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扩充

2012-04-29 00:44张晓昀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网络时代媒介政治

张晓昀

摘 要:网络时代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在高校大学生中的普及应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内容上进行时代化的扩充,加强科学理性的媒介素养教育,坚定正确的政治素养教育,杜绝网瘾的心理健康教育,避免犯罪的网络法制教育。

关键词: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互联网的出现虽然是人类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然而,如果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互联网的意义显然是不够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高级研究员David Clark说:“把网络看成是电脑之间的连接是不对的。相反,网络把使用电脑的人连接起来了。互联网的最大成功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对人的影响。”互联网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比以往任何一种方式都能更快、更经济、更直观地把一个思想或信息传播开来,并以其特有的广泛而深刻的渗透性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产生革命性的影响。高校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冲击,网络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在“网络时代”有效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前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从内容上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时代化的扩充,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其中学生网民为28.6%,远远高于其他群体。由此可见,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等都离不开网络。对来自于网络的最新知识、技能和信息的掌握,大学生作为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群体具有绝对的优势。

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两面性,网络的快速发展在给人类生活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其消极负面的影响也必须引起重视。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的飞速蔓延,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模式的优化,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但是,互联网上一些低俗的、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内容,如宣扬血腥暴力、凶杀、恶意谩骂、侮辱诽谤他人、侵犯他人隐私、违背正确婚恋观和家庭伦理道德等信息,容易诱发青少年的不良思想行为、干扰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同时,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亦从未放弃过对高校思想阵地的争夺,利用网络对辨识能力不够成熟的青少年进行蛊惑和诱骗,是他们大肆进行各种颠覆活动的有力手段;而且各种西方思潮的涌入,无疑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混乱,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误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时代既面临发展的机遇,更有严峻的挑战。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网络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转变观念、更新方法,更要拓展内容,以适应网络时代青年学生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扩充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重点,道德规范教育是基础,全面发展教育是目标。这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守的纲领,但是,针对网络时代的现实情况,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内容上的时代性扩充。

1.科学理性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后半期在西方发达国家最先兴起的一门新的教学科目。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和享用大众媒介资源的教育,以培养人们具备媒介素养为核心,具备健康的媒介批评、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最终使人们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并参与社会发展。在网络传媒迅速发展的现代,人类的公共生活空间异常扩大,如何有效而合理地使用网络的素养已经成为当代人的主要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能帮助现代人在传媒信息包围下保持自己的主体意识并坚持独立思考,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教育的新内容。

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的问题。网络是当前大学生接触最广泛的传媒工具,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快捷。但是,很多大学生只是把了解信息和消遣娱乐作为上网的主要动机,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缺乏辨识能力;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和管理规定认知的不清楚,造成网络违法行为频现;大学生在利用媒介工具方面,对新闻、娱乐媒介工具较为熟悉,对学术资源工具的利用还较陌生;大部分学生虽能迅速快捷地获取信息,但却不能有效充分地利用媒介资源完善和发展自我;大学生能意识到媒介对自身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但相对忽视媒介对世界观、人生观等深层次的影响。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学者 W.James Potte 关于媒介对人的影响有个形象比喻:“媒介传播效果对人的影响就像天气对人的影响一样,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且有着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大众传媒作为权势集团表达自我意识形态的工具,生产着凝聚社会的霸权代码,其背后的权力关系极其复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要主动拓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其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有效地利用媒介发展自我,科学地辨析、批判和吸收媒介信息的能力,认识传媒制作、发布信息的流程,最终使其成为理性的信息接受者、合格的媒介使用者、成熟的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

2.坚定正确的政治素养教育

政治素养主要是指在政治立场、政治品质和政治水平等政治素质方面的修养。对大学生而言,政治素养表现为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与理想信念,包括大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政治局势以及经济形势的认知,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以及他们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建立等。教育部开展的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广大高校学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89.6%的学生对“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加强”表示“非常乐观”或“比较乐观”。

但是,网络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政治文化也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上的优势,强势向外输出自己的政治观点、政治立场、价值观念等,对大学生的冲击影响不可忽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上各种矛盾交织。大学生由于缺乏政治和社会生活经验,容易出现专业素质较高而政治素质薄弱的现象。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保持其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才能使他们处变不惊,增强居安思危的意识,从而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和拓展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培育与训练,使其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增强政治鉴别力;要敢于应对现实中西方政治文化的挑战,及时在教育中反映思想政治文化的最新成果,注重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中要及时、理性、客观、科学地回应现实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如人权问题、中国威胁论、腐败问题等。网络时代文化传输的特点决定了对于来自各方面的新信息、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都不可能靠“捂”“盖”这种回避的方式来解决,而应该积极回应、严谨求证、科学引导。

