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转型30余年来国企改革与管理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了考证与梳理。尽管国企改革与管理创新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但是两者都是推动国企发展的缺一不可的重要途径。在转型期间,国企改革是管理创新的推动者,国企改革与管理创新之间存在着发展周期的大体同期性和发展目标的高度一致性。但是,随着转型的渐次深入,国企管理创新出现了领先于国企改革,并反向诉求加快国企改革的发展特征,环境变化和国企的发展迫切要求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因此,重新定位国企改革的功能和作用,以及科学选择国企改革的路径,是新时期推动国企管理创新和推动国企发挥引领我国市场经济向成熟市场经济转变作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国企改革;管理创新;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
国有企业30余年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国企改革和管理创新是化解国有企业各种困境和促进与提升国有企业发展水平的两个重要途径,缺一不可。我国正在推进经济转型,国有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我们仍需要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重启国企改革和加快推进管理创新,这不仅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更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在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20周年之际,认真回顾与总结30余年来国企改革与管理创新的关系,以及两者与国企发展关系,对我们正确认识、探索国企改革和国企管理的发展方向,解决国企和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破解的深层次问题,推动我国经济向公平、自由和法制的市场经济转变,持续提高我国经济的活力、效率和全民福祉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企改革与管理创新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国企改革的三个发展阶段
1978年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重大国企改革政策的出台和存续时间为分界点,将国企改革分成三个连续的发展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内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探索期(1978-1993年),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时期(1994-2001年),日益深化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期(2002年以后)。这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构成了经济转型以来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和演进的过程。从国企改革实质内容的重要影响度来考量,上述阶段划分的依据和国企改革内容的演进如下:
1.计划经济体制内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探索期(1978-1993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并且将其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从此,我国结束了“文革”的混乱局面,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因此,1978年被公认为是我国经济转型的起始年份。也是在这一年我国开始在四川省选择部分国有企业进行扩大经营自主权试点改革,此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信号和准备。1979年国务院制定并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试行“利润留成”等五个文件,明确规定计划、销售、职工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使用权,由此正式拉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1983年国家又针对国有企业试行两步“利改税”改革,并于1986年完成这项改革,最终以税收方式替代行政分配,较好地规范了国家和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继“放权让利”(1978-1983年)和试行两步“利改税”之后,国家推出的另两项国企改革重要政策是承包经营责任制(1983-1991年)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1987-1993年),目的仍然是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和全面搞好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改革正式启动和稳步推进的基础上,我国宏观经济体制也相继作出了新的改革举措。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并明确国企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过渡性体制一直持续到1993年。之所以将这种体制的存续时间延至1993年,是因为虽然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的计划、投资、财税、金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五项重大改革直至1994年才初步完成。因此,1978-1993年是计划经济体制占主导地位的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取向的转型探索期。
