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策略

2012-04-29 07:26李建国
甘肃教育 2012年18期
关键词:本质特征科学教学观察能力

李建国

〔关键词〕 科学教学;观察能力;观察意识;观察目的;本质特征;观察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8—0083—01

学生学习科学课程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观察。俄国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曾经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那么,该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意识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演示趣味实验、讲述科学故事、进行范例比较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意识。如,在教学《混合身边的物质》一课时,我为学生演示了“清水变牛奶”的小实验。学生感到十分新奇,并纷纷议论“为什么会这样”,我则趁势鼓励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和探究活动找出答案。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能够主动进行观察。

二、明确观察目的,引导有意观察

观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指向性。而小学生的观察随意性较强,有意观察不稳定,往往只注意观察对象的显性部分。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应先要让其明确观察的目的,而后开展观察活动。如,在《面包发霉了》一课教学中,我给学生布置观察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这一课后观察任务时,提出了以下问题:“你们知道霉菌是怎么生长出来的吗?霉菌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呢?”然后引导学生制定观察实验计划以便进行课后观察。由于观察的目的要求明确,课后学生很乐意且能很仔细地对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根据观察记录到的实验现象得出有关科学结论。

三、把握变化过程,进行全面观察

在观察复杂的事物或现象时,学生往往不容易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为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观察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培养。在观察活动中,教师应使学生明确所要观察的内容和观察的范围,知道通过观察要获得哪些信息,解决哪些问题;拟定好观察计划,制定观察程序,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观察,以让学生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做到观察有“法”、观察有“序”。

四、揭示本质特征,实现深入观察

观察不仅要具有全面性,要对客观事物的全貌有所认识,而且还要切实地把握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在教学《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时,学生对食盐在水里溶解较易理解,但却常常因为沙子和面粉在放进水里产生的浑浊现象而误认为它们也是溶解了。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可让他们仔细观察比较三杯混合物经过沉淀后的现象。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沙子和面粉在水中表现出与食盐溶解不同的现象,再经教师的点拨,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了。

五、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则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并能优化教学环境,拓展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探究能力。如,上《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我播放了一个小课件,开始是小朋友烧开水的生活情景动画录像,当放到“盛满水”和“茶壶溢水”等几个片断时,在“茶壶溢水”画面中的小朋友脑袋上出现一个个的“?”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实验,使学生先得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结论后,再通过课件呈现修路工人在筑路时,每隔一段要开一道裂缝填进沥青的情景。随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修路时每隔一段都要开一道裂缝?在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可播放不開裂缝路面与开裂缝路面的热胀冷缩情况对比演示视频,进一步明确问题原因所在,启发学生动脑思考,从而提高其探究能力。

六、实施积极评价,培养观察习惯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行为实施积极的评价,这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如,在《植物的一生》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两课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长期坚持观察记录凤仙花和蚕的生长变化情况,学生一开始兴趣盎然,但没过几天就热情消退了。针对这种情况,我积极评价了学生前期的观察记录表现,并鼓励他们坚持进行观察,这为学生持久观察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孟刚

猜你喜欢
本质特征科学教学观察能力
挖掘本质特征 建构核心素养
盯住诗的本质特征
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应该是什么——读《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有感
论文化自信的概念及本质特征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营造良好美育氛围、提高学生美术素质
例谈美术教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