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素质结构与优化探索

2012-04-29 00:44李春山魏晓文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政治素质文明优化

李春山 魏晓文

摘 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素质结构是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品德和政治行为四个系统构成的多要素、多层次的稳定有机整体,具有理想性与现实性并存、稳定性与可塑性统一、理智性与多样性交替的时代特征。为此,必须树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态政治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生态政治文化环境、拓宽生态政治参与渠道的均衡优化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政治价值观大学生政治素质结构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公民政治素质结构的优化程度是衡量社会政治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政治素质优化蕴涵着生态文明的价值意蕴,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当代中国,从生态文明视域来考察大学生政治素质的结构与优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生态文明视域下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素质的结构维度

生态文明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发展结构理论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政治、文化“三领域”框架中加上“生态环境”,建立起“四领域”的总体框架。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素质的结构正是在这总体框架内,对其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体系及其运作的趋同心理、思想、品德和行为的综合体现,该结构维度既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更受到生态环境核心因素的制约。

1.大学生政治心理是政治素质结构的形成基础

大学生政治心理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是对政治关系、政治环境交互作用的直接反映,它是个体独特的政治经历和政治实践的产物,是其政治素质结构中的基础要素。因为政治心理是政治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直接基础,政治思想所揭示的政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通过事物的现象才能把握,而政治心理正是反映政治事物现象的动力基础。大学生可以通过政治心理所提供的大量感性材料分析研究,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政治思想,继而激发和启动政治行为。

2.大学生政治思想是政治素质结构的核心灵魂

大学生政治思想是其占有政治知识、掌握政治理论水平和揭示政治事物本质规律的思维能力之和,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反映。因为政治思想素质是政治主体对客观政治事物的理性反映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思维结晶,在政治意识中发挥着理性支柱和逻辑轴心的作用,制约着其对国家、对社会的作用以及自身价值的大小。大学生政治心理是启动政治行为的基础动力,其政治思想则是促使政治活动顺利进展的理论指导。

3.大学生政治品德是政治素质结构的方向保障

大学生政治品德是其在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三者互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是政治信仰的必然结果,是政治思想的精神凝练,反映的是一种思想境界。主要反映在大学生对政治道德原则和规范、政治道德关系和活动的认识上;对政治道德感受、意志、信念和习惯的养成上;对政治道德判断能力的锻炼上。大学生政治品德素质作为一种社会的政治存在,它的意义在于通过政治品德自身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评价来规范大学生的政治实践活动,把政治参与活动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

4.大学生政治行为是政治素质结构的综合表现

大学生政治行为是其在履行和实施政治行为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经验性的行为习惯,实质是通过政治实践获得的能够驾驭和操作政治行为发生发展的基本能力。大学生政治行为是政治素质的综合反映,是衡量其政治素质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最终归宿。在大学生政治素质结构中,政治行为受到政治心理支配,受政治思想指导、受政治品德约束和规范,可是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形态,只有通过政治行为才能得以证明和展现。由此可知,大学生政治行为是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品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的统一。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素质结构具有多要素、多层次的稳定倾向性的有机整体,并按照一定方式联结起来,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具有稳定倾向的立体结构。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变到稳定的过程,在特殊情况下也有逆序式和跳跃式的发展。这种循序性体现了各要素、各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出纵向层次性与横向多维性的有机整合。

生态文明视域下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时代特征

政治素质属于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能力范畴,在主体维度上标识社会的和谐水平。因此,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素质发展的均衡度与生态建设的文明度是和谐的、同步的,具有内在一致性、共动共进性的特征。

1.理想性与功利性并存

当代大学生政治素质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市场经济效益观的双重影响,表现出理想性与功利性并存:既有很多学生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追求,认为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有不少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政治信仰;既有不少学生把入党看作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入党可以捞取政治资本,毕业时找个好工作;在就业择业上,既有学生主动要求到祖国边疆、农村基层、部队接受锻炼,也有不少学生把挣钱作为就业选择的唯一尺度。应该看到,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潮的影响,在学习、入党、就业等问题上的狭隘功利性日益凸显。

2.稳定性与可塑性统一

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处于特殊阶段:一方面急于摆脱父母的管制、教师的权威,迫切希望证明自己;另一方面由于阅历尚浅、思想单纯和过于理想化,观察问题时往往带有很大的情感因素和随意性、主观性。表现在大学生自主意识显著增强,学校通过传统的政治教育很难完全左右其政治意识的塑造,单调空洞的政治说教无法对学生的政治素质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开始更多地尝试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寻求政治现象背后的答案。但也不可忽视大学生心理上的不稳定、不成熟所带来的政治素质上的可塑性,这为我们对其进行优化提供了可能。

