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东
〔关键词〕 语文教学;转变;实践活动;主动;教师角色;教学环境;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6—0052—01
一、 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近年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但仍被固有的教学模式束缚,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的认知活动主要还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还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实施,率先改变了这一状况。
1.增强探究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语文实践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时,要在学生自主研究上下工夫,要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为目的之一。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探究的习惯,进而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具体要求是:课题研究前自己找资料,自己准备,自己设计方案;活动中大胆表现,自由发挥;活动后进行自评、总结。
2.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创新。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关键是看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理解、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此,在设计活动时,一定要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渗透个性化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使他们能从一类对象迅速地转移到另一类内容完全不同的对象上。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自发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进而渗透个性化的教育。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做,敢对别人进行质疑。
二、教师角色从传授向引导转变
语文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因为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研究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因此,在实践活动中,要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教师整体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实践活动的成败得失。教师引在活动前,导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教师的指导有利于提高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环境从封闭向开放转变
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打破了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模式,改变了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的封闭学习环境。语文实践活动呈开放性的学习态势,使学生突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让学生走进生活,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它不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的改变,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了多元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四、教学形式从单一向多元的转变
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实施方法是灵活的。我们常用的方法有:
1.课题学习。由教师给出一个或多个问题,由学生自主开辟学习渠道,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对文章进行深层解读,最终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这种学习活动适宜于高年级学生。
2.合作学习。创新成果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疑难问题的解决常需要个体的协作。这种学习形式,是我们最常用的。它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平台,调动起了学生合作解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写小论文。小论文是总结课题成果,进行学习交流的基本方式。写小论文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训练,也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目的,还能展示实践活动的成果。
.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