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感而发由感而画

2012-04-29 18:18瞿陈婵
成才之路 2012年14期
关键词:教学情境教学目标

瞿陈婵

摘 要:美术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已从原来单一学科化走向人文多元化。但在日常教学中,难免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一味枯燥而乏味地讲解欣赏。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让学生真正认识理解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让学生从生活感受中来认识这些知识,你会发现,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唤起他们认知的良好契机。

关键词:生活感受;教学情境;教学目标

实践证明,学生必备的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一旦融入到学生的真情实感中时,其传递的方式和接受的方法将由被动变为主动。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行动方式。”大家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中,感受尤为重要。不同的生活感受会带来不同的艺术,没有生活感受的人,就是具备再高的技法,他的作品也是没有半点生命力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感受,及时让学生的生活感受成为我们的教学契机,其教学效果将是一个惊喜。

一、以体验现实生活,感受自然之美为前提

这几年有幸参加了各种培训学习,听到许多精彩的美术课。上课老师精心的准备让我佩服,但也有因为学生没有真实的生活感受,从而导致教学目标达成不到位的现象。每次看到学生那茫然的眼神,我都会陷入深深的反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指的是一种感受。当然,感受可能是美好的,可能是平淡的。冬天里的一场雪不仅给我们带来冬天的寒冷,也给我们带来童话世界般的美丽。领着孩子们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玩耍、堆雪人,带着孩子们在画纸上涂抹冬天最美丽的符号,拉着孩子们把自己对冬雪最真挚的表达粘贴在宣传栏里……兴奋与自豪,愉悦与幻想,掺杂在一起,表现在可爱的画笔里,此时此刻,撞击着我和孩子们心灵。感受生活美的意识几乎是与生俱来,但由于人经历所限,不能事事物物都亲身感受。因此,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任务就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关心生活,理解生活,感知生活。同时也要求老师们在教学中,不光要在教材教案上精心设计,更重要的还要在学生的生活感受、学习心理、学习方式上加以研究和思考。

二、以凸现教学过程,体验创造之美为目的

课堂里,我们的老师都有一种指导思想,让我们的学生拿出优秀的作品来,让我们的作品展示部分更精彩。所以,时常出现老师带领学生拼命赶作品的情景。我们美术课的指导思想本该如此吗?我个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应当是像小鸟飞翔一样轻松愉快的,学生的表现应该在真情实感中去完成。然而,要让学生在课堂里能够不知不觉地“感受生活、流露真情”,就必须要求学生有真实的生活感受和唤醒学生生活感受的教学过程,这样学生的表现才是真实的,发展的。《泡泡乐》一课教学时,我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玩一玩,充分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吹泡泡是儿童最为喜爱的游戏之一,它以独特的动感捉住儿童的好奇心来创设玩、印、画、撕贴泡泡的多种学习情境,从而获得对泡泡的形、色知识的认知和运用,促进学生进行美感想象。在教学中,结合泡泡的形成与变化,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本课的学习任务,是通过玩吹泡泡、感知泡泡的形与体验不同表现方式的快乐、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表现等活动来展开的,学生作业采取分组接力画的形式完成,旨在强调集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创作的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于是,课堂异常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美术的活动意识很强。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更多地从生活角度而不是从美术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始终认为儿童美术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而应以教材为最基本的课堂素材,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大街小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从促进学生发展角度组织课程内容,淡化学科中心。这样,才会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会让学生真正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三、以创设教学情境,体会艺术之美为手段

现实生活是广阔的,教学课堂是乏味局限的。要想让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放飞自己,感受无限艺术之美,我认为,应该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上下工夫。儿童的形象记忆较强,这一记忆特点有助于在表象积累的基础上产生审美意象,在环境的刺激下,感受之下,外化为孩子自身的艺术表现或再现活动。

(1)创设唤醒学生生活感受的教学情境。有幸看了特级美术教师魏瑞江的教学哲思《“点”的强化》,假如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向学生讲述“点”这一基本的美术学科问题,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手段必然会带来不尽如人意的结果。而魏老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则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引入教学。通过“雨中耍玩”“南极企鹅”“沙尘暴”“约见彩虹”来开展教学,并且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点”这一要素的感受、认知、理解、表达来完成目标的达成。如在“雨中耍玩”教学设计中,魏老师没有按正常思维进行引导,而是以哪位同学曾经在雨中玩耍过的生活感受为切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对这一教学内容的研究认知的欲望。接着又用儿歌的形式来进一步认知教学要素,并点燃学生表现的激情。“滴答、滴答,下小雨了,小雨一点、两点、好多点。”“哗啦、哗啦,下大雨了,一条线、两条线,好多条线。”带着学生去感受生活之美,感受生活的斑斓多彩,也感受生活的平凡与朴实。只要这样,才能充分激发起我们的学生的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2)创设提供生活感受平台的教学情境。生活感受无处不在,课堂里、校园内、草地上、大树下……只要我们的老师有心引领学生去感受,我想这种感受不光是真实的,同时也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我也常常把课堂设到教室外,偶尔来到操场上,偶尔来到草地上,偶尔来到大树下,偶尔来到小树旁,让他们在乐园中先去感受,去发现,从而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如在教学《有趣的拓印》时,我带着孩子们来到操场上,先让孩子们玩一玩:穿上脚底有凹凸不平图案的鞋子,在沙地里走一走,看看自己留下什么?再找些各种凹凸不平的石子、树皮、玩具等,在泥上印一印,看看泥上又出现了什么?在玩中了解印纹的形成过程。当欣赏了教师用各种印纹组成的漂亮图案时,孩子们又迫不及待地玩起来:寻找种种可印的材料,思考各种印纹的组合,纷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印起来。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美术表现的形式呈现出来。

(3)创设获得间接生活感受的教学情境。我们的时代已被称之为信息时代、多媒体时代,电脑多媒体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艺术教育领域。多媒体可以生动的形式、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们眼前展示一幅幅诱人的影像。在上《春天的画》这节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对春天是既熟悉有陌生,熟悉的是春暖花开这些自然的表象,陌生的是对这些表象的细细感受。课堂上,让学生说说对春天的感受时,学生的话语就言不由衷了,除了高兴还是高兴。这是为什么?很简单,因为学生没有发现过其中之美。针对这些,我利用多媒体,让孩子们身临其境于视听结合情景交融的影像世界里去感受、发现春天之美。首先,我播放一段关于春天的影片,描述春天的一些特征(公园里的花开了、柳树发芽了、小动物们出来活动了,燕子飞来了……),让学生有一些理性的认识。通过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让学生感知春天的来临和季节的变化,在寻找中发现生活美、自然美,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美的良好习惯。这样的生活体验对学生是很鲜活的,它丰富了学生的经验,锻炼了学生良好的观察、记忆习惯,又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和表现生活的热情。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感受,及时让学生的生活感受成为我们的教学契机,其教学效果将是一个惊喜。

参考文献:

[1]李海华.抓住学生心理特点进行美术教学[J].中国中小学美术,

2009(5).

(乐清市白石小学)

猜你喜欢
教学情境教学目标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微课助力,让小学语文教学大放光彩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