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锋
摘要:新形势下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不足、教学过程不科学、缺乏实效性和长效性、教学制度缺失、组织乏力等方面。因此,要探索有效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思路,科学理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是前提,把握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关键,整合教学内容,探索跨学科综合实践是保证。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2-0021-02
“05方案”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在此思想指导下,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虽然普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但整体水平不高,且参差不齐。因此,有必要认真分析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转变思维方式,探索有效开展该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新思路。
一、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
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的困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足,实践教学困难重重。从部分院校领导到任课教师乃至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轻视,导致口头上重视、行动上轻视现象蔓延,师生交流不畅甚至产生敌对情绪,部分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认为“缺乏实际价值”的思政课与成才及以后的工作无关紧要。二是教学过程不科学,缺乏实效性和长效性。这主要表现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缺乏有机整合,育人功效不高;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或呈现出明显的市场化、世俗化发展趋势;教学形式单一,没有突破传统的单门课程的局限,学生的实际参与率很低。据一项调查显示,53.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思政课实践性教学[1]。三是教学制度缺失,存在明显的“四无”现象:无教学大纲,造成教学目的不明确、学时学分不统一、内容不规范;无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分散于各门课程之中各自开展,不适合“05方案”重大调整带来的变化;无明确教学要求和教学标准,实践教学缺少可行的实施方案。四是无规范的考核与评估制度,实践教学的参与者积极性不高,难以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二、有效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探索
思政课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塑造高尚人格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完成这一使命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科学理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是前提
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综合分析近年来的主要论述,不难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误区:一是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曲解为社会实践活动,甚至主张“把社会实践的部分从思政理论课的四门课中间分离出去,成立一门新的‘社会实践课”[2];二是存在泛化的倾向,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等同于社会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对立;三是误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应该是高校团委、学生工作处、宣传部等部门的相关人员。观念上的模糊必然导致实践中的盲目和混乱,故应科学理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这是有效开展该类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虽然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从教学目的看,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内容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和优化其主体能力,最终要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品质,表现为“智慧之用”,故“思政课,特别是其实践教学,应该定位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高校人文精神”[3]。从教学过程看,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组织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依托,通过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吸收、内化基本理论及原理,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性、参与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从教学效果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人文性、渗透性显著,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学生所进行的实践在多大程度上触动学生的心灵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也重申“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可以看出,党中央和有关部门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高度重视。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外延(形式)的研究成果很多,其中不乏分歧,但近年来大家的认识基本上趋于一致:从“大德育”的视角出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构建双层综合社会实践体系,包括学校层面和教育教学层面。详细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层面,其中实践教学又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堂实践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导,主要包括讨论、辩论、演讲、案例分析、模拟教学等形式,与理论教学内容同步,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内进行;校内实践是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热点、难点开展的学生社团活动,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小组、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则以学生为活动主体,选择感兴趣或有价值的主题展开调研、调查,或者邀请专家、校友来校作报告,如大学生思想状况等方面的调查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渠道是学校团委等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参观、社区服务和“三下乡”等,它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外延上有所交叉,但学校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不一定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更不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部。
(二)把握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关键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掌握它的基本要求和规律。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把握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环节。
首先,理论联系实际设计出好的主题,是有效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首要条件。思政课教学内容多、任务重,在实践教学中设计出科学的主题不仅影响着参与活动的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决定着活动的最终效果。为此,要坚持“四贴近”原则,贴近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实际,贴近学生的专业、思想、兴趣实际,贴近现实社会生活实际,贴近当地的社会实践资源实际,找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精心设计每一次实践教学的主题。唯有如此,才能既符合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内容,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主动性,做到知行合一,取得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
其次,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规范操作条件。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受到经费、课时、参与对象、活动内容、社会实践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因此,要从需要和可能出发,选择适时适当的方式方法,并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比如,高年级的学生可多搞一些在校外进行的难度较大、对个人能力要求较高的社会调查活动,低年级的学生则主要在课堂内、校内开展实践活动。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后,还要把规范实施和严格要求贯穿于实践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结束后,以此保证实践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最后,建立教学效果“双线”测评与评价体系。这里的“双线”测评与评价体系是指:一条是以实践教学主导部门(或主导者)为主线,由其对实施效果进行科学、公平、公正的评价,并以一定比例计入学生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同时与指导教师(人员)的工作量挂钩;另一条是以参与实践的学生为主线,通过“创设主题——获得体验——交流经验——思索提升”,由学生对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加以梳理整合,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澄清认识、学习理论,进而提高觉悟、增长才干。
(三)整合教学内容,探索“统分结合”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是保证
根据思政课新课程体系,目前高校本科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四门课程,同时还开设“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两门选修课程。四门政治理论课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甚至交叉。由此出发,可以选择“统分结合”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模式,即根据思政课的特点、实践主题的目的和要求,以及学生参与实践的人数和实践教学资源的实际,由任课教师和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统一或分散实践教学方式。分散实践是指从某一门思政课的有关理论和原理出发开展实践教学,此种实践教学较为容易开展,有助于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但忽视了思政课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统一实践是指尝试整合四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学时、学分,建立协作机制,探索跨学科综合实践。任课教师可从学生已学的思政课程出发,开展长时间的、深入的、调研式的实践教学,此举强调了问题的开放性,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世界。
此外,有效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还要对相关的具体细节问题具体对待解决,比如,要制订教学计划,保证经费和课时的安排,加强教学效果的反馈,加强实践基地和场所的建设等,以期发挥“合力”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薛志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调研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
[2]曹敏.高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困境与“单列模式”的
解困改革[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3]丁春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及其模式创新
研究[J].社科纵横,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