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海生
〔关键词〕 班主任;师生关系;激励;班级管理;
群体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9—0030—01
现代学校教育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实施的基础是成立教学班,而教学班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班主任,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更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成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通过班主任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工作,使本班级的学生与班主任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积极向上的协调关系。具体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善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人生观、价值观,并且追求和渴望独立,时时刻刻都张扬个性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给予他们有效的激励,特别是精神激励。比如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教师就不能一味地对其批评,而应多一些鼓励性的言辞,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
有效的激励会点燃学生的激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为实现班级目标奉献自己的热情。毫无疑问,学生的这种热情对于建立良好的班风,改善、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十分有利的,所以班主任应该把激发学生的热情作为其工作的重点。这样师生之间自然会形成良好的和谐关系,班级管理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任何一个组织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一整套制度的存在。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制度就是班级得以正常运转的保证。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解释,科学、合理的制度应该是通过制度的作用能够使团体的运行更加高效化,能够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按照这一标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该突破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从全新的角度认识班级管理制度,明确班级管理制度的最终目的不是给学生定制条条框框、束缚住学生,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班级制度,使学生的特长施展开来,从而消除传统教育中由于过度束缚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只有这样,师生之间的观念才能趋同,观念趋同之后,师生关系自然会和谐。
三、重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部分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自发形成的,相对于群体而言结构比较松散,没有明确的规定和纪律的小团体,其成员之间是以共同的观点、利益、兴趣、爱好等为基础的,其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正式群体。学校班级中几乎都存在着这种典型的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的存在往往是影响这个班级和谐的重要因素,这些小集团、小圈子有时让班主任为之头疼,可是换个角度来看,这些小集团、小圈子如果能为班级所用,他们对班级的发展会起到其他班级成员所不及的积极作用。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该高度重视这个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一旦转化成为班级中的积极因素,其对班级的健康及和谐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四、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有效统一
现代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尴尬,就是学校课堂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反差,这种尴尬和反差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宣讲的东西在社会上是不成立的,由此产生对老师的教育的极度不信任,教与学之间的不信任,很难产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深究这种尴尬和反差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教育方式过于说教化,因此,班主任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改变过去动辄就谈大道理的简单、枯燥的方式,重塑师生之间渐渐失去的信任,创造和谐的班级环境。
五、形成特色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是对班级管理的最高层次的要求,形成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班级目标、班级制度、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班级文化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情感,在班级中行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团体意识,使师生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班主任可以通过平时的各种集体活动在学生中培养和形成班级文化,比如利用学校运动会、班会、重大纪念日等活动,展示班级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逐渐形成一个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凝聚班级成员的强大吸引力,成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巨大力量,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自然会做得有声有色。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