3.杜绝网瘾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瘾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网络资源是当今最大、最易利用的信息源,已经渗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部分大学生因此对网络产生了越来越强的依赖性,进而演变成网瘾,影响了身心的健康。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公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显示: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人数约为2,404.2万。18岁~23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15.6%),而大学生正好处于这个年龄段。

大学生网瘾具有严重的危害性。沉湎网络使得学生日常生活规律被打破,生物钟紊乱,身体虚弱,性格变得孤僻,容易产生悲观沮丧等情绪,甚至导致思维混乱、非正常死亡。网瘾大学生普遍成绩下降、学业荒废。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调控,以尽量杜绝网络成瘾的危害。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首先,应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有一部分学生就是不能理性地面对学习或者就业的压力,缺乏自信,从而沉浸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逃避现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帮助大学生分析、认识周围的一些不当信息,减少由此带来的不必要的焦虑,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心理讲座,引导大学生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己,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在兴趣引导的基础上,适时予以奖励、激励,帮助染上网瘾的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其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地体验成功、找到自信。其次,要加强优化人际关系的教育。网络成瘾者大多性格孤僻冷漠,容易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迷恋人机对话模式,拒绝与人交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主动地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要使大学生明白,发达的网络科技平台不能取代现实,只有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获得正常的社会信息、机遇和帮助,从而走向成功。而狭隘、猜测、封闭的状态将使人一事无成。最后,要进行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文明、健康和科学的生活方式对每个人的生活工作都有积极的影响,没有良好的生活方式,人格不可能得到健康发展,心理问题也会接踵而至。

4.避免犯罪的网络法制教育

网络法制教育是传统法制教育在网络时代的延伸和发展,是法制教育与信息网络相结合的产物。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高校网络法制教育的相对滞后、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的淡薄和相关部门对于网络监管的不到位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出现网上违规、违法行为的现象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大学生的网上违规、违法行为主要表现为:一是参与网络色情犯罪活动。网络色情犯罪是指利用网络传播、贩卖黄色信息,或利用网络平台从事色情活动的犯罪行为。从最近几年国家公安机关的“网络扫黄”活动所反映的情况看,网络色情案犯群体中有相当部分是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二是制造或传播计算机病毒,进行黑客攻击行为。“黑客”入侵网站的目的不同,有的只是为了显示自己技术的高超,有的则为了牟取暴利,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从全国最近几年所破获的黑客网络犯罪案件可见,大学生尤其是计算机、电子类专业大学生正逐渐成为此类犯罪案件的重要主体。一项由10多所高校大学生参与的“大学生网络文明抽样调查”显示,对于电脑黑客,表示崇拜的学生竟占到74.3%。三是侵犯知识产权或网络隐私权。大学生中非法使用他人享有著作权的软件、影视和音乐作品等现象较为普遍,大学生通过剪切、复制、粘贴来完成自己的作业或学位论文也已习以为常。这些行为充分暴露出部分大学生缺乏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大学生涉及的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主要是通过黑客行为窃取他人的账号、密码等满足窥探他人隐私的好奇心,也有学生对窃取的他人隐私信息进行非法传播,参与网上“人肉搜索”,披露他人隐私信息等。

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在传统法制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网络法制教育。一方面,从高校管理的角度出发,要明确网络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逐步建立一套包含监管、保障、责任、考评等科学要素的网络法制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健全网络法制教育的教师队伍,保障优质的师资力量;完善学校网络的软件、硬件建设;建立法制教育主题网站,开展网络法制教育活动等。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要完善网络法制教育的新内容,探索网络法制教育的新途径。大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中教师应增加一些网络守法、网络安全、网络维权等网络法制教育内容,通过列举相关案例,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络失范行为的危害性。同时,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方便的网络设备,如BBS论坛、QQ、微博等,拓展法制教育的途径,将网络法制教育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使其更容易被现代大学生所接受。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6825.htm.

[2]张华.伯明翰文化学派领军人物述评[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77).

[3]刘瑞平.后喻文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性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

[4]张新宝.互联网发展的主要法治问题[J].法学论坛,2004,(1).

[5]黄新建.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责任编辑:李艺英]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媒介政治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网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