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到教育家

2012-04-29 00:44东缨
成才之路 2012年14期
关键词:南郭智慧思维

东缨

第三章教坛的魔杖

12. 寻思维之钥

[开篇寄语]:

想是一个总开关。

开发思维潜能是可持续、深层次、无止境的资源性开发。

此种开发的锐利武器是辩证思维的哲学。

如果给教育教学活动注入了哲学思维高远而精深的气质,会最终找到“登堂入室”之钥。

洪宗礼的语文教育思想之高,就高在融哲思高度于语文教育之中,让哲学成为语文学科的坚挺支撑。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即是说,有些指点迷津的箴言良语确实饱含着醍醐灌顶般的训谕效应。这就应了那句话:读千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仙人指路。

洪宗礼在争分夺秒地“抢救”语文教学,又讲课又著文。当取得了成功的喜悦且存几分自我陶醉之时,一个指路的“仙人”来了。他,就是恢复了原职的泰州中学于一平老校长。

这一日晚上,洪宗礼正埋头写教案,于校长进来了。

他停下笔,从对方那双专注而深沉的眼神里,看出这位上世纪30年代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的学者型校长似乎有什么话要说,便连忙站起来让座。

老校长与他面对面膝触膝地坐下,盯着他的眼睛,语重心长地说:“你想过吗?埋头教书,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教学改革,才能成为真正的好教师,才可能成为一名教育家。”灯光映照老校长那星光般的眼睛,那声调不高的话语像幽谷钟鸣,字字敲击着洪宗礼的心灵,让他久久凝思。

说得多好啊,自己也已过不惑之年了,怎么没有想到自我发展的这一层呢?是啊,埋头教书,可以获得教学成果,可以送一批批学子进大学,可以享受“得英才而教之”的甜美,可以做一个安分、称职的教师;然而,抬头看路,投身教学改革,才可能更好地探“语文”教学之路,求语文教学之“真”,解语文教学之“谜”呀!联想到叶圣陶、吕叔湘等大家撰文“救救孩子”的疾呼厉唤,他的眼前敞开了一条路,一条改革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路!

就像具有非常历史意义的时刻会决定历史进程一样,这一个夜晚的短暂谈话,真正成了洪宗礼语文人生弃旧图新、远走高飞的人生节点。

语文教学改革宛如一个扑朔迷离的迷宫,到底从哪里入手?它又像一头老迈缓行的牛,哪儿是它的牛鼻子?

洪宗礼走上语文改革之路的初始期,常常为寻找迷宫入口、牛鼻子而久久沉思。

人生接受一种道理不算难,而自己去领悟、发现一种道理却不容易。

经历了一场场水滴石穿似的渐悟,和一次次电光石火般的顿悟之后,最先,他发现了“想”。

想,对学习语文(同样适于各科学习)是一个瓶颈。他说,如果将听、说、读、写比作四盏灯,“想”就是一个总开关。只有打开“想”这个总开关,听、说、读、写这四盏灯才能大放异彩。

想想吧,若迈开学习语文的听、说、读、写这四条腿,哪里须臾离得开大脑中枢的用心去思去想呢?

对于听——用心去听,洗耳凝神,听过不忘;无心而听,耳如塞豆,不闻巨雷。

对于说——用心去说,口泻流泉,喷珠溅玉;无心而说,信口开河,波浑浪浊。

对于读——用心去读,声情并茂,其义自现;无心而读,如僧念经,视而不见。

对于写——用心去写,意高旨深,字精文美;无心而写,词不达意,文同嚼蜡。

就是说,只有想得好——想得积极,想得合理,想得全面,想得辩证,想得深沉,想得高远,想得健康,想得便捷,想得奇特,想得超越,才为听、说、读、写奠了基,铺了路,搭起了五彩桥。

想是什么?想是思维活动。

思维是什么?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抓住了想,就抓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牛鼻子,也抓住了学生终身学习母语、运用母语的牛鼻子。正如洪宗礼《语丝》所言:“语文课堂学习只是端点、拓展点,未来的终身语文学习将从这个端点开始。”

继而,他又发现了学子灵动、非凡的思维潜能力,并为这种思维潜能力命了名——思维潜能。

宛若登临高山之巅俯视大海,犹如深入大脑沟回仔细探秘,在洪宗礼的眼中、心里、笔下,学生思维潜能和语文教学的多维综合体,是一个多彩多姿的世界;而这个常人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无形世界,他却身临其境般的具体可感,如动态写生一样加以一一素描或静态临摹,这让我们不能不叹服他的眼力之锐、动力之深、笔力之健。

他深悟,每个学生内心深处都蕴藏着充足的思维潜能;犹如童话中的魔杖,触及之处,智慧之花灿然开放;

他明示,这种思维潜能的珍奇——创造性思维,并非是深不可测的大海,亦非是高不可攀的峰巅,它是在已知的王国里求未知,在继承的天地间求创新,在变革的进军中求突破;

他断言,创造性思维绝非是贝多芬、莎士比亚、瓦特、爱迪生等大家们的专利,任何人都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素质,处于创造性思维萌发期的青少年尤其如此;

