体现在对这项建设事业的奉献力量上。
世界城市建设对雷锋精神的渴求
对世界城市建设事业的奉献,必然要落实到每位青年尤其是高端人才的本职岗位上,其本职工作做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为世界城市建设事业作出的贡献的大小。当然,这种贡献并不能只看“量”,更重要的是要用“质”来衡量,即要重视青年和高端人才责任感的强弱及其所作贡献的质量。事实上,贡献的质量与责任心是成正比例的,责任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贡献质量的高低,高度的责任心也正是雷锋精神所强调的。在此意义上,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渴求着承载社会责任意识的雷锋精神,这种精神能促使一个承载着灿烂现代文明的世界城市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时代在不断发展,作为时代精神的雷锋精神的内涵也必然随之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下,社会分化、生态恶化已成为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重大障碍和极大挑战。反思这种障碍不难发现,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片面发展理念所致。我们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中,在认知与实践等诸方面都需要反思这种思维模式。在这里,时代赋予了雷锋精神的社会责任、生态责任和建设世界城市的责任的重要意义。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必须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系统建设,否则,世界城市建设将成为社会危机与道德危机,乃至政治危机的催化剂。 这是只注重经济发展而不关心人文发展、只注重创造财富而无视责任意识培育的后果。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的,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建设世界城市的模式,我们要借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城市建设的经验,摒弃西方那种高度工业化与高度城市化的单向度建设进路,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和谐与发展是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两大主题,可持续性发展是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生态保障,要走低碳甚至负碳发展之路,处理好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的协调关系,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谐发展的联动机制,充分达到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的融通与互赢,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高端人才力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项事业的成败,这也是我们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弘扬雷锋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是大学生道德情操培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社会责任与现实紧密结合,要通过一定时代的社会服务与社会贡献来体现。当前,北京世界城市的建设正需要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端人才,我们有责任利用北京作为国家政治与文化中心的独特优势,利用丰富高质的教育资源,培育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能够积极投身到首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去的大学生。大学生在建设世界城市中的社会责任意识培育,要符合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系统建设目标,符合“三个北京”和“五个之都”的建设目标,与之相匹配的社会责任可以概括为“人文责任、科技责任和生态责任”。因此,我们需要在如下方面弘扬雷锋精神,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首先,提升“人文北京”责任意识。《北京城市规划》中指出:“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护古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展示北京的文化内涵,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处于领先地位的北京,其文化存量高、文化设施质量好,是世界上的历史名城,拥有众多的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遗产,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先进传统文化,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所独具的魅力。作为先进文化传播者的大学生群体,承载着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纳全球先进文化元素、建设汇聚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人文北京”的责任。同时,要进一步推动北京城市文化资源的优存优育,使其真正发挥文化的全球引领作用。这就要求大学生的文化传播与实践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运行,以此为北京世界城市的文化创意与城市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永续的源泉,进一步推动其正态发展,长居世界城市的领先地位。文化宣传、文化下乡、组建文化社团、历史胜地考察、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将成为文化精神的纽带,大学生要将接受的“责任教育”转化为行动,亲身参与“人文北京”活动,这将极大推动大学生群体“人文北京”责任意识的提升。
其次,提升“科技北京”责任意识。“科技北京”是大学生回报社会、服务首都的社会责任内容之一。一方面,要求大学生积极投身到首都科技创新的实践中去,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柏拉图说得好:“我们生下来并非只是为了自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朋友都有权要求我们尽一份责任。” 作为高端人才的大学生,为祖国为社会尽责,在首都就理应表现为从建设世界城市的旨意出发,投身社会实践,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为“科技北京”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才智和技能、通过辛勤劳动,为“三个北京”和“五个之都”添砖加瓦。另一方面,要求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风险社会调查、参与危机事故处理考察等,提升科技风险责任意识。科技风险并非天灾而是人祸,如果没有责任意识,就会导致管理不善、品质不过关,最终将酿成大祸。要求大学生深入了解调查研究、考察处理过程等,有利于从情感上打动他们,进而使社会责任内化为其自身的素质。
最后,提升“绿色北京”责任意识。建设“绿色北京”和“宜居之都”,是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高端人才具备生态健康和生态安全的责任意识,为建立“稳定的区域生态网络”作出贡献,严格执行环境排放标准、优化能源结构,节约使用能源。环保责任是实现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内涵。这既是每个人的责任,更是作为世界城市建设者的高端人才——大学生群体的责任。大学生不仅是普通公民的代表,而且还是国家的栋梁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更是国家政策与制度制定的重要参谋和助手,因此,他们具备生态责任意识比普通公民具备生态责任意识更为重要。这一点对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在服务世界城市建设进程中,不能只考虑经济的发展,更要考虑生态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整体推动世界城市在良性循环态势下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责任意识的培育,不仅能造福于当代人,而且能为后人的生存安全与幸福生活储备合宜的资源与环境。在此意义上,这种责任是一种永续发展的责任。
总之,世界城市建设需要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也需要被应用到具体的世界城市建设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精神动力作用。作为高端人才的大学生群体,是世界城市建设的核心力量,他们责任感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世界城市建设的成败。因而,以承载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雷锋精神武装青年,塑造其优秀人格,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内在需求,也是雷锋精神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3.
[2]田鹏颖.雷锋精神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永恒魅力[J] .思想教育研究,2012,(2).
[3]连玉明.世界城市的本质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走向[J].新华文摘,2010,(16):25-28.
[4][古罗马]西塞罗著,徐奕春译.西塞罗三论:论友谊、论老年、论责任[M].团结出版社,2006.122.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责任编辑:蔡桂兰实习编辑:祖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