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培
摘要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发展的核心内容,学位点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两者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在理清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两者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在顶层规划、建设路径、建设重点、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协同发展策略。
关键词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协同发展策略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而最主要的依托就是学科,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在学校发展和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位点是现代大学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工作。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若不能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的关系,会产生片面追求学位点数量和规模,“重申报、轻建设”会导致学位点发展与学科发展目标相脱节,制约学科水平与人才培养的协调发展,从而影响研究生质量保障制度的自觉建立。因此,研究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的概念内涵、理清相互关系,并在提升高校办学水平的共同目标前提下提出两者协同发展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学科、学科建设
国内外不同的学者对学科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界定。在西方,学科最原始的涵义是指各门知识,尤其是医学、法律和神学。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在现代学术研究中,虽然学科的定义并没有得到统一的规定,但是它大致包括这两个方面:学科是一定科学领域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即科学技术的某一领域或分支;学科是围绕着特定的知识理论体系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组织机构,它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学科目、学问分支和学术组织。
学科建设是指学科主体围绕学科方向、队伍、基地,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对学科进行持续、长期的软、硬件投入,促进学科水平提高的过程。学科建设它包含三个要素:(1)构成科学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2)在一定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知识;(3)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的人员队伍和设施。对高校而言,学科建设则主要涉及学位点设置、学科门类、学科结构与体系、交叉学科的形成等问题。
1.2 学位点、学位点建设
学位点即学位授权点是指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学位点的原始属性是一种资格和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依托和主要载体,目前我国学位类型主要分为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两个层次,博士一级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一级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四种类型。
学位点建设即学位授权点建设是指高校获得学位授予权后,按我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界定的学科内涵对学科点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进行学位点建设首先应明确审核学位点的基本条件,从学位点审核、学位授权单位审核的基本条件来看,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学术水平、工作管理条件等方面,主要体现对人才培养能力的要求,因此学位点建设的主要工作是依据学位授权的学科界定和要求,不断提升其人才培养水平。
2 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关系
从学位点和学科点的概念来看,学科包含学位点,学科建设的内涵比学位点建设更广泛。学位点获得授权是学科发展上层次、上水平的一种体现,特别是培养研究生能力的体现,但授权及其授权层次却不是衡量学科发展成就的唯一标志。高水平的学科具有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水平,高水平学位点具有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能力。学科建设是学位点建设的基础,学位点通过建设上层次、上水平也会促进学科水平的提升。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密切相关,不能割裂来看,在建设时应做到合理规划,相互促进,逐步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2.1 学科建设是学位点建设的基础
学科作为教学的基本单元和基础组织,通常高校的院系或研究所的设置都是以学科分类的基础。而学位授权点的实质是代表某一学科、专业具备了招收、培养研究生和授予硕士或博士学位的能力,学科是学位点的前提和基础。学科是以学科方向、学术队伍、科学研究、基地平台等为支撑,学科建设就是学校围绕这些要素,重点投入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建设,汇聚一批德才兼备、成果丰硕的人才队伍,产生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我国学位点审核也是对申请学位授予权的学科进行考核的过程,学科发展到相应水平,具备一定的人才培养能力才能获得学位授予权。而学位点建设也并非“无源之水”,是与学校的学科发展方向、政策密切相关的,学科建设思路更是会直接影响高校对学位点的布局和调整。高校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研究方向、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重大需求、国内外科学技术前沿以及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科学制定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在学位点的设置时会考虑与学科建设目标的需要,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学位点规模和层次,应在有限资源下合理进行学位点布局。
2.2 学科水平决定学位点建设水平
学科是大学内的基本学术单位,是造就学术大师、培育拔尖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平台,其发展水平决定了大学的学术地位。对学科进行持续、长期的投入,促使学科水平的提高,如“985工程”、“211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经费的支持,省市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建设都对学科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直接体现在学科排名、全国优博数量等外部评价上,这也是学位点建设上水平的重要表现。
