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花
〔关键词〕 数学教学;计算能力;情境创设;动手操作;
口算训练;计算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2—0072—01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计算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无论是应用题、统计知识,还是几何题、函数、不等式,都离不开计算。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计算教学不容忽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是智力开发的钥匙。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只有对计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计算。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要精心地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创设了如下故事情境:小兔子的好朋友给他过生日,小熊住在森林深处,一大早就赶来了,他带了6个苹果。不一会儿,小花猫也来了,送给小兔子5个苹果。小猴子也赶来了,他从果园里摘了6个苹果。小鸡也赶来了,但她什么也没送,还偷吃了3个苹果。大家帮小兔子算算看,共收了多少个苹果?学生们听完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计算的积极性很高,很快就列出了算式,算出了结果。
二、重视动手操作,调动起学生计算的积极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本地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以便掌握算理,同时这也是调动起学生计算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比如,一年级第二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这是本学期口算教学中的难点,需要学生借助小木棒理解算理。如,30-8怎么算呢?学生很难一下子算出得数。这时,学生通过摆小木棒得知:0-8 不够减,需要从3捆(30根)中拿出1捆解开来变成10根,即把30分成20和10,10-8=2,2+20=22。通过摆小木棒,算理一目了然,计算也就顺理成章。
三、注重口算训练,提高计算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在教学中,力争做到:
1.口算的内容要有针对性。不同的课型,口算的内容不一样。如,教学“8加几”之前,口算题可设计成: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这组题的作用在于诱发思维,寓算理于练习之中,为用凑十法算“8加几”奠定基础。
2.每堂课上安排口算训练。在新课之前,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
3.变换方式训练。如,听算训练、视算训练、抢答、24点游戏等。
4.倡导学生在生活中练习口算。如,让学生随父母上街采购物品时,帮助家长口算钱数,或者是在路上把汽车牌上各个数相加等。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口算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重视估算。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还可以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学生的计算错误,似乎大多是由于“粗心”造成的,而“粗心”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同时教师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书写格式应从一年级开始抓起,使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书写格式正确,字迹工整。除此之外,还要时刻提醒学生计算时精力集中,仔细抄写,并自觉检查,进而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总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除了要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外,教师还应注意做好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规律,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