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轴心时代”中西方教育的异同

2012-04-29 00:44冯晓莉
飞天 2012年2期
关键词:柏拉图孔子大学

“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一个很著名的命题。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将人类文明的发展时期划分为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时代和科技时代四个基本阶段。以下我们就以孔子和古希腊“三杰”为例,阐述“轴心时代”中西方教育理念的相似之处。

一、中国儒家的“大学之道”

在中国历史上,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4000多年的夏朝,就出现了最早的学校教育。《汉书·儒林传》说:“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此处提到的 “庠、序、校”就是早期的教育场所。这些教育场所扮演的主要职责,就是教化人心。相传由周公一手开拓的礼乐文化,在中国教育史上可谓具有楷模意义。这种礼乐文化到了孔子那里,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致形成了影响中国教育数千年的儒家教育体系。

周代的教育是以“六艺”作为教学内容的,教育的目的则是让受教育者成为“允文允武”、素质精良的管理国家人才,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学校的类型是根据学生的年龄段来设置的,按照学习的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类。小学是启蒙教育阶段,主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技能。大学则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

对于如何才能实行好大学的种种教育活动,《学记》有过专门论述: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

大学的教学方式,是要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复习结合起来。课外对各种技能的操演,正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和提高。只有做到劳逸结合,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日后就算离开师长,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

周代学校教育遵循的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此外还有与这种过程相应的完善、系统的考试制度。大学每年都从小学招收学生,进行培养;对于已经录取的学生每隔一年要举行一次大考以检查其学习成就。第一年考查学生阅读理解经书的能力,考查他们是否具有正确的学习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否巩固,群体生活能否融洽;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是否能够敬爱老师,主动接受教育;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交友能力。如果各项考查都通过了,谓之“小成”,也就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太学的学业了。此后再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丰富的知识修养,对各种事物能做到触类旁通,他们的见解能力已经能坚定不移,不再出现反复,这就达到了太学的最高成就——“大成”。这样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向往归来,这就是“大学之道”。

三代之后,虽然学校教育的模式也在不断改进,但其基本框架和教育理念并没有太大变动,尤其是周代所奠定的立教育人的思想更是后来中国教育的核心。而在“轴心时代”大力弘扬立教育人思想的当首推孔子。

孔子沿袭了西周“六艺”的教育传统,但又不完全拘于“六艺”,而是提倡德艺并重,知行结合,致力于打造怀抱经邦治国之志,同时又集“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与“诗书礼乐射御”各种技能与一身的通才。他要求弟子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以道为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凭借,以六艺为活动范围。和其他同时代教师们一样,孔子诚然也很注重开发弟子的智力,训练他们的才干,但他更看重的是对他们道德品质的培养。《论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学习文献、规范行为、诚实做人、讲求信用,这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基本内容。

由朱熹主编的《大学》中记录了关于“大学之道”的论述,并且认为这就是“孔氏遗言”,实际上,无论这些话的原作者是否是孔子本人,其思想显然是源自孔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之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以。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要求。所谓“三纲”就是“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总纲,也是儒学立教育人的根本目的。所谓“八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了实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也是儒学为我们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孔子的教育思想基本上就是遵循着这三纲八目展开的。“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要求受教育者实事求是对待问题,就是“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而“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等都是围绕着“诚意”、“正心”的观点而采取的具体方法。

孔子教育思想“一以贯之”,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即“内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外治”(齐家、治国、平天下)相结合,从而达到一种使自己和周围人群都能在道德上受益的良好愿望。这种“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相结合的人生理想,在孔子之后,成了历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自觉追求的道德标杆,也是他们献身使命时的思想基础。这样的思想,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直至今日,依然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二、古希腊“三杰”的教育理念

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西方教育的源头也应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这个时期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以“人性修养”为鹄的的教育理念在西方教育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们的思想为后来欧洲各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现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

“三杰”生活于公元前四五世纪,当时正是奴隶制趋于崩溃的时代。为了寻求良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为了建立“理想之国”,他们都把教育与政治密切联系起来。

