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毕业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的对策及启示

2012-04-29 04:08张鹏程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就业观就业民办高校

张鹏程

摘 要: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不稳定、满意度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与他们就业过程中存在定位不准、过于自我、好高骛远等不良就业观是分不开的,也与他们从小形成的习惯和观念以及民办高校管理教育体制的不足有关。因此,必须从思想教育、就业教育、日常管理等方面使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和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科学就业观,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观

中图分类号: G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2-0247-03

当前,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焦点,除了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外,毕业生质量的降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种现象在民办高校更加突出,民办高校除了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理念、管理方式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有诸多限制,更重要的是因毕业生在就读期间形成的不良就业观而加大了就业难度。因此,民办高校毕业生树立科学就业观成为当务之急,这不仅是缓解民办高校就业难的重要对策,更对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有着重要启示。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不良就业观

就业观是对就业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观不仅仅是在大学期间形成的,之前的生活、教育等都对其就业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经过大学期间的教育之后形成的就业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推移、认识上的转变以及客观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变化的。客观说来,我国民办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是针对社会需求而招生培养的,如果这些毕业生能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就业还是相当客观的。但是,由于各种不良就业观的困扰,使得民办高校就业工作举步维艰。

第一,自我中心型。这些民办高校毕业生思想不成熟,在找工作之前就对心目中的工作设定了条条框框,一旦发现有不符合的情况,就心生厌倦,立刻走人,有人就把这种现象的典型之一总结为“活少,钱多,离家近”,而且这种现象在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中有相当广泛的市场,只不过显现的程度不同而已。工作必须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设计,即社会要“适应”我,而不是去适应社会,最终这种就业观为他们造成障碍。

第二,自暴自弃型。这类学生比较特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确实找不到工作的,另一种是找不到合意工作的,长时间找不到工作使他们产生了消极心理,一方面,就在心理上抵制学校介绍的单位,因为这些单位一般是规模不大的民办公司;另一方面,在思想上认为,就业是事关学校形象的事,影响学校的声誉,似乎与自己关联不大,这样一来就破罐子破摔,有恃无恐。

第三,过于理想型。应当说在民办高校,这样的就业观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他们对工作单位、工资待遇、工作地点、工作条件等方面有着方方面面的要求,不管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有一点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很快就放弃了。然后不从自身找原因,反而认为学校没有提供好的就业机会,最终这样的学生好单位进不去,应聘进去了也嫌这嫌那的,而且嫌单位不识人才。

第四,好高骛远型。现代大学生没有走出精英教育的影响,还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这种观念在重点大学已经不符合实际,对民办高校大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妄想。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教育不但没有消除这一点,反而有加强的趋势,影响了科学就业观的树立。民办高校大学生没有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以为自己上大学花钱多就能找到好工作,把交的学费当作找工作的一个重要投资,忽略了这是对以前不努力学习的一种补偿,大学期间不努力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反而去抱怨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他们将就业单位瞄准国有大中型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考公务员以及垄断行业等,一旦不成功就抱怨学校的地位和声誉不够好。

第五,极端功利型。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过分相信社会关系和金钱等在就业中的作用,进而依赖于“关系”而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认为有钱可以建立关系、买通权力,进而找到好工作,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业的标准也是以工资高不高、待遇好不好为标准,而这种职业是否适合自己发展、是否是自己喜欢的则毫不考虑。这种现象在就业中确实存在,但不是绝对,而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此则寄予厚望,因为自己的努力、能力、就读学校等在就业中不占优势,就想通过这些关系来达到自己理想就业的目的,但这种毕业生一般与诚信不佳、能力不强相联系。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不良就业观成因分析

民办高校大学生不良就业观的形成不是某一方面的原因,而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上大学之前没有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今大学生从小生活条件较好,而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比较娇惯,不能严格要求,而民办高校的学生一般都是三表学生,一般都是在某一方面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面对当前的应试教育又很难真正发挥他们的优点,弥补他们的不足。长此以往,民办高校大学难免有一些自卑心理,但这种自卑在上大学之后又发展成为自傲,特别是民办高校的许多“照顾”的做法促使他们感到“主人公”身份十足,进而有些“清高”,对自身以及社会的一些认识产生误区,为将来科学就业观的培养埋下了隐患。

