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三好生”评选问题呼唤多元评价
在北京市人代会上,市人大代表、北京实验二小校长李烈提出的“取消三好生评选”成为业界乃至社会热议的焦点。取消“三好生”评选,是教育领域近年来比较集中的呼声。早在2004年,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就曾呼吁,取消“三好生”的评选,希望通过个性化评比来代替,以减少对学生心理上的压力。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三好生”评选本质上是单一评价体系的产物,中高考以分数作为重要的标准选拔录取学生,又将“三好生”(省市一级)作为加分项目。如果不对中高考制度进行改革,“三好生”评选其实很难取消。即便取消了,新出现的所谓个性化评选,可能还会走“三好生”路线。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年度工作要点,提出要研究高考改革重大问题,制定发布改革方案,指导各地根据实际探索本地区高考改革。这是教育部继2011年将“研究制订考试改革方案”作为工作要点之后,再次提到要出台考试改革方案。当整体考试评价制度都强调多元评价时,问题将迎刃而解。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2年2月4日)
卢汉龙:应实现从道德诚信到制度诚信的转变
针对一些中学开设无人监考的 “诚信考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卢汉龙认为,中国文化从不缺乏强调“诚”“信”的资源。虽然曾有学者指出,中国人的“诚”“信”是靠个人的道德修养来培养和维持的,是大家都认同的应当一起坚守的道德“底线”。但未成年人大多心智尚未成熟、仍处于接受教化的过程中,应创造机会从正面进行督促、强化,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护、延续他们内心一些美好的道德感,而不应用一些实验性质的做法撩拨他们的内心,暗示有机可乘。
假设诚信考场中仍有个别学生抵不住诱惑没有遵守考场纪律,对其他学生来说就不公平。如果此后来自老师一方的惩罚措施、教导工作又不及时跟进,这就很难说是一种好的教学手段。与其这样亡羊补牢、弄巧成拙,不如自始至终就配备既尽责又懂得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老师来监考,守护平和安定、公平竞争的考场氛围,对任何逾矩者毫不含糊地施以严惩。适当的惩戒是给教训,也具有立规矩、树榜样的功能。这也是一种从道德诚信到制度诚信的转变。
(来源:《解放日报》2012年1月31日)
家庭关系差: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因
广州花都区15岁女生王某因嫌奶奶唠叨,又不给零花钱,竟将奶奶掐死后纵火烧屋以掩盖罪行,事件震惊了社会。《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家庭关系差”是导致未成年犯不良行为并走向犯罪的主要原因,占21.58%。此外,“家庭残缺”占17.79%,“家庭经济困难”占15.18%,“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占10.66%。而大多数未成年人犯罪都像王某一样,仅仅是因为口角之争而引起的“激情犯罪”。
在“导致犯罪直接原因”的调查中,近60%的未成年犯选择“一时冲动”,45%左右选择“朋友义气”。而这种“激情犯罪”在专家看来,完全具有事前预防的可能性。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法院少年庭庭长范红艳指出,“一方面要在学校开设法制教育课,有计划、有教师、有课时;另一方面,团组织可以适时通过志愿者、社工组织介入,建立‘边缘青少年档案。其实,只要有专业人士劝导几句,很多犯罪就能避免。”一些家庭关系差、家长做不到的关爱、教育事宜,可以由专业社会机构、社会组织来做,由政府向其购买服务。社工关爱或将有效预防青少年“激情犯罪”,但尚需完善相关机制。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2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