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生产内因

2012-04-29 00:44:03钟华祥,徐琴玉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需求马克思

钟华祥,徐琴玉

摘 要:以历史唯物论为视角,以辩证法为研究方法,从简单的生产消费过程出发,得出最初生产的动力是主体的需求;进而以商品为对象,在分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得出社会一般生产的动力本质上也是需求,只不过这是间接的需求,是通过交换这一社会过程体现在生产主体上的消费主体的需求;最后以生产资料和需求为社会生产的变量,得出社会生产进步的结论。

关键词: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 生产; 需求

中图分类号:F01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2-0003-02

引言

现代西方经济学是以新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为基础的,其核心是均衡价值论。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学家们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方面,生产费用决定了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价格;另一方面,商品对消费者的效用决定了消费者愿意提供的货币量。这已经解释了商品的价格的形成及其变动的动因。由于生产者寻求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寻求效用最大化,所以,当生产者逐渐达到边际的生产状况,消费者达到边际效用的状态,这时的价格便是均衡价格也即商品价值。很明显,这里存在一个问题:不管是愿意供给的价格,或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都是主观上的。这让人感觉到虚无缥缈,当然这里有其先进的地方,比如包括了主体偏好的因素。

相反的,马克思坚持客观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上的无差别的社会劳动。商品具有二重性,一是使用价值,二是价值;而劳动又具有二重性,劳动的质形成了使用价值,劳动的量决定价值量。马克思同时还强调了,劳动并不是它所产生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1]。虽然马克思所主张的价值理论从本质上解答了商品的价值形成,然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使得人们很难接受,人们更多地认为这种理论的分析忽略了主观上的需要,从而马克思所谓的生产反而是缺乏理性的盲目。计划经济的低效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然而,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深入分析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一、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以唯物史观为视角,以辩证的方法论为基础的,强调研究对象不应该被孤立地存在。马克思认为:“被斯密和李嘉图当做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属于18世纪的缺乏想象力的虚构。”[1]“说到生产,总是只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1]3同时,研究生产不能就只关注生产,研究消费也不仅仅是消费;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正如他对反对政治经济学的人的批评:“好像这种割裂不是从现实进入到教科书中去的,而相反地是从教科书进入到现实中去的。”[1]

(一)生产的视角

生产从主体来看,生产者如工人,在进行生产的劳动过程中必然需要能量(也可能是别的形式)的消耗。从客体来看,生产正是以一定生产资料消耗的形式才有了产出。这是符合唯物主义观点的,也是我们主观上可以理解的——我们不能只是想象便有了产出。从生产的视角,生产直接也是消费包括三层意思:第一,生产产出了消费的对象,没有消费对象便不能消费;第二,生产决定了消费的方式,生产产出的不是一般,生产产出了特定的对象,而特定的对象需要另一种生产的方式去消费;第三,生产不仅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它也为材料提供需要。是由于生产通过它起初当做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了需要[1]。

(二)消费视角

消费形式的结果,最终实现了产品,这里的产品是活动着的主体的对象。这意味着消费是主体的消费 ,非主体的消费最终也将转化为主体的消费,产品只有在消费中才成为产品。同时消费创造生产的需要,也就是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1]。

(三)生产是起点,消费表现为生产的要素

对于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引起人们对它的困惑——到底是谁决定谁。其实这是毫无疑问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答案都要回归到它的本源。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对象的直觉所创造的[1]。而最初的需要来自粗野状态的自然需要。就主体而言(主体可以是很多个人),生产和消费是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生产是实际的起点,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消费,作为需要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因素。简单地说,主体通过生产活动,然后消费活动,最后又回到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消费活动本身是生产活动的内因,而生产活动是起点。