实践证明,高水平学科具有优秀的指导教师、先进的研究设施和良好的学术氛围,是培养优秀研究生的基地;而研究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其论文选题能够开拓新的研究方向,促进学科发展。有统计数据表明,国家重点学科与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产出呈高度正相关。例如,清华大学固体力学学科是我国力学一级学科中最有国际影响力的二级学科,该二级学科培育出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量相当于全国其他所有大学力学一级学科产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总和,这样印证了学科建设水平决定学位点建设水平。
2.3 学位点建设促进学科建设水平提升
获得学位授权资格的学科能够吸引优秀生源、优秀人才,为学科建设提供持续和稳定的人力资源储备,并提升学校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学位点的层次和规模也为学校和学科点在竞争中赢得更多的资源。如通常只有博士以上层次的学位点,才有可能被评为各级重点学科,从而获得“211工程”、“985工程”等国家专项资金的投入和建设,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专项资金等。
3 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协同发展策略
教育部对学科评估有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声誉五个方面,是对学科实力和水平的综合评估。学位点评估的重点是对学位点基本条件的复检以及对学位论文的抽检,主要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如果仅从学位点发展目标需求来看,学位点不断的增加、层次不断提高是学位点水平提升的体现,但在实践中却要考虑学校学科发展目标、学科实力、布局需要、有限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也就是目前很多学者提出的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虽然两者建设的侧重有所不同,但整体目标是一致的,最终都是实现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3.1 顶层规划协同:将学科规划和学位点布局有机结合
我国学位授权审核政策近二十年来不断改革和发展,权力下放,逐步增大了办学单位的自主权。从第十一次学位授权审核开始,学位授权都按一级学科进行,授权增量有限,高校在进行学位点布局的时候不能盲目追求学位授权点数量的简单增加,而要充分考虑国家地区的总体发展规划、市场需求和本单位学科发展需要。在学位点首先考虑学科基础和实力,对于学科实力强,优势明显的学科,将学位授权点建设看成一个长效过程,前期规划、中期申报、后期建设各环节循序渐进。学位授予单位才能建设出基础扎实、发展健康、具有潜力的优秀学位点。
3.2 建设路径协同:加强重点建设,促进水平的提高
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薄弱,资源有限,因此在国家统筹规划下,选择一些基础较好及对行业和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集中建设,使其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和学校的先进水平是最可行的路径。所谓重点学科是指中央、地方或学校为了对高校的部分学科专业进行重点支持、优先发展而评选出来的学科。具备重点学科的基本条件是对学科的发展有重点的示范作用,学术力量较强,学科水平较高。当选的重点学科可获得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优先使用和政策上重点支持。重点学科等级一般分为国家级、省部、市、区级、校级。另外“985工程”、“211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重点也是学科水平提升。
获得重点投入的高校学位点和学科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科水平明显增强。2001年国家重点学科均值上看,C9高校是“985工程”高校的3倍多,是研究生院高校的近7倍,其中清华和北大共有130个国家重点学科,优势明显。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各类型高校之间的差距加大,C9高校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平均值是“985工程”高校4倍,是研究生院高校的11倍。而国家重点学科实际也是以学位点为基础择优评选的,重点建设同样也对学位点建设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学位点建设水平评价之一的的全国优博论文获奖数来看,C9院校近十年获得全国优博论文数量均值约是“985工程”高校的4倍,是研究生院高校的8倍。因此应通过重点建设集中财力、物力先建设特色、优势学科,优先发展再带动其他学科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学科和学位点共同发展的目标。
3.3 建设重点协同:队伍建设是重点,提升队伍水平
学科建设的根本问题是人才队伍问题,没有一批德才兼备、成果丰硕的人才队伍,学科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吸引一流的人才,就能产生一流的教学科研成果,通过这些成果与人才又能争取到更大、更多的科研项目与经费支持,进一步推动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而学位点建设的关键也是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教师才能带出优秀的学生。因此,(下转第13页)(上接第11页)人才是一个学科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决定因素,也是学位点上水平的的关键。学科专业在刚刚获得学位授予权时,相对于已有的、基础较好的老学科,也许在个别研究方向上有独特的研究特色,但其力量一般较弱,人员到位的情况也不尽理想。所以当务之急是抓紧学术队伍的建设,不仅要汇聚本单位学科力量,还需采取各种得力措施引进或培养人才,形成学术团队,使学科专业成为凝聚、吸引优秀人才最重要的根据地,也只有形成高水平的学术团队,才能使一个学科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向边缘拓宽。
3.4 评价方式协同:内外部评价相结合,加强针对性建设
目前对学科的外部评价方式较多,如教育部学位中心的学科排名评估、ESI前1%学科排名、武书连大学排名体系对学科的评价等等。但对学位点的评价方式较少,教育部的博士论文抽检是对学位点的评估方式之一。通过外部评价的反馈,引导学科进行横向比较,一方面可以促使学校分析学科自身优势和不足,找出建设的重点,另一方面排名靠前的学科可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声誉,使其在资源获取、吸引优秀生源等方面具有优势。
首先在对评价机制的设计上要注意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的协同,目前的外部评价更多是对学科建设结果的评价,且有“重科学研究、轻人才培养”的倾向,在人才培养方面,教学成果奖、学生授位数量、全国优博数量等指标还不能全面地反映学位点建设水平,作为学位点建设的主要产出——毕业生的整体质量也很重要,尤其是在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的背景下,对学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就不应局限于学术科研能力,还应关注用人单位以及社会评价。其次,高校应更科学地认识和利用各种外部评价结果,不仅关注学科的具体排名,还应从指标入手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找出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建设,并结合学校实际建立自评估机制,只有在提高整体培养质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持续不断地培养出拔尖人才,也才可能建设出高水平的学科。
“学位点发展与建设研究”和重庆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编号:2010JGXM25)“促进高校加强学位点发展与建设的策略研究”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