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学新成果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引介

2012-04-29 18:45霍晓玲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18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高校

霍晓玲

摘要:及时地将史学研究新成果引入高校历史教学中是高校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教师对学术前沿关注不够以及备课与讲授的困难等主客观因素,妨碍了新成果的引介。为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关注学科发展,要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同时还要更新教育理念,必要时也可适当留“惑”,以利于史学新成果的及时引介。

关键词:高校;历史教学;史学新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288-02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人文社会科学尤其如此。历史学作为一门研究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人文学科,其资世与资治功能历来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历史教学通过普及历史知识,培养人们观察、理解社会事物的能力,以增强人类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但历史是不可重现的过往,历史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历史研究得来的。历史教学建立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之上,是对历史研究成果的推广和使用。毋庸置疑,历史教学应及时引介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高校历史教学尤其应该成为普及史学研究新成果的前沿阵地。因为高校历史教师本身就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力量,历来提倡学以致用,教学相长。同时,高校历史学科的学生又是未来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主力军,以最新的研究成果武装其头脑,开阔其眼界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除此之外,高校历史教师授课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可以自由选择教材、自行安排教学内容、自己设计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而不受诸如“高考”、“中考”等指挥棒的控制,所有这些都便利了教师对新成果的引介。因而,高校历史教师在授课中更不应拘泥于教材,照本宣科,而应密切关注史学研究新成果,随时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实际上有许多主客观的因素妨碍着史学新成果的引介。笔者作为高校历史教师中的一员,在此谈一点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恳祈方家指正。

一、妨碍史学新成果引介的因素

1.教师对学术前沿关注不够。教师没有注意到史学界的新进展、新成果,自然很难在课堂上进行引介。这是妨碍史学新成果引介的最浅层次的原因,看似很容易解决。但实际上,在当今科技发展、信息畅达的社会,史学新成果的出现也呈批量生产之势,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新的论著出版发表。而教师、特别是通史课程的教师,在授课时往往负责讲授一个完整的时间段,如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等等。在这些领域每年、每月都有大量的论著出现,推动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和专题的研究。即便就中国古代史的某一个朝代史,世界史的某一国别史而言,每年发表的论文、论著数量也颇为可观。这些新成果虽然并非个个都是创新佳作,但即便浏览了解也颇费时日,更何况还要斟酌选择呢!此外,史学新成果不仅包括新的学术观点,还包括本学科研究中涌现的新材料,使用的新方法、新视角等等;教师不仅要关注本学科的发展,还要关注整个史学界的重大理论探讨和研究范式的转型等等。因此,要想较为全面地关注把握史学界的新进展,对于一些科研、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师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教师虽然关注到新成果的出现,但限于备课、授课的困难对新成果弃而不用。史学新成果的引介实际上涉及到教师知识的更新,也同时意味着原有知识的作废,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同时,引介新成果必然要求教师重新调整授课内容、重新备课。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介绍新的观点,也要介绍老的观点,同时还要使学生明了学术研究推进的线索和脉络。这必然会增加某些章节的授课内容,加重教师的备课难度。特别是一些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新成果,可能涉及到教师整个授课体系的调整和知识体系的更新。如著名世界史专家刘宗绪教授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他自己遇到的情况:一位大学教师虽然完全同意他提出的观点,但明确表示“我讲的那套我不想改”,原因是“如果我照你的那套全改,我就得全部重新备课,重新考虑,重新研究……那我花费的力气就太大了”。还有一位大学教师说:“我听你讲的都挺好,但是已经到了这个岁数了,实在不愿意费劲了。”实际上,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老教师身上,在年轻教师身上也有表现。

3.“系统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史学新成果引介的困难。中国的史学教学模式深受前苏联的影响,即教学的主导是讲授系统的历史知识。这种历史知识往往是在某种统一的研究范式(过去长期以来是以阶级、阶级斗争主导下的“革命史范式”)指导下形成的,这种研究范式成为一种历史哲学,贯穿于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对该时期历史的总体理解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材、我们对历史的讲授、历史知识各个要点之间都存在一种前后勾连、由此及彼的内在逻辑。在这种情况下,某个“翻案”性质的史学新成果出现后往往会危及或颠覆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历史定论,但是由于后续的研究尚未跟进,教师在授课时如果引介这类成果,往往会出现尴尬的局面,导致授课知识链条的中断、前后不符或脱节,增加学生的困惑。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能的方法与途径