3.理智性和多样性交替

正是由于当前新一代大学生政治意识的自主性和不成熟性的矛盾,其政治素质又突出表现为政治态度和行为上的理性与冲动并存。一方面,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心理在对待民主、自由、法治等政治价值及其当前中国政治民主建设的诉求上日趋理性化。他们的政治素质集中体现在其对政治的理性态度上,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纯的热情,更不是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狂热甚至政治盲从。另一方面,在面对具体的社会政治问题,尤其是诸如涉及民族情感和外交问题时,大学生群体很容易被非理性的情绪化因素干扰,从而导致政治行为上的冲动。

从总体上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主流表现是积极向上的,并逐渐得到优化和走向成熟,同时也存在着消极甚至灰暗的一面,某些方面还相当严重;从层次上看,不仅有一般大学生的普遍和群体政治素质,而且还有个体的政治素质;从其变化发展方面看,这些内容、性质和层次又会随着时间、地点、个人等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并且相互交织、重叠出现,朝着可以预测的方向发展。

生态文明视域下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素质均衡优化的路径探索

“政治生态理论提倡用系统的、生态的、差异的、联系的、非线性的观点看待政治现象,把政治现象及其社会环境视作一个具有互动关系的有机整体,通过理论建构推动,希冀实现政治体系从无机政治向有机政治的根本转变。”[1] 政治素质均衡优化的生态价值在于培育更多自觉承担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的“生态人”,即通过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调节人与生态的关系而体现出的政治教育对生态的意义关系,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这种均衡优化,主要使生态政治文明的理念内化为大学生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为一种现实的行为,形成符合特定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进而维护政治生态平衡。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1.发挥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树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态政治价值观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2]当人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其深刻地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人对人、人对自身及其整个世界的态度,由此形成一种世界观,又落实到价值观和人生观。[3]从人的本质意义上看,政治素质是人的社会本质的表现;从人的心理内在结构上看,政治素质体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从人的思想政治观念看,政治素质又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要素;从人的行为和能力看, 政治素质包含认知、体验、实践、自我教育等能力要素。这表明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所具有的整体性, 也决定了只有充分发挥政治素质结构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其整体性优化功能。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均衡优化发展水平也必然受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规范,呈现出各要素相互生成、相互促进,并产生整体素质均衡发展效应的良好形态。

2.加强生态政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风尚

政治生态文化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是生态政治道德同现代文化的结合。要想使政治生态文化成为影响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主导文化, 真正实现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发展和政治环境的协调统一,一方面要加强政治生态法制和政治生态道德的宣传和教育,通过生态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法律意识,使人们的思想意识、法律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与政治生态文明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也要关注这一政治生态环境引起的系列现实问题。从国内看,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项重大的社会变迁被浓缩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从国际看,科学技术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政治格局多极化极大地影响着各民族和国家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途。

3.加强生态政治民主建设,拓宽生态政治参与渠道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生态道德的“软约束”,而且还需要生态制度进行“硬约束”。以生态化的视角来指导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优化,就是要从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尊重差异的方面来整合大学生的利益诉求,疏通参与的渠道、扩大参与的范围、提高参与的效率,实现政治素质的平衡式发展。因此,加强生态政治民主建设,首先,要把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与大学生个人成才、个人价值实现的自我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大学生长期关注政治文明、主动参与政治文明的积极性。其次,要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和对待网络传播存在的政治问题媚俗化、负面化倾向。同时,也要看到网络传播迅速、广泛的优势,尽可能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把现代科技手段积极应用到政治文明建设中来,努力反映时代要求,突出国际政治的发展形势和国内政治文明建设的政治目标。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素质是一个各要素之间密切联系、友好互动、和谐发展的统一体,必然包括人与自然和谐观、人与社会和谐观、人与人和谐观和人与自我和谐观。正是由于大学生政治素质均衡优化中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各方面关系,因而大学生政治素质均衡优化状态能够敏锐地折射出同时代的生态文明水平,集中反映出一个国家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协调发展能力和水平。只有从政治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上关注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培育符合时代发展的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并建构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支撑系统,才能从根本上优化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最终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均衡、全面、健康发展,继而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09BDJ024)、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重点课题(2010dyktwhjs-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京希.政治生态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322.

[2]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N].中国经济时报,2006-9-28.

[3]陈宇宙.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J].前沿,2009,(8):126.

(作者单位:李春山,大连大学;魏晓文,大连理工大学)

[ 责任编辑:李艺英]

猜你喜欢
政治素质文明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请文明演绎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漫说文明
浅谈企业保卫人员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性
浅谈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