总第428期王永:国企改革与管理创新内在逻辑····商业研究2012/122.市场化改革探索期(1994-2001年)。从1994年起我国宏观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环境基本步入市场经济体制新阶段。鉴于上一时期承包制不能有效解决“两权分离”和“政企分开”,也不能有效解决国有企业经营困境问题。所以,从这一阶段起国企改革政策进一步发展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4年,按照国务院的统一布署,国家经贸委、体改委会同有关部门选择了100户不同类型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1997年,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将国企改革目标确定为三年内大多数国有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使大多数国有亏损企业走出困境。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到2000年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脱困目标基本实现。至此,国有企业基本完成了由工厂制向公司制的转变,相应的国有企业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地位初步确立。与上一阶段国企改革相比,初步完成这一重大改革任务仅花费了6年时间。可见,这一阶段国企改革的进程明显加快。2001年国家没有出台新的国企改革政策,国企改革的任务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因此,1994-2001年是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化改革加快探索时期。
3.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深化期(2002年以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虽然初步解决了国有企业由工厂制向公司制转变,但是,改制不彻底。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就是一个带有共性的突出问题。为了巩固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和适应国有企业战略任务转变的需要,从2002年起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其主要内容和目的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破除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完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深度变革国企管理体制;二是推动国有资产战略布局的重新调整,使国企尽快适应战略任务的转变,提升国企实现国家赋予的战略任务执行力;三是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国企改革取得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并不说明国企改革的任务已经完成,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改革并没有破除国企的垄断地位,国家行政权力在土地、资金等重要资源的配置方面仍发挥巨大的作用。而国有企业正是这种资源权力配置机制的最大收益者,这是国有企业在基础性行业和公用服务行业占居和维持垄断地位的深层次的体制原因。国有企业行业垄断地位的形成与固化,从长远看不仅会阻隔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和消弱国企的发展动力,而且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一股阻碍我国市场经济向成熟市场经济迈进的力量。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国企改革仍需深化。
(二)国有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三个阶段
由于我国渐近式经济转型的作用,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在发展上也相应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体制内市场化取向管理创新期(1981-1991年),市场化管理创新期(1992-2001年),管理创新深化期(2002年以后)。上述三个阶段的划分依据和不同阶段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与特征如下:
1.体制内市场化取向管理创新期(1981-1991年)。1979年,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放权让利”改革试点,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尽快恢复生产,保障供给。恢复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和良好的生产秩序大约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国企开展管理创新的起始时间大体定格在1981年。自1978年到1992年,我国经济体制的基本属性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占主导地位。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1981年到1992年期间的国企管理创新只能是一种体制内市场化取向的管理创新。这一阶段国企管理创新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管理创新领域集中,创新目的单一。这一时期国企管理创新主要集中在引入经营理念、树立商品经济意识与市场经济观念,加强和创新生产管理等两个方面。国企管理创新目的相对单一,增加产量,保障供给和提高经济效益等是管理创新的主要目的。其二,国企自身尚未形成推动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国家行政力量是驱动国企开展管理创新的绝对主导力量。其三,存在诸多的管理创新“禁区”。管理创新的客体仅限于实物资产,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难以突破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的约束,国企管理体制保持不可变革的刚性特征等。由于上述诸多管理创新“禁区”的存在,所以,这一时期任何一种形式的管理创新都只能是既定体制框架内的改良,因而,是比较典型的体制内市场化取向管理创新。
2.市场化管理创新期(1992-2001年)。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市场经济开始成为我国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新体制、新环境对国企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把国企管理创新推向了市场化管理创新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国企管理创新实践的发展能够证实和反映出国企管理创新性质的变化和创新的发展。
