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平
俗话说,意识决定行动。只有思想意识转变了,教学行为才能跟着转变。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一直抱着一个简单的想法:“不要扼杀每一个孩子的科学家梦想,要引领更多的孩子走上科学探究之路,要上好每一节科学课。”
于是我开始认认真真地琢磨怎样才能上好科学课。我仔细阅读《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踏踏实实地钻研教材,认认真真阅读与科学学科相关的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勤勤恳恳地上网学习,经常性地观看各类教学视频、录像,与同年组教师反复教研。在教学中我边实践边研究,根据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通过探究活动,既让学生获得了正确的科学知识,又让学生获得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一、整顿课堂纪律
平时的科学课,只要一涉及到实验方面,学生们就很兴奋,课堂纪律便成了问题。于是,我结合学校的每日常规制定了科学课堂常规,而且每次做实验的时候都有序地更换小组实验员,这样每个孩子都能有动手实验的机会,都能正确地填写实验报告并汇报实验结果,保证了课堂纪律和实验效果。
二、管理学习用具
学具的管理也是一个难题。由于我教的年级和班级较多,学具都放在我这里有很多不便。怎么办?我想了这样一个办法:每学期发学具时候,一个年组留下一个班的学具由我统一管理,其他班级的学具照发,这样可以及时添补缺少的学具。针对学生中学具丢失、损坏现象严重的问题,我制定了具体的学具管理办法,并采用激励的手段,经常表扬学具管理得好的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准备实验材料
上科学科,最难的环节是准备实验材料。很多时候需要学生自己准备一些材料,而一些学生不是忘记了就是根本没当回事,有时一个班级只有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准备了材料,导致课程很难进行下去。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是这样解决的:在这节课上我通知学生准备下节上课的材料,整个年组都通知到,这就改变了实验材料准备不充分,课堂实验空白的局面。我把收集上来的材料分装在材料袋中,上课时分发给各个小组,班级的材料管理员负责上课取、下课收,使材料能够循环使用,效果很好。
四、注重课堂实效
在保证课堂纪律,准备好学习用具和实验材料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效果,高质量地上好每一节科学课。例如在教学《种子发芽实验》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关注种子发芽的条件。三年级学生已有种植凤仙花的经验,对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有所了解,但对于种子发芽的条件进行过探究的学生并不多,哪些是必要的条件,哪些是可要可不要的条件,他们都不知晓。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做好观察记录的实验过程。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点,所以在讨论实验方案时,我提示他们要注意实验的公平性,还要交流实验设计,以便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身的不足,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学会了整理收集数据,并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也认识到了做对比实验的重要性。又如,在教学《观察绿豆芽的生长》一课时,学生先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并不是种到土壤中的绿豆芽都能长得一样好。这就意味着学生又将经历一个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一系列实验过程。另外,学生还要研究一个比较“特殊”的实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这个实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能力,然后分析自然界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例子,进一步建立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学生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了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了解到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意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在科学教学中,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深深地感到:虽然是教无定法,但是科学课无论怎么教、怎样上,都要做到用教材教,用心教。科学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把学生直接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研究、去实践,合理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要敢于创新,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充分利用教学手段,利用书中插图、挂图、模型、实验用具等进行观察与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研究技能和兴趣。
总之,只要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踏踏实实地进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