他细察,学生创造性思维、非凡的灵感、超奇的想象,往往产生于极其细小的闪念、极为普通的一瞬间;

他发现,一个成熟的老师,莫不运用各自的教学艺术,积极开发学生思维潜能的一座座金矿,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引进“积极思维的王国”,让独到眼光和创意思想放纵驰骋;

他警戒,万万不可把语文课上成思维游戏课——课堂追求表面上热热闹闹,训练却松松垮垮,并非扎扎实实,这种做作的训练秀是教育教学的浅薄和肤泛,是对思维潜能的阉割和埋葬。

洪宗礼在开拓“思”之源泉、“想”之溪流上用尽了心,运足了劲儿,立全了章程,且千百次践行其间,积累了无数有趣的教例,我们只能猎影几则。

猎影之一:扇起想象和联想的翅膀。

洪宗礼主编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道看图编故事的题目:当初两只鸟同时从鸟窝中飞出,只因一鸟投奔树林,一鸟奔向鸟笼,后来见面时竟大不相同。

洪宗礼引导学生充分想象投奔树林的鸟儿遇到的种种磨难。然后再让学生想象两鸟见面后的惊诧:投奔树林的鸟儿羽毛丰满,身躯健壮;投奔鸟笼的鸟儿羽毛稀疏,身子瘦小。其寓意不言而喻,由此再联想人的发展成长。学生们人人有话说,个个有奇想,课堂上,你争我抢,你讲我评,各有新说,互不相让,真是浮想联翩,创意盎然,思维于彼此对撞中交融,生命在和而不同里歌唱。

猎影之二:走进历史深处求疑解析。

韩非子写了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滥竽充数》,说“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子请为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洪宗礼要求学生就此故事进行类比推理论证,鼓励思维求异,见解不同,视角奇特,结论迥然。

学生们兴奋极了,经过几分钟紧张地自学思考准备后,全班立马沸腾了。同桌之间,前后座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无数条看不见的多边立体磁力线交织交叉着,相互策应成激动人心的教坛风景。

这个说,滥竽充数的要害是“充”字,说明实事求是太重要了!

那个说,“滥竽”不学无术,只会混饭,人没有真才实学就枉活一世。

还有人说,齐宣王被“滥竽”欺骗,说明讲排场、图虚荣有百害而无一利。

也有人说,南郭能“逃”,醒悟到“大锅饭”混不下去了,可见他尚有自知之明之智,而现实中那些不学无术又“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还不如南郭之智呢!

更有人说,从南郭的可悲下场,联系到变外行为内行确实是每个人的终身任务。

特别是有人为南郭处士着想的意见竟获得了掌声喝彩。说,齐宣王组建乐队不考核,南郭才敢去;廪食是从百姓刮来的,不吃白不吃。再者,当他听到要独奏时,拔腿就溜,既不死“充”能人,也不怨天尤人,不能不佩服南郭先生的聪颖灵动!

这之后,有人似乎下结论说,环境造就人,人随环境而

变化……

围绕一个故事,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课堂因问题而增值,因思辨而精彩,因探究而睿智,因联想而富有,因突破而超越。

这样的课,用教育的智慧造就了智慧的教育。

雪莱在一次演讲中自问自答:“什么是大学?大学是

智慧。”

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科学?”答曰:“科学就是智慧。”

老子倘若活着,有人问他:“易经是什么?”他肯定会答:“智慧。”

哲学是什么?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答曰:“对智慧的研究。”

笔者采访洪宗礼时,他感慨地说:“我这个人哪,哲学伴我一生,智慧伴我一生。”这感悟,谁说不是破解他人生之谜的特殊密码呢!

就像名师孙维刚将哲学引入中学的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成了美不胜收的百花园,而让学生对数学“乐不思蜀”那样,洪宗礼较早地把哲学引入语文教学,又在全国第一个编写了贯穿唯物辩证法的思维训练教材,为语文改革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和源源不绝的内动力。

从视角看,他把哲学当成观察的窗口。

从探究看,他把哲思当成分析的主线。

从解惑看,他把哲理当成引路的向导。

他那颗哲思的大脑一刻不停地思考着,不仅仅思考着他所研究的一个个问题(对象),而且更思考他自身对那个问题(对象)的思想。须知,这后一种思考比前一种思考更鞭辟入里地直逼思考的真相和本质。这两种交叉着的思考在同一层面上撞击出火花,产生出更奇异而美丽的思想。

于是,他总是抓得住研究学问的根本,打得开思维深化的门窗,掘得出生命开发的源泉,站在语文改革的制高点上,大敞视界,览八方胜景;大步飞跨,吸四面来风。

洪宗礼哲思化的语文教学,成了思维幽深的海,精神超越的山。

他引导学生潜海探宝,意溢于海;登山览胜,情满于山。

有了山的胸怀、海的气魄的学生,真正有了别一种境界、别一样眼光、别一番人生风景。

猜你喜欢
南郭智慧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谁在“滥竽充数”?
死才悔改
练字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