其一,国企管理创新指导思想出现了又一次新的飞跃,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管理思想成为国企开展管理创新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其二,管理创新领域的拓展和创新的深化。这方面最具有发展意义的创新是将国有资产价值形态的经营与管理纳入了管理创新的范畴,开辟了资本经营的新领域;其另一项重要发展是,开展管理创新是国有企业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创新选择。其三,这一阶段国企管理创新的目的也普遍有了新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带有共性的发展是不断提高国企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增强国企发展能力等。然而,纵观这一时期国企管理创新,仍然存在着许多有待深入的创新领域。从共性的角度看,这些有待深入的管理创新领域主要包括: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变革的不彻底,国企短期化经营思想尚未得到纠正,粗放式增长方式仍然是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未能及时将促进技术进步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列入管理创新的重点。
关于这一阶段国企管理创新截止年份为2001年的划分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截止2001年没有新的重大国企改革政策出台,国企改革仍停留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初建阶段;二是深度变革国企管理体制,创新国企运行机制,切实推动国企增长方式转变等远没有成为国企管理创新实践活动的主流目的和内容。因此,1992-2001年属于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创新期。
3.管理创新深化期(2002年以后)。从2002年起国有企业普遍步入了管理创新的深化期。这一时期国企管理创新的深化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国有企业基本形成了一种由外部环境力量驱动为主的,国企自觉、积极主动开展创新的成熟的管理创新动力机制。其二,以战略管理、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逐步成为指导国企开展管理创新的主流管理思想。其三,管理创新领域和创新重点的发展。这一时期能够充分体现国企管理创新深化的带有共性的管理创新领域和创新重点,主要包括:深度变革管理体制,按照专业化、市场化、公司化乃至国际化原则重构企业运行机制,全力提升国企经营与管理水平;适应切实推动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要求,国有企业开始普遍地把推动技术创新和加强自主品牌建设等作为管理创新的重点领域和主攻目标。国企管理创新深化阶段是一个相对于市场化管理创新探索期而言的概念,鉴于我国经济转型远未结束的客观现实,管理创新深化期是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国企管理创新仍有待深入。
二、国企改革与管理创新具有发展时间上的同期性和发展目标的高度一致性关于国企改革与管理创新关系学术界的共识观点是,国企改革为国企发展和管理创新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并且激发了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始终是巩固和发挥国企改革成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国企改革与管理创新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关系。通过对我国经济转型30余年两者发展演进轨迹的深入研究,发现国企改革与国企管理创新在发展主旨、演进周期、演进方向、主要内容以及主次关系等方面存在以下内在逻辑关系:
从前文的梳理与分析中可以看出(详见表1),转型以来国企管理创新的发展和国企改革政策的深化都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中,两者的第一、二阶段在起止时间上基本相同,微弱的差别是第一、二阶段管理创新的周期均略短于国企改革的周期。但是若将这种差异放置于当时的历史图景中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初步研究结论: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起始阶段,国企管理创新起步晚于国企改革,管理创新是由国企改革激发和推动的,国企改革是推动国企管理创新的主导力量。第二阶段的差异说明,来自市场的竞争压力和国企对自身利益的诉求迅速增强,这两股力量形成的合力作用推动了国企管理创新的加快发展,并且直接促成了国企管理创新领先于国企改革局面的形成;国企管理创新对加快国企改革的反向诉求力量愈益增强。第三阶段,国企管理创新发展与国企改革政策深化完全具有发展上的同期性。这说明国企改革与管理创新互动关系的结合更为紧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论点只是就两者发展总体状况而言的,若针对具体的创新企业作深入调研,国企管理创新的发展在创新目的和创新内容取舍上仍存在着领先于国企改革政策深化的现象。国企管理创新与国企改革的相关性还表现为两者发展目标的高度一致性,和演进方向的完全一致性(详见表2)。这说明国企改革政策与管理创新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协调一致的动态关联性;国企改革政策及其不断深化一直是促进国企管理创新和管理创新目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2转型不同时期国企管理创新目的与国企改革政策的发展情况发展阶段国企管理创新目的国企改革政策目的两者目的是否一致第一阶段解决国企与市场经济的兼容,促进国企由生产型企业向生产经营型企业转变,提高产能,增加经济效益试图解决国企“两权”分离,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完成一致第二阶段不断提高国企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国企的市场竞争力,扭亏增盈和做强做大国企。深度解决国企“两权”分离问题,把国企塑成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增强国企活力,把国企做强做大。完成一致第三阶段不断提高国企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国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力争实现国企可持续发展。使国企“两权”分离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把国企塑造成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推动国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完成一致
