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波
摘 要 在新课改的趋势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理念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已经从过去的教师开展“精读”教学,变为如今的开展自主性阅读,以便于激发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系统阐述自主性阅读的意义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 自主性阅读 初中语文 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0028—01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也是同样如此。学生们自主阅读有利于加强各自的阅读修养,能够更好地燃起对阅读的兴趣,久而久之,无疑对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本文以初中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论述自主性阅读的重要意义和推行的方法。
一、自主性阅读的意义
1.有利于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传统意义上,初中语文教学仍仅限于以教材作为模板,教师在课上仍照本宣科,尽量地不脱离教材的框框,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此,自主性阅读弥补了课堂上阅读鉴赏的空白,为学生们提供教学的辅助手段,也为大家创造了更多的阅读机会。在日常教学中,因时间有限,所以内容也会受到必然地压缩,学生们也急匆匆地跟随教师的步伐了解教材知识,却并未接受更加宽泛地语文知识,这阻碍了大家思维的拓展和知识的延伸,而自主性阅读会对知识加以完善,满足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
2.自主性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毋庸置疑,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会对已经读过的文章有个大体的认识和把握,并对情节与结构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在无教师点拨、自主学习、阅读的情况下,大家肯定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文化内涵等深层次的问题,进而激发学生们的思考灵感,也有利于提高大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与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自主性阅读会提高初中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和文化素养
古人云:“开卷有益”,由此可见,多涉猎积极健康的知识对人生是大有裨益的。广大初中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对于世界和人生一定怀揣着强烈地好奇心,经由自主性阅读的开展,无疑有助于提升精神境界,在阅读中接受到深刻地思想启迪,在自主探索和阅读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形成鲜明的人文素养,使得内心受到高尚精神和人格的洗礼,提升道德标准和审美水平。
二、自主性阅读的开展方法
1.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我探索,提高阅读效率
初中学生因长期眼界所限制,未能真正将世界和人类认识透彻,在许多问题上总有未解决的疑问,这些疑问就与他们的大志向的实现产生了矛盾,在阅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因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引领学生“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把理解文章思想内涵和情节构思作为自主性阅读的终极目标。教师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办法使学生们逐步解决难题。例如,学习《孔乙己》时,教师让大家先自主阅读,学生们都读完了,但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因为课文中并无“明确地答案”,但是作者鲁迅却始终在揭示这个事实,教师可引领大家分组讨论,以6人左右为一个小组。只见大家各抒己见,有时争论的面红耳赤,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和发言的机会,小组之间经由整合各种意见,得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在听完之后,还要精确地讲授一遍课文,同时也解答大家的疑惑,也能让学生受到一定的启迪,进而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和效率。
2.创设自主性阅读的情境,培养自主性阅读的能力
教师需让学生明白自主性阅读的目标和要求,并在个人实践中掌握方法,必要时可由个人加以创新,以便于提高阅读的品质。教师要从讲授课文中转变自身的阅读教学观念,还课堂于学生,使他们都能自觉地感悟、体验,把更多待解决的问题留给他们在自主阅读中逐一突破,做好课前预习。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先从字里行间体验文章的思想内涵,进而再通过整篇文章所渲染的情感分析、揣摩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领大家从若干个角度思考问题,敢于突破既定的思想,并不断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3.教师要规定学生的阅读时间,以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中国人读书讲究“一目十行”,并且尽量能过目不忘,然而这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是不可行的,事实上也根本做不到。不过新课改要求初中学生在语文阅读量方面要获得质的飞跃,并且能同时实现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的有机统一,达到同步提高。为此,教师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确保学生都能有一个充足的合理的时间来阅读,并且尽量地在阅读中感知文本。
教师要自觉贯彻新课改的理念,采用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解决阅读问题中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金康.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性的发挥[J]. 甘肃教育, 2011,(18) .
[2]张扬淦.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自主性探讨[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2,(05) .
[3]黄秀兰. 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行自主性阅读的对策[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13) .
(责任编辑 易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