第二,民办高校的日常管理过于民主而使大学生过于自我。民办高校所有办学经费都来自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一个学生的退学都是莫大的损失,因此,十分注重维护学生权利。发扬民主、听取学生意见是办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但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维护无限度现象,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管得过细、过多,使学生养成依赖性,一旦照顾不到(哪怕是自己分内的事情)就会不满乃至状告校领导,与公办院校的自由放任的管理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不仅加大了日常教育管理的难度,而且对学生的成长不利,因为他们在强调自身权益的同时,用各种借口和形式“推脱”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即使是自己错了,也以“态度不好”、“工作方式方法不对”等类似的借口来指责老师对自己的批评教育,而这在民办学校往往是得到回应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形成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很不适应,甚至是扭曲的,以至于就业观念出现错误,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第三,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不够,没能对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建立形成有效的教育体系。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民办高校在社会地位和待遇上很难吸引真正优秀的师资,即使聘请一些退休的公办高校的老教授,他们也在很难短期内适应民办高校的三表学生的有效教学方式,而且他们经验虽丰富但开创精神已经不足,他们的工作时间短且很难深入到学生中去;二是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民办高校的教职员工往往承担较多的隐性任务,很难在科研、教学方面全身心的投入到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就业观中去。

第四,民办高校的办学最终目的与导向对培养大学生科学就业观不相一致。虽然民办高校的崛起为缓解青少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营利性的目的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因此,无论从教育工作的“做实”方面,还是从教育价值导向方面都是如此。为了争取更多好的生源,在招生时夸大宣传,无限拔高;新生入校后随意设置课堂教学内容,没有科学的课程体系;毕业时则弄虚作假,虚报就业率,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建立。三表的学生素质相对低一些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并非一无是处,相反这些学生在为人处事以及动手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可塑性,但由于营利性导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在教学内容以及导向上很难取得实效。

民办高校大学生没有建立科学就业观固然与大学生自身有密切关系,学校的教育管理没有成为大学生建立科学就业观的条件和因素,在某些时候还起到相反作用也是重要原因。客观来说,资金来源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桎梏,日常支出和教职工的工资都来自学生的学费,因此,任何一名学生的流失都会造成资金收入下降,在处理学生问题上都尽量让着学生,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种思想渗透到日常管理和教学中去,时间长了,学生知道这个情况,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提高了对他人的要求,方方面面的工作就显得束手束脚,在就业观方面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了,这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出现问题的重要根源。现在由于生源紧张而造成各民办高校生存压力,而扩招形成的上大学门槛降低,许多大学生对上大学的机会并不珍惜,这两者的结合使学校的管理过于细化的问题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培养适用于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成为一句空话,更不要说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了。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观出现不足应当说是很正常的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完全科学的,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亦是如此,只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就能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从而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主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课现在在高校已经普及,只不过名称略有不同,有的称为《就业指导》,有的称为《生涯发展》,但内容基本大同小异。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基本只在大一学年的时候开设一学期,条件好一点的学校会继续开设选修课或相关实践课,这远远不够,大学生随着知识的增加、阅历的增长,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会发展变化,如果对这种变化能够及时加以引导,则会事半功倍。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要在时间上要贯穿大学四年,在内容上也不仅仅局限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而是随着学业的成长要与职业、专业、思想道德教育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全程跟踪的学科,真正对大学生的职业认识、职业规划、职业发展有所帮助,同时也摆脱了完全依靠理论讲授、选修课、训练营等传统方式,而是一个全新设置课程的体系。

第二,加强自我认知教育,也就是定位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来说,定位是个难题,是一切择业和从业的前提与基础,这个定位包括自我定位、职业定位、价值定位等 [1]。所谓定位,就是在了解客观条件与自身条件之后,对自己做出的准确评价和判断,这两者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对自己了解不够,对客观现实理解不足,他们表现出来的“清高”、“自傲”实质就是对自我和现实社会没有完全认知的外在表现,一些民办高校大学生在经历实践的一系列挫折之后,他们也能很好的适应社会,这就是原因所在。大学不能像社会那样完全的优胜劣汰,但完全可以创造这样的环境,如在班干部竞选、评优、分组管理、入党等方面,让他们能够在思想和行为上形成一种竞争向上、团结合作的习惯,最终能够在步入社会后能尽快适应,而不是仍然抱着“象牙塔的天之骄子”幻想不放,以至于耽误自己的前途。

