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校思政课 实践教学效果的思考

2012-04-29 00:44常城汪洪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高校

常城 汪洪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虽然已在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广泛开展,但由于多种原因,实践教学环节实际实施情况良莠不齐,实效性有待提高。本文以武汉工程大学“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为例,对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2-0026-02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1]。因为,实践教学是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手段。目前各普通高校都十分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工作,但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使得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本文试以武汉工程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加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效果。

一、“概论”课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概论”课是各个层次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充分显示了该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地位,从“概论”课本身的特点来看,它是一门政治性、理论性和现实性都很强的学科,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因此,围绕“概论”课开展实践教学,是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有效途径。就武汉工程大学的情况来看,“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是比较丰富的,例如,组织学生观看《走近毛泽东》等电影,参观“八七会议”遗址和辛亥革命纪念馆,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经典著作,邀请校内外专家做专题讲座等[2]。其中,暑期社会实践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着其他实践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

(一)暑期社会实践参与性强

与其他校内实践形式相比,暑期社会实践要求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当代大学生普遍不大了解基层社会,他们平时身居校园,关注的东西比较狭窄,缺乏一种国情意识、社情意识,对地方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知之甚少。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但了解国情社情,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认识,坚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也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丰富了知识和阅历,学到了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

(二)暑期社会实践主题多样

校内的实践活动受种种条件的限制,涉及主题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暑期社会实践由于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在活动主题上可以做到丰富多彩。每年武汉工程大学围绕“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课程内容拟定的实践主题高达上百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项目,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暑期社会实践覆盖面广

学校虽然也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革命遗址和访问一些企业,但由于受实践经费和单位接待能力的限制,只能是选择一部分学生参与,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其中。暑期社会实践则弥补了校内社会实践活动的不足,能够覆盖到每一位学生,所有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获得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二、“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

自2008年暑假开始,武汉工程大学“概论”课把暑期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要求大二学生必须在暑假完成一次社会实践,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可以拿到1个学分。具体做法是在大二下学期“概论”课结束时布置暑期社会实践的任务,实践的主题、实践报告的格式及具体要求都挂在课程网站上供学生参考。从近三年暑期社会实践的完成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绝大多数学生在暑假结束后上交了社会实践报告。但在批阅学生实践报告时教师也发现不少问题,感觉暑期社会实践的效果有待加强。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部分学生的实践报告弄虚作假、东拼西凑,常见的现象是有些报告无时间、无地点、无人物;有些报告明显直接从网上下载,标点符号、格式均未作任何修改;有的报告内容雷同,仅在时间、地点、人物上稍作调整;还有的报告与“概论”课内容毫无关系。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这类虚假实践报告几乎占到一半之多,真正有价值的实践报告少之又少。个人认为产生这种现象有其深刻的原因。

首先,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参不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无关紧要,把它看做可有可无的东西,体现在行动上就是消极应付,根本就没有在暑假参加任何实践活动,等到快开学时,从网上随便下载一篇文章打印出来交给老师。其次,不少学生有怕苦怕累怕麻烦的思想,不愿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必然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和家门,深入到农村、企业、社区等基层展开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得到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为撰写实践报告提供素材。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到基层开展调研,自然也就无法写出有质量的社会实践报告。再次,思政课教师与学校各相关单位缺乏沟通,实践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3]。每年暑假,武汉工程大学各个院系和校团委都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果这些单位能够与思政课部相互配合,由思政课教师全程参与实践项目的制定、实施和总结,将取得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但在现实中由于双方缺乏沟通,使得实践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缺乏指导。暑期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自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在暑期社会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基本上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教师对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情况完全不知情,这也影响暑期社会实践的效果。

三、加强“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效果的措施

暑期社会实践是一种非常好的实践教学形式,但要更好地发挥其效果,必须把工作做细。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强“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效果。

(一)调动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大学生是暑期社会实践的主体,要想暑期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首先必须调动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为此,一方面需要“概论”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在课堂上积极宣传暑期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各院系、校团委等相关部门予以配合,做好动员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绩,不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例如,校团委可以组织编印《暑期社会实践简报》,集中报道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成果,简报的发稿情况作为各院系评比的内容。对于优秀的实践报告可以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比如,评出一、二、三等奖,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授予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和个人荣誉称号等。

(二)做好暑期社会实践前的组织工作

成功的社会实践是以活动前充分完备的组织工作作为前提条件,因此,“概论”课教师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首先,紧密结合课程内容,精心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突出课程特色和专业特色,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可行性,最好能够提供实践报告的具体要求和写作格式。其次,鼓励学生组成实践小组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一次成功的社会实践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投入,单靠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任课教师可以在放假前要求学生自愿组成实践小组,上报实践小组的名单和实践方案,对学生暑期实践的时间、地点和项目做到心中有数。再次,在放假前要确定好每个实践小组的指导教师,给学生留下指导教师的联系方式,以便教师在暑假与学生保持联系,随时掌握学生实践情况,解决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三)加强教师对暑期社会实践的指导

暑期社会实践的成功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这种指导体现在两个环节。一是在校内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培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关于“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选题原则、调研方法、报告撰写等内容的辅导。通过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辅导,使学生对“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和目标更加明确,对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要求更加清晰。二是暑期社会实践中的指导,具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带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与教师沟通和交流,这种形式虽然效果最好,但限于资金和师资等客观条件,适用范围有限;另一种是间接形式,即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通过手机、电子邮件、QQ与指导教师保持联系,这种形式只要应用得当,应该也能达到良好的指导效果。

(四)强化对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的考评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作为暑期社会实践的成果,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实践效果,也是教师考核学生实践成绩的重要依据,应该认真做好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的考评工作。开学一周内,任课教师应该将自己所带学生的“概论”课社会实践报告收齐,并认真审阅,给出分数。对于明显抄袭、弄虚作假的实践报告直接打回去要求学生重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组织答辩。答辩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答辩学生所撰写的实践报告针对调研选题的意义、调查对象、方法和过程,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基本结论和对策以及自我感受等内容进行提问,结合学生答辩情况,由辅导员和指导教师共同协商给出具体的分数。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中宣部教社政[2005]5号.

[2]叶芃,汪洪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

与利用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205.

[3]常城,李慧.我国高校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

建[J].科技创业月刊,2010,(7).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高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