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大庆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受教育评价制度,高考指挥棒以及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迫切要求的影响,有的教师重新又回到应试教育的现实中去了.有的教师只把教学情境当作点缀,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在教学活动中谈的是探究教学,但操作的是应试教学,备的是启发式教学,上的是灌输式教学,出现了一种课改的扭曲现象.另外还有部分老师极端地认为无情境不教学.在新一轮课改中,有的教师由于对情境创设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情境创设每节课都需要,提出无情境不教学.教学的各环节都精雕细琢,每一个问题都力求有新意,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希望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结果不顾教学内容,不讲实效,教学为了情境而情境,在课堂上不同程度出现了赶时髦的现象,使情境创设走向了形式化趋向.表现为:(1)情境创设过分依赖多媒体,一切以多媒体为中心,追求课件的“花哨”,结果让学生视觉疲劳,眼花缭乱,学生长期处于各种图画的诱惑下,习惯了感官刺激而懒于思考甚至变得不会思考,同时削弱了情境应有的作用,忽略了对知识的掌握.(2)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表现为无价值的讨论,闪电式的讨论和目标不明确的讨论.一些小组合作表面上是学生全员参与,而实际是一盘散沙,纯粹为合作而合作.这些合作学习,看似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际上学生已成为教师操纵的木偶.这样的情境不是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不能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化,更谈不上情境创设的实效.(3)有的教师以频繁、思维含量低的提问代替情境创设,提问由于缺少精心设计而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升华学生的思维能力.(4)有的智力游戏、知识竞赛等活动与课堂内容毫不相关,由于一味追求课堂的趣味性,完全变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工具,教学内容的外包装,其实质是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点,忽视了学科性,也忽视了对学生双基的培养和训练.当然,数学课堂上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一、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 如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这一课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为分散教学难点,一位老师上课开始时将十字路口行人和车辆的通行画面制成课件,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 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地变化. 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 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 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 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 ”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 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 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 在创设情境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 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米). 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 有的同学说 :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 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的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 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 “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 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三、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 ”、“令人深思”. 例如有一位教师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 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 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 折一折:让学生拿 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 半. 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 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四、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 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 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 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 也参与举例. 然后, 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 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当然,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如何更好地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针对各种课型,各知识块创设更有效的教学情境,如何增加情境化的教学内容的知识承载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妥善安排各种教学情境的主次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将情境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有机融合,如何梳理数学情境资源,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总结和自身知识的不断丰富,需要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新技能,优化数学教学课堂,优化学生认知结构,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