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殊毕业生就业心理的优化原则与途径

2012-04-29 00:38丁晨
科教导刊 2012年22期
关键词:毕业生群体政府

丁晨

摘要本文研究提出了针对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心理的优化原则,同时给出了从政府、高校、家庭和自我(GUFP)四个角度的优化措施,立体式、全方位地着手优化就业心理、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建立一套良好的机制,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服务。

关键词特殊群体就业心理优化原则途径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特殊学生群体也变得愈加庞大。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已达400多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至25%,其中特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至10%。2008年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每年高校都会有20%左右学生,因为违纪或者不及格科目太多而不能拿到学位证书。根据2008年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调查,70%~80%的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导致学业下降。而一项关于不同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比较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25%,今年已达到30% 。

通过研究,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心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在于:思想压力大、竞争实力弱、专业限制大、期望值过高四大因素的困扰。这些问题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业上,经济上、交往上和就业上等方面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分别来源于家庭、社会、学校、学生自身等方面。因此,需要一个立体式、全方位优化就业心理、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建立一套良好的机制,以便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服务。

1 优化原则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特殊群体毕业生在就业时需要注意以下原则:

1.1 找准与社会的最佳对接点

大学生首先的角色是个社会人,作为社会人与社会的关系不言而喻。双方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社会的发展进度来自社会人的贡献和作为,而作为社会人来说其价值体现也是在社会中实现的。因此,必须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把握自己,建立适时、适地的观念和心态。

1.2 确立合理的期望值

在期望值理论的作用下,我们可以发现:期望值的大小直接会影响到自我心理和行为。而个体自我期待值的高低,并非是以职业的好坏来评判,而是以自我期待的内容价值的大小来衡量。如果要使自己认识清楚自我和社会,其抱负水准的建立就必须是在能符合社会期望的基础上,这要求个体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客观、全面地评价自我。

1.3 克服消极心理,培养决策能力

特殊群体毕业生在择业时一定要选择有利于充分发挥自我优势的方向,尽量避免过度竞争。

2 优化途径

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直接影响着这一群体的就业,也是他们改变个人与家庭的生存处境的关键所在。因此,帮助特殊群体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合适的职业选择、应对就业的挫折、调整就业压力是社会和学校的责任。纵观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方面的特点和存在的状况,有些是客观现实造成的,有些是因为主观认识不正确形成的,解决这一现象与问题,笔者建议构建一个政府、高校、家庭和自我(GUFP)四个角度的优化措施,立体式、全方位地着手优化就业心理、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建立一套良好的机制,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服务。

2.1 政府角度

政府作为一个公共服务机构,是毕业生就业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就业整体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更应该从就业的政策、机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创新和作为,帮助和促进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

(1)高度重视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工作。政府可以从两个方面重视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央政府应该积极督促各地方政府重视并做好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工作,并将其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内容。地方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措施。政府重视→政府作为→学校和单位作为。

(2)建立和健全就业的特殊政策、机制和措施。就业中的一些费用,因为学费没有交清引发的问题等,政府应为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提供支持,包括以法律、法规、政策形式动员社会的力量进行帮助和支持。

(3)增加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更多临时性过渡就业岗位。为帮助特殊群体大学生解决家庭和个人生活问题,缓解生活压力,政府应当利用各方条件购买社会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劳动与服务,提供一些临时性的过渡岗位。这种临时性的工作,其人职匹配性倒是其次,但这可以是其先稳定生活,有利于特殊群体大学生更好地再学习,更好地二次就业。

(4)提供职业技能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各级政府可以免费进行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实操技术能力,增加其就业筹码。

2.2 高校方面

2.2.1 建立就业自信心

高校要帮助特殊群体大学生建立就业自信,首先要让其有正确的认知,认知困难、认知挫折。笔者认为,特殊群体大学生不应该只看到困难和挫折,相反要看到克服困难,积极努力的过程和结果,应该比其他人更有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帮助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当用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应对挫折,规划未来。

2.2.2 增强就业抗挫力

笔者建议高校应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就业准备指导。可以在新生入学时,以各种形式对就业现状、困难和发展等影响因素进行灌输和教育,特别是一些特殊群体的大学生,更应该加强正面教育。通过长时间压力和现实的教育,希望能帮助特殊群体大学生客观地了解职业、社会和个人的问题,减少特殊群体大学生迷茫。

2.2.3 正确的职业认识

有些媒体报道某某专业过剩,市场饱和等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对特殊群体毕业生来说存在误导。事实上许多大学生之所以找不到工作,可能有点过剩因素,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依据职业匹配原理来说,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就业的选择和职业的发展,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等,帮助特殊群体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2.3 家庭应给予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心理支持

2.3.1 家人要多进行情感双向的沟通

贫困家庭对于子女的就业有比较高的期望,但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笔者建议,家人也转变观念、了解就业市场;家人要多多进行心理沟通,疏导压力;家人要给予关怀和支持,增强其信心。

2.3.2 家长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行为

面对孩子就业困难时,其实双方都很着急和担心,家长急,孩子更急,家长切莫抱怨、谩骂和羞辱孩子,相反应当是采用鼓励和支持。这样有利于这些群体重新找到自信和自我。

2.4 个体方面

除了政府、学校、家庭可以为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支撑以外,特殊群体大学生个人也在其就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笔者认为,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当更多提高自我能力、提高自我竞争力争取适合职业。因为内因还是在诸多要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籍希望于他方的帮助,却不提高自我能力,就业是不真实、不持久的;只有通过自我完善和自我充实,在竞争中获取属于自我价值的收获。因此,个体方面应当加强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开拓未来。

另外,特殊群体毕业生面对就业心理压力时, 应改变思维方式, 从积极的角度分析问题, 增强自信心, 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把就业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1][美]Lewis R. Aiken.心理问卷与调查表[M].张厚莱,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许明.激发你的梦想: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顾雪英.大学生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吕建国,孟慧.职业心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心理教育研究,2006(3):85-86.

[6]唐敏仪.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中国科技信息,2010

[7]高军.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调适[J].高教论坛,2008.9:62-63.

猜你喜欢
毕业生群体政府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最“叛逆”的毕业生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