第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常言道: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具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他必然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在单位立足。也就是说,他的就业观应该是科学的,至少不会偏离正常的轨道。相反,如果一个人道德败坏,他的才能越大,危害社会就越大。道德素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应加强这一方面的教育。民办高校应该针对三表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生活中、日常管理中都应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去,通过养成教育和隐性教育来培养他们的习惯,并不断通过各种机会来强化,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科学就业观的形成最终也是水到渠成。

第四,做好日常管理教育。对民办高校大学生来说,他们与公办高校二表乃至一表的学生最大的差别不在智力上,而是在习惯上。他们在大学期间的习惯很多是从高中甚至从小带来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长期养成的,因此,要改正那些不良习惯也需要很长时间。他们的不良习惯是因为家长的溺爱和骄纵造成的,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因此,在大学期间要改正这些不良习惯必须要求从严且常抓不懈,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则在就业过程中与将来的职业发展会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现在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都比较完善,但在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则大相径庭,尤其在民办高校,过度注重学生的权利,唯恐学生闹事、告状,不少事情都不了了之,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拿规章制度当回事,认为社会也是如此,这种态度在就业中也有所体现,他们的就业观就是该认真的时候不认真,不该认真的时候则过于认真,甚至这种做法就是故意的。因此,民办高校一定在日常管理中严格要求,严格执行学校的制度,这样,才能约束大学生的不良行为,才能认真对待就业,最终适应社会的需求。

第五,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民办高校现在真正开始重视实践在大学生学习和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在节假日期间鼓励学生出去打工实习,并提供相关的便利条件,经过这些社会实践,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增加了很多,思想也成长了不少,这为他们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前的社会实践要鼓励大学生不要局限于本专业的工作,要向相关行业、公益行业迈进,这一方面锻炼他们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增加了对社会的认识,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当前的不足,对将来的职业选择和职业适应都有好处。

第六,树立多元就业观。所谓多元就业观是指每个人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多种择业问题中的综合反映,是人们对择业的目的、意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体现 [2]。民办高校许多大学生对就业选择面十分狭窄,只局限于本专业或者事业单位,建立多元就业观成为当务之急,树立多元就业观重要的是要突破地理上、思想上、感情上的局限性,让大学生早一点思想断奶,培养独立性。这样就为树立多元就业观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这些大学生才能放眼全球化的发展,不要在事业单位、考研、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大城市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也不再对工资待遇和工作地点而计较,而是对发展潜力、发展空间以及自己的事业成长更加关注,这样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第七,树立“大就业观”。所谓“大就业观”就是把高校学生就业的诸多外部条件、学校内部的各个环节、各种因素以及学生整个受教育的过程等用联系、发展的观念加以分析考虑并发挥其整体作用的理念体系 [3]。高校应不仅仅对毕业生给予指导工作,还应当积极联系当地就业部门以及用人单位,扩大就业渠道,同时要加强学生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思想教育以及养成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另外,要与家长联系,确认学生的就业意向与就业目标是否可行,如不适合则立刻调整。不仅就业的毕业生要进行“产品包装”,更要进行“产品设计与改造”,还要进行全方位、全时段的指导,使毕业生能适应相关行业的岗位,不仅要推得出去,而且在单位能用得住。随着毕业生的不断进行,要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导向、就业变化形势以及用人单位的各项需求等,并针对这些情况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从各方面使大学生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总之,民办高校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有着诸多不利因素,但同时也意味着民办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也大有潜力可挖,民办高校有办学自主权,要充分发挥体制的灵活性、管理的自主性、育人的能动性,编写出真正适合本校大学生的教材、教案,真正吸引优秀的师资,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姜晓红,滕跃民.大学生不良就业观的成因及正确就业观的引导[J].现代教育管理,2010,(4):126-128.

[2]柳清秀,杨静.多元就业观是高校指导学生规避就业风险的此然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87-89.

[3]谭向荣.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应树立“大就业观”[J].中国电力教育,2009,(24):192-193.

[责任编辑 杜 娟]

猜你喜欢
就业观就业民办高校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