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
[内容摘要]中专语文课程改革以来,教学策略的研究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们追求的目标。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理念,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本文针对中专语文教学实际,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探索,提出了个人的几点教学观点和认识。
[关键词]中专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学科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本前提,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战场,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策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遵循语文课特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现行教材的基础模块中安排了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欣赏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练习等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充分体现了中专职业教学的实践特点,新课程标准强调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注重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切实实现文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相互结合,将语文课程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联系起来,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主实践
传统中专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以灌输式的教学为主,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考试之前学生只要死记硬背教学重点,一字不差地答题即可。这种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一味的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严重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仅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中职语文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切身实践获取知识,形成技能,避免机械的重复。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与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并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积极讨论。新课标要求教师从重视学生的学习与思维结果转变为重视感悟与思维的过程,从强调积累知识转变为自我发现,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综合应用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实施差异性教学,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素质
所谓差异性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接近学生,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并立足于这种差异,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知识水平、职业取向等因素,设计多样化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学生由于语文基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发现问题本质,并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最终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进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与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能力偏低,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意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的目的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不光需要课堂上教师的引导,课外的实践活动也非常重要。授课之前,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资料,课上对文章做出正确的赏析和讲解,课后,提倡学生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吸收、消化、迁移、运用。
五、借助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古今中外的所有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心理作用在教学中的地位。语文科学是一门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科,它集语言训练和人文教育于一体,因此,不管从语文科学的工具性来看,还是从它的人文角度来看,语文教学都应该充满情感教育。情感与态度并不只是政治科学和心理教育学科的任务,而应渗透在各个学科当中。当我们翻开语文教材时,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在那些文笔流畅、文质兼优的优秀作品中,洋溢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大自然真挚的热爱,字里行间都传达着或崇高、或委婉、或悲壮的情感因素,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优美的文字,注重情感的传递以及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教育。《文心雕龙》一文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意思就是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情感因素的熏陶和感染下,身临其境、体会文意。只有这样,才能“沿波讨源”,真正达到“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学习境界。实际上,这一过程充分展示了情感的传递,并将其转化为一种潜在的力量,引发学生共鸣,促使情感得到拓展和扩散,实现了情感因素的迁移。这一转化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优化了他们的心理环境,促进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总之,要充分遵循中专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结合中专语文教材和教学模式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提高中专生语文学习的质量。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