如图1所示,很明显,在生产消费这个过程中,生产是起点,但生产消费的循环不是简单的循环,它是更进一步的。

图1 生产消费过程

二、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最根本的就在于它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它是不以时空的变化而转移的;第三,它是不依自身存在形式的改变而变化的[2]。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市指商品不是凭空想象的,商品的价值表明人类自身的资源消耗,是一个成本范畴。不依时空的变换为转移是指同一种商品不会因时间地点的改变而改变,这里强调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就是对商品的价值来说的。不以自身存在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同样是对社会价值来说的,这表现在凝结在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会因为价格、垄断价格、价值之间的形式上的转变而改变。

马克思进入到社会这个抽象中最终找到了其中最为简单的范畴——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劳动是社会的劳动,不是盲目的。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者有用劳动[1]。我们称这种劳动是质的劳动,它形成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当抽离劳动这个质的不同的时候,我们发现每一种劳动包含的仅仅是社会的一般性劳动,而这形成了商品的价值。就价值量来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1]。我们称这种劳动为劳动的量。现在我们已经清楚了劳动及其所决定的商品之间的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也就清楚了价值决定的本质。

至于价格,马克思认为这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商品价值经过简单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等几个阶段。在这里,马克思并没有排除市场外部性对价格的影响,他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只不过这里马克思又更进了一步发现了市场的供求最终仍然通过影响价值来决定价格。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的时候,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导致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而生产价格同样需要用货币表现出来,这时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2]。

三、马克思生产的内在动因分析

进入到商品这个对象,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用于交换目的的生产即为商品生产。既然商品是用于交换的产品,那么商品的消费主体和生产便不能同一了,于是乎消费形成的对产品需求不也不能直接地被生产的主体所知道。好在马克思的生产不是单独的隔离的生产,他一直都不曾脱离整体,正如他强调劳动是无差别的社会劳动,同时交换本身将不同的主体联系在了一起。

正如第二部分所述,马克思分析了一般意义上主体对于生产消费这一过程的辩证关系,得出了图1所示的结论。即生产是过程的起点,生产产生的对象在消费的过程的观念产生需求,进而返回到生产的起点。或者可以简单地说,需求是生产的内生变量。然而第二部分的结论是一般意义的,我们需要验证在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上是否同样适用。

商品这个对象承载了社会性劳动,劳动的二重性不单造就了商品的二重性,这里还包含一层意思:劳动这个生产过程是带着社会目的进行生产的。这已经在第三部分说明了。而这里的带目的性的生产,即是作为生产的内因的需求。当然这个生产的动力需求不是直接的需求,它是在社会分工中通过交换或者说流通而由生产主体间间接了解到的。马克思认为:“这种劳动对别人是否有用,它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别人的需要,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得到证明[1]。

现在我们已经得出了马克思价值理论所包含的生产的动因了,它是需求,然而这需求是确实的,是作为生产的内因存在的,需求最终来自于对生产的商品这对象的观念上的想法。所以,我们可以用前一生产消费过程的消费对象或者说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抽象维新生产的动力,即需求。于是得到:Y=F(K,Y0)。其中K为生产资料,Y0为前一期生产的商品,Y为当期生产的商品。在这里我们惊奇地发现,被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们认为的外生的、主观上的需求早已经在马克思价值理论中合理正确地包涵着了。同时正式Y0和Y的不同,Y是在Y0的基础上想要的更进一步,这暗示着财富的不断扩大的过程。

四、结论

对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分析只能更真切地认识到它的科学性。那些批评马克思主义的人们必须审视自己是否真的了解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博大精深的,所谓的计划经济的失效只是人们没有了解马克思所包含在其经济理论的内生需求的一面。那种理所当然地关起门来的计划经济当然不是马克思的想法。在现实生产活动的过程中马克思价值理论揭示我们:经济发展要立足当下,了解实情,进而在现实需求及有限资源的条件下进行生产活动。这正好也印证了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政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赵茂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新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比较[J].经济纵横,2011,(8).[责任编辑 高惠琦]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论需求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鲜活体现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3:16:11
科技劳动视角下的超额剩余价值来源探析
劳动公有制是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经贸(2016年9期)2016-11-16 15:49:03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27:58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7:47:48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