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听觉是音乐思维的本体工具,对音乐创作、表演及欣赏活动都非常重要,但是,由于音响设备和乐器的普遍使用,使得一些学生对内心听觉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不肯下功夫练习,时时、处处依靠乐器,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音乐内心听觉所涉及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听觉表象,不过与感知、记忆以及想象等心理活动也有相当密切的联系。普通心理学认为,人在感知客观事物时,刺激就会在头脑中留下印迹,一定时间后,刺激物虽已消逝,但印迹仍能够保留在头脑里,这种保留在头脑里的客观事物的印迹,便称为表象。
一、音乐听觉表象的两个基本属性
(一)音乐听觉表象的抽象性
音乐听觉表象首先是音高和节奏关系的表象,这两个方面是音乐表现的最基本的因素,是音乐中最基本的“音义”体现者。我们听一段旋律,我们必定是在某种绝对音高中、特定音色中来感知它,但在音乐听觉表象中,这些因素可能完全没有得到反映,我们经常脱离绝对音高和音色来想象旋律,这对大多数没有绝对音高能力的普通人来说是正常的。
(二)音乐听觉表象的运动性
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在他的《音乐能力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音乐听觉表象和运动的问题,指出在需要有意的努力方可唤起和保持音乐表象的情况下,运动成分便获得了原则上重要的意义。虽然不发出声音,也没有明显的外部动作,但是经多项实验研究证明,默唱和想象演奏动作是与相应肌肉的微弱收缩相联系的,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微运动”,意指微弱的、几乎无法觉察的肌肉动作。
普通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种心理过程都会造成机体生命活动的某种变动,每一种活动即使主要是观念性的(思维),它同样也具有运动性的成分、附加物或结果。
二、对内心听觉的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内心听觉培养的预备—多听、多唱培养音乐思维能力
外部听觉是产生内部听觉的条件,内心听觉是外部听觉的深化,是听觉的高级形式,当稳定的内心听觉形成以后,又反作用于外部听觉,并成为外部听觉的依据,两种听觉互相转化,互相促进。
乐音表象的培养,除了大量听赏优秀音乐作品以外,还要设计各种有趣的活动来演唱、默唱各种常用音阶,如大小调音阶及无声调式音阶。
作为培养音乐内心听觉的准备活动,要让学生听到所有类型的音乐,不过为了获得最佳的听赏效果,应当引导学生对所听音乐主动作出反应。
(二)“抑制—呈现”学习模式
内心听觉是音乐听觉训练的高层次目标,它是对所有音乐要素综合训练的结果。这种训练首先应从节奏运动开始,进而达到动觉和听觉的统一。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对于内心听觉的培养主要运用“抑制—呈现”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可概括三个阶段,五个层次。为方便读者理解,现举例说明“抑制——呈现”学习模式操作步骤:
1.较强的外部活动:大声拍一个音型,同时大声唱或读出音型。
2.减弱、减少外部活动:轻声拍该音型并轻声读或唱。
3.完全停止外部活动:停止拍手、歌唱等一切外部动作,想象声音。
4.部分呈现外部动作:以较弱肢体动作或嗓音表演所想象的声音。
5.完全呈现外部动作:全部呈现开始的动作和声音。
这一模式是以连续地抑制外部活动(大声地歌唱)及明显的节奏运动,逐步转化为内部活动(默唱或想象),以获得动觉和听觉相统一的综合记忆,再逐步呈现为外部活动,巩固记忆,以达到内心听觉培养的目标。
(三)听觉预感训练
听觉预感就是在唱、奏前一个音符时,在不借助任何乐器的情况下,仅凭乐谱就能预知下面不熟悉的旋律中的某些音的音高和时值的一种听觉能力。比如,在构唱以C为根音的原位三和弦时,当唱C音时,就会想象下一个要唱的E音的音高,当唱到E音时,就会预先感知到G音的音高。听觉预感的优劣是由个体乐汇积累的丰富程度,记忆力的好坏,理论知识的深浅等因素来决定的。
听觉预感通常有两种:无意听觉预感和有意听觉预感。无意听觉预感是指在出声唱一个音时下一个音就不由自主地出现在听觉中了,这是一个机械出现的过程。无意听觉预感出现在个体凭借乐谱或记忆歌唱他们熟悉的旋律时,同样也出现在移调时。有意听觉预感常常表现为,出现在人们意识中的音虽然十分清楚,但我们却不能准确地说出它是什么音,它与前后音之间的音程关系以及它的时值等。有意听觉预感经常出现在没有接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人们中间。他们经常凭借听觉而不是乐谱在乐器上演奏乐曲。
调式感或说是调性思维是产生听觉预感的前提,音乐音响是借助调性感觉来获得意义的,调性思维是音乐思维逻辑化、概念化的结果,人们在听觉上感受音响,然后按照音乐的调性含义(稳定音及倾向性)在概念上组织该音响为调性意义。调性感觉包括这样一种能力:在许多音符组成的模式中间,能在听觉上感受到一个稳定音。如果一个人储备了大量各种调性模式的语汇,他就获得了培养听觉预感能力的良好基础
对于听觉预感的训练,可让学生演唱教材中未曾演唱过的曲调,出声唱和默唱交替进行。教师还可指定若干学生在某几个乐句上逐一进入,在开始出声演唱的瞬间,就可以观察出学生听觉预感能力的好环,有较好听觉预感能力的学生,在出声接唱的一瞬间,就能准确地找到音准及节奏,而听觉预感较差的学生则要通过练习才能达到。对每个学生来说,应流畅地、富有音乐性地加入演唱,这是完成此项练习的必要条件。
内心听觉是音乐听觉的核心,内心听觉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上文对于内心听觉基本属性的论述可知,内心听觉的培养应本着发展音乐知觉意象、丰富音乐听觉表象的原则,在演奏、演唱及体态律动等动觉和听觉相协调的实践活动中加以训练和培养。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生物学与认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2]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M].朱智贤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3]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B.M.捷普洛夫.音乐能力心理学[M].孙晔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高重阳,宁夏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