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栋
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对规范语言的积累,还要重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把语感的培养当做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如此,语文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语感;语言材料
所谓语感,是指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由大量丰富的具体可感的规范化的语言材料积淀而成的感性认识技能,是人们接受和输出信息语言能力的客观反映。它的形成首先要在语言实践中积累大量规范化的语言材料,具备对语言的各种现象丰富的感性认识,然后是在此基础上达到顿悟,形成语言的感性认识技能。这种技能直接表现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的各个方面,其熟练与否,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的高低。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语感,就能对语音、语义、语言的规律等有敏锐的感觉,在语言活动中就能听得清、说得顺、读得懂、写得通。因此,语文教学“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叶圣陶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吕叔湘语)。
语感,主要有下列性质。
一、实践性
语感的获得首先依赖于大量丰富的规范化的语言材料,所以必须长期坚持经常的语言实践活动。只有实践,才能接触更多的具体语言材料;只有经常实践,才能够熟悉和掌握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反复实践,读它“百回”“千遍”,才能对语言的各种现象、形式及其规律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可以取代。离开了实践活动,语言的积累便无从谈起,语感的培养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者,语感是一种技能,并不是一种理性的语言知识,而技能只有在长期的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形成,才能把握、熟练和提高,这是任何理性的讲解都不能代替的。另外,运用语感感受某一语言材料时,也离不开实践,因为不接触具体的语言,语感便无法发挥其功能。因此,实践性是语感最为重要的特征。
但是,我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却忽视了这一特征,总是极少让学生参与语言的实践,课堂变成了讲堂,老师的主导变成了老师的主宰。教课文时,不仅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归纳分析由老师包办,连讲到课文的语言特色也总是由老师作理论分析,大谈语言如何准确、生动,不让学生多接触具体语言。久而久之,便产生严重的语言贫乏征。另外,不少人误以为加强各种语言知识的讲解便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希望来一个理性的飞跃,以此来代替语言的实践活动。实际上这是违反认识论的基本规律的。没有丰富的语言感性认识,哪来语言理性的飞跃?可以说,忽视对规范化语言的实践,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误。
二、规范性
语感的获得不但要有丰富的感性语言积累,而且这些积累必须是规范化的语言。因为只有这样的语言材料,才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汉语言的现象及其本质规律;只有在这基础上沉淀的语感,才是符合汉语言的基本规范的。一个人有了良好语感,他就有了一把汉语言表情达意和组词造句的规范的尺子,用这把尺子就可以敏锐地检验出各种语言形式的正误,就能准确规范地接受和输出信息语言。
那么,如何积累规范化的语言材料?首先,非常重要的是课文的语言,相对而言,语文课本中的语言是最为准确规范和富有表现力的。其次,是课外读物中好的语言。第三,是老师的教学语言。但是由于语文教学中无视从这几方面积累规范化语言,致使学生的语言积累非常贫乏。本来,我们的老祖宗学习语文就非常重视熟读和记诵,他们认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苏文熟,举人出”,讲究在积累丰富的基础上的点拨和顿悟,在学生没有熟读或成诵的时候是决不讲解的。但我们却把好的传统方法也丢了,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现代文要求背诵的很少,且大都是一些零碎的片断。即使如此低的要求,也不落实。至于“熟读”的要求,弹性很大,课堂上的时间都让“老师”“讲”掉了,却要求学生课后“熟读”,“熟读”的情形怎样,不言而喻。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规范语言的积累,学生缺乏丰富的语言感性认识,语感便无法形成,这是目前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三、感悟性
语感的感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指的是丰富的感性语言材料的积累要经过顿悟才能形成语感。离开了“顿悟”,再多的语言积累也不会产生良好的语感。因此,不会“悟”,不注重“悟”,“学而不思”,点拨不得法,便变成了“死”读书。另外,语感在感受语言的时候,表现在感性的领悟,而不是理性的评价。例如,我们发现某个句子有语病时,首先总是凭着语感直接感觉到它,而不是首先靠语法知识发现它,所以有良好语感能力的人,即使他没有学过语言理论知识,也能熟练地驾驭语言。根据语感的感悟性这一特征,为使学生悟得快,悟得好,语文老师在学生有一定的规范化的语言积累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点拨和语言理论知识的指导是必要的。但要注意的是,这种点拨和指导必须建立在学生熟悉一定量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不然则欲速不达。
四、共性和个性
所谓语感的共性,是指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的人,对同一种语言的形成和规律存在相同之处。但同时,不同的人对同一语言材料所蕴涵的意义的感受则具有显著的个体色彩,它会因人们不同的思想观点、经历、水平、兴趣而大相径庭。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感品质。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论语感的心理特征[J].南京师大学报,1996(1).
[2]杜丹丹.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教育学,
2011(2).
(河源市龙川县麻布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