三、国企管理创新目的转变领先于国企改革政策的深化,国企主流管理创新目的更替周期加速国企管理创新目的转变领先于国企改革政策的深化是国企改革与管理创新相互关系上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研究结论可以从不同时期国企主流管理创新目的确立时间和国企改革重大政策延续时间的变化中得到证实(详见表3)。表3显示,从管理创新实践的角度考量,从第一至第三阶段基本确立国企主流管理创新目的所花费的时间依次是7年、3年、2-3年。可见,不同时期国企主流管理创新目的基本确立的时间逐步缩短,国企主流管理创新目的更替周期加速。另一方面,从重大国企改革政策延续时间的角度考量,从第一至第三阶段重大国企改革政策的持续时间依次是9年、6年和正在持续之中。与国企管理创新目的更替周期相比,国企改革政策的变动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国企重大改革政策持续时间显著大于国企主流管理创新目的更替周期。在转型过程中相对于国企管理创新国企改革一直存在着滞后发展的问题,这是值得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其二,自2002年以后,国企改革政策仅限于国企现代公司制企业建设的完善,这一改革政策与已有的国企改革政策相比发展之处仅限于改革的力度有所加强。但是明显缺乏新的改革举措,并且,从2002年至今存续时间已达10年,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国企改革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对国企发展的推动力量开始递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国企发展在客观上需要国企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再次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势在必行。
表3转型不同时期国企管理创新目的与重大国企改革政策确立与存续时间(年)调查汇总表国企管理创新主流目的的
确立时间(年)国企重大改革政策存续时间(年)从管理创新实践角度第一阶段1981-1988年约7年时间①考量第二阶段1995-1997年约3年时间②第三阶段2002年以后至今,只花费
2-3年时间③从重大国企改革政策
存续时间角度考量第一阶段1978-1993年,但主要是1984-1993年,
约9年时间④第二阶段1994-2000年约6年时间⑤第三阶段2002年以后至今为现代公司制企业建设
的完善阶段,目前仍在继续之中。
四、国企改革与解放国企管理思想
国企管理创新的发展从本源意义上讲完全来自于国企管理思想的解放和发展,而管理思想的解放与发展则完全来自国企改革的推动。在转型期内国企改革一直担当着解放国企管理思想和推动国企管理思想发展的开路先锋的重任。这一研究结论可以从转型30余年来国企管理创新指导思想和创新方法论历史演进轨迹中得到充分证实。转型期内在国企改革的推动下,国企管理创新的指导思想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式和创新内容,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和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属于自主理论创新的范畴;而对西方先进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持续引进则属于引进应用型理论创新范畴。通过对转型30年来国企管理创新活动的考证,发现自转型以来国企自主理论创新在主要理论创新点上存在以下创新发展轨迹: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理论等重新确认和逐步遵循(20世纪80年代上叶“放权让利”改革阶段)以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市场经济基本理论逐步替代简单的商品经济理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承包经营责任制推广和转换国企经营机制改革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理论和对国企战略定位与任务重新认识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992-2001年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改革阶段)以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2002年以后至今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阶段)。
国企改革解放国企管理思想的作用还体现为,在先进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国企在研究和开展管理创新上持续进行的引进应用型理论创新。根据调研与梳理,转型时期国企引进应用型理论创新存在着与自主理论创新发展并行一致的演进趋势。具体演进轨迹如下:转型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引入系统论、控制论和以十八种管理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西方管理理论与方法20世纪90年代引进与推广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再造、虚拟企业和供应链管理等西方国家20世纪70-90年代兴起的先进管理理论与方法2001以后引进和普遍推广战略管理、循环经济理论、组织变革理论以及战略联盟、集成信息化管理等多种当代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等。理论创新的发展不仅是国企在转型中取得的重要成就,也是国企能够取得管理创新成功并不断推动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总结与政策建议
国企改革和管理创新始终是化解国企经营困境和推动国企不断发展的两个缺一不可的重要途径,在共同推动国企发展过程中国企改革与管理创新各自存在着不同的功能定位与作用。但是,两者始终保持着整体联动和目标一致的内在逻辑关系。转型30余年两者关系的演进史说明国企改革是管理创新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在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国企改革,还是管理创新都具有显著的渐近式发展特征,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两者之间始终保持着发展周期的大体同期性和发展目标的高度一致性。从两者的各自发展和互动关系来看,国企管理创新主流创新目的及其相应的重点管理创新领域更替和转变的时间周期明显快于国企改革的发展周期。这是转型以来两者关系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它在客观上形成了管理创新要求加快国企改革的反向诉求力量,同时也说明国企改革存在发展缓慢和滞后的问题,这一问题在2002年以后表现得更为突出和严重。因此,加快国企改革,推进管理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推动国企发展的迫切要求。从另一方面看,在转型过程中国企改革对管理创新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在30余年的转型过程中,国企改革一直担负着解放国企管理思想的开路先锋作用,是把国企管理创新推向新的发展阶段的决定性力量。