苏格拉底是在探究哲学和追求真知的论战中度过一生的。苏格拉底在政治上倾向于贵族政体,对民主制持怀疑态度。他认为治理国家只能依靠少数优秀人物,而这种优秀人物必须具备高贵的品德。当时雅典在民主制度下,从上到下,道德堕落,风气败坏。于是苏格拉底主动承担起教育青年、启人心智的责任。他说:“只要一息尚存,我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要继续教导、劝勉我所遇到的每一个人。”他教育青年,要以谦虚的态度不断向他人学习,只有不断追求知识,才能消除“自以为智慧”的盲目自大心理,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自知之明的人。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二十岁开始跟着苏格拉底学习哲学。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周游各地,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他在雅典创办“学园”,讲学、著书。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既然已经正确地建立起来了,它就应该是善的,应该具备“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等美德。要实现这些美德,就必须让人们接受教育。

柏拉图认为“教育是一种艺术”,教育可以点燃人的理性之光。在他看来,没受过教育的人就好比被囚禁在洞穴里的囚徒,一辈子生活在黑暗之中,永远无法认识事物的真相,只能看到事物的阴影。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训练人的心灵和培养人的理性。理性教育是其理想教育的最高阶段,而在此之前的前一阶段就是以品格训练为主的和谐发展教育。其中包括音乐教育和体育。他按照“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原则,把学科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类。初级科目的音乐除狭义的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等文化学科。高级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学、音乐理论和天文学。这就是欧洲大学“七艺”教育的起源。这种按照分年龄、分阶段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与中国古代在“小学”、“大学”中试行的“六艺”教育方式极为相似。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和他的老师一样,他也高度评价教育对于社会政治所起的重大作用,即也把教育看作使人民生活美好和国家治理良好的必要手段。亚里士多德推崇中庸之道,提倡“中庸为贵”,因此他说最好的政治社会应该是由中等阶级的公民组成的,因为中等阶级的公民乃是一个国家中最安稳的阶级,他们组成的社会可以避免产生一种寡头政治或者极跋扈的民主政治。在国家形成之后,还必须通过立法和教育来协调人们的天性、习惯和理性,以使他们具备正义的智慧,从而使得整个国家具备正义和智慧。亚里士多德提倡自由教育,提出“教育应是自由的”。所谓“自由”,在他看来就是“不褊狭”、“不鄙俗”,也就是适合于自由民的身体和心灵发展之需要。自由教育的科目则包括“(一)阅读、书写,(二),体育锻炼,(三)音乐,有时还增加,(四)绘画”。

以上是对“三杰”教育思想所做的一个粗略的勾勒,而无论是柏拉图的“理性教育”还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都是以启发人的心智,发展人的品德为目的的,这样的教育思想在欧洲教育史上曾经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而且也正是今天西方教育中“通识教育”的源头。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中被称作liberal education,这也是后来欧洲传统大学所奉行的教育理念。

liberal education追求的是“扩展心智的、德育的、不单纯进行职业教育或技术训练的”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从而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其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门家,而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为了达成此目标,柏氏和亚氏用系统的课程(主要包括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来实践他们所追求的完整的人的教育,而后来的提倡liberal education的教育家们也往往会为学生开列一长串集中了古今中外伟大著作的书单,希望学生们通过学习这些人类文明的精华,能够与那些具有卓越素质的伟大的心灵对话。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优秀的思想和丰富的技能来对他们进行培养。使他们成为品德端正、行为规范、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君子”。“三杰”的教育理念则是以培养“美德”即“理性”为鹄的的,而要造就理性,就需要知识做基础。两种教育思想都是以启发人的心智,发展人的品德为目的的。这种面向全体,多方培养的方式,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更好地推行人文通识教育,无疑是极具启发性和良好的示范作用的。

注:本文是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承担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人文学中心建设——比较文化视野的文学通化研究》子课题《外语类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研究》(项目编号:GDUFS211-2-04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冯晓莉,西安外国语大学基础教学部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柏拉图孔子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柏拉图之灵魂观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