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开展学术研究。孔子在《礼记·学记》中提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教与学之间的互助作用。当今社会,知识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学习成为人生永恒的主题。教师更应该把学习贯穿于自己的一生,使学习从单纯的求知谋生手段,发展成为自觉自愿的生活方式和提升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密切关注学术前沿,对史学发展的总体趋势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积极吸收史学新成果充实、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

高校历史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历史研究者。教师应积极参与学术界的研讨,保持自己与学术前沿的互动。在积极关注本学科学术进展的同时,教师应从自己的教学出发,把握当前学术研究中的问题与不足,通过自己的科研,辅助跟进教学,使教学过程同时也成为教师的学术探索之旅,并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知识体系。总之,高校教师应成为新理论、新观点的宣传员,还要身体力行,开展学术研究,提出具有独立见解的新学说,甚至要在讲稿的基础上编写出有特色的新教材。

2.改革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教学方法多样化。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在系统讲授型的教学制度下,实际上会延迟某些新成果的引介进程,特别是那些涉及到研究范式转型或者历史观变动的新成果。因而,史学新成果的及时引介还涉及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变革。

通过中学阶段的学习,高校历史专业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历史的基本线索,而且他们的自学能力较强,对于教材上已经讲过的内容教师可以提请学生课下阅读,不用重复讲述。高校教师授课应在理清历史基本线索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学术动态,介绍分析研究成果、研究观点、研究方法等等。此外,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除传统的教师主导的讲授型教学外,还应加强师生互动的研讨式教学、以学生为主导的研讨会或辩论会、师生平等的讲座制等等的比重。总之,应根据授课内容和引介史学新成果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以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史学能力。

3.更新教育理念,教学不必无“惑”。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说明了教师的职责是解决学生的困惑。著名学者余秋雨也有一句著名的话:“我把想清楚了的问题交给了课堂,把能够想清楚的问题交给研究,把想不清楚的问题交给了散文”。这展现了余秋雨先生为师、为学、为文的不同态度。固然,我们的教学必须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但我们同时认为,教学中适当留“惑”也未尝不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较多地运用设疑教学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设疑与解惑相辅相成,但对于某些尚不明了的问题不妨作为师生之“惑”予以保留,而不必强求解决。

“惑”不仅是指学者们存在众多争议和不同观点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还包括目前学界尚未研究的领域,即学术研究的空白点或盲点。不妨让此空白点或疑惑之处成为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钻研的动力,成为课下学习讨论的话题或日后进行科研的切入点。历史问题的答案不是既定的,而我们的历史认识未知的远比未知的多得多。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困惑和研究空白点将会像数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吸引我们的年青学子在历史的迷宫里寻找真理的美钻。当然,教学留“惑”不是指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教师必须把应该讲清楚的问题讲清楚,对于遗留问题则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

三、引介新成果需要注意的问题

1.并不是所有的新成果都可以照搬过来在课堂上讲解。新成果中难免鱼龙混杂,有些成果或网络上的观点虽则为新,但并不一定根据充分,论证合理,因此,需要教师认真甄别、选择。此外,我们知道,史学研究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功能,而课堂教学毕竟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宣讲,因此要时刻注意教学内容的政治性和社会影响。某些课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功能相比其他课程或学科,可能更为鲜明、强烈和直接,在这些课程中一味求新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或不良影响。

2.引介新成果不宜过多,更不应以哗众取宠来吸引学生。如今的史学成果数量众多,几乎每年都会推进既有的研究。教师如果引介过多,占用时间过长,不仅偏离了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还可能使学生的知识过于琐碎,不成体系。应注重选择那些具有长期研究积累、重要的问题成果进行引介。

3.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引介新成果的时候应对史学界的前期成果和前人学者予以尊重,更不应有所非议或贬损。我们知道史学家的研究总是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个时代的学术环境、资料以及工具手段和社会关注点限定了一个时代学术研究的方向和高度。史学研究的进步总是在扬弃前人的基础上一步步获得的。

参考文献:

[1]刘北成.“热月政变”学案[G]//杨念群,黄兴涛,毛丹.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10-320.

[责任编辑 魏杰]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高校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