然而,从国企改革与管理创新的发展中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国企改革和管理创新还存在着许多有待深入解决的问题,其中,在现阶段需要抓紧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国企改革功能与作用的重新定位与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时机选择和路径设计。针对第一个问题,应重点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维持现有的国家与国企分配关系的基础上突显国企全民所有的属性,不失时机地把全民与国企的利益分配关系植入国家与国企分配关系之中,以使国企的发展惠及全民。其二,继续牢固地坚持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主导作用的战略原则,这是社会主义根本属性决定的。但是这条原则在具体的执行中不宜教条式执行,应该具体区分战略性行业、基础性公用服务行业和竞争性行业,分别采取国有股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和参股等差异化发展策略来实现国有资产的主导作用。这是一种更深入地完善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建设,提升和强化国有企业的企业属性,为国有企业积极开展管理创新提供充足动力的有效策略。其三,调整垄断性行业和基础性公用服务行业国企关键性资源的优惠获取机制和产品与服务的定价机制,恢复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保障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公平、公正的发展属性。经过30余年的发展国有企业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因此,现阶段应是我国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最有利时机。具体的改革路径主要包括:一是国有企业现代公司制股份制完善路径。针对竞争性行业国企,按照相对控股和参股的原则在现有基础上较大幅度地减持国有股,借此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国企管理创新和发展的动力。二是国有企业收益分配的改革路径。按照国有企业全民所有的属性国企的收益应该全民共享。为此,应将全民与国企的收益分配关系植入国家与国企收入分配体系,增设向国企税后收益开征的社会保障基金,征收比例暂定为20%,所征款项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基金,以惠及全民。三是对战略性垄断行业和基础性公用服务行业严格按照市场发展的要求,科学的确定行业竞争主体的数量和市场准入条件。市场准入条件要明确规定新增企业的类型必须是国有股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对新增的竞争主体数量面向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实行经营权的公开招标,参与竞标主体必须是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经营权的中标价格基本等同于针对国企新开设的社会保障基金上缴水平,政府所得款项全部转入社会保障基金体系。对上述行业企业的定价机制按照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成本的原则实行政府规制。新一轮的国企改革更加彰显的是国企的企业属性、公平、公正的市场发展环境以及国企的社会责任,它必将再一次有力地促进国企管理创新和国企的大发展。
注释:
①这一时期国企管理创新的主要目的是适应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突出经营的地位与作用,提高企业的成本、质量等专项管理能力,努力增加产能和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国企向生产经营型企业转变等。1987-1993年开展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仍是属于这一创新目的发展的变量阶段,没有新的突破。因此,这一阶段国企管理创新主流目的的确立时间为7年(1981-1988年)
②1995年起是新一轮以改制为契机的市场化管理创新高峰年。这一时期国企管理创新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不断提高的市场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发展能力,化解经营困境,促进企业做强做大等。这一创新目的到1997年基本发展成为这一时期主流管理创新目的。因此,这种管理创新目的全面确立只花了三年时间,之后是完善与发展并持续到2001年。
③2002年以后,国企管理创新的主流目的是切实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努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国有大中型企业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等。笔者调查的情况显示,早在2001年之前就有部分企业确立了这一创新目的,2002年由于新的国企改革政策的推动,更多的企业开始转向这种创新目的。到2003年国企普遍将其作为管理创新目的。
④1978-1984年为“放权让利”改革阶段,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国家与国企的分配关系,借以增强企业活力。1984-1987年为承包经营责任制推广阶段。到1987年,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中实行多种形式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占82%。至此,推动国企由生产型企业向生产型经营型企业转变的目的初步达到。但是,国企内部活力依旧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决定加快国企经营机制转变,这一改革持续到1993年。因此,这一阶段国企重大改革政策延续时间为9年。
⑤1992年,国家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设想与政策,1994年国资委会同有关部委选择了100户重点企业进行改革试点,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工作正式启动。1997年,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将国企改革目标确定为三年内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到2000年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目标基本实现。鉴此,一重大国企改革政策延续时间为6年。
参考文献:
[1]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现代化工作委员会.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第1-14届)[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1,1993,1995,1997,1998-2008.
[2]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现代化工作委员会.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报告(第一辑)[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
[3]黄速建,黄群慧.管理科学化与管理方法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4]陈佳贵.中国企业的改革、管理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陈佳贵.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