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英
新课程标准制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2010年9月起至今使用高一化学新教材近一学年里,我们逐渐领悟了新课程理念,不断开发新课程资源,运用新课程教学方式,实施新课程评价,为推进化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不断的努力。然而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遇到新问题、新矛盾,为之困惑。为此,我反思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对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必修模块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初次接触这套新教材时,我被其中精美的图片、丰富的内容、多彩的栏目所折服,这些也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必修1第4章第1节,介绍硅的存在就有三幅彩图,认识二氧化硅的存在用了水晶、玛瑙、石英坩埚、光导纤维等五幅彩图,学生一看就明白,从而对它的结构和性质很容易接受。电解质中关于NaCl的导电性实验,图2—9非常形像,把抽象的问题形像化。学生根据图示很容易就弄清了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电离的过程和电离的概念。另外,教材中还配有很多生活图片和相关科学家图片等,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编排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每一节都出现了很多像电脑一样的窗口,如“科学视野”“科学史话”“资料卡片”等。例如,必修1第3、4章金属和非金属元素,都是从大自然引入到实验室,再回到生活、生产应用中去。每一节都是从联想质疑开始,如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以海上采油为背景,联想到燃气灶、燃料电池汽车中的化学反应,从太阳能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图,联想到发展新能源。教材还适时地根据内容配以翔实的图文信息,然后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接着又用“思考与交流”“学与问”“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等栏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同时,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体现出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三、教材实验内容的增多,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新教材除了在“学与问”“思考与交流”栏目中的实验以外还在“实践活动”栏目中增设了许多“家庭小实验”、动手实践以及专题研究型实验课题等。例如必修2第2章第2节:利用水果如苹果、柑橘、柠檬或番茄等制作原电池;第三章第三节有这样一道实践活动题:角色扮演: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让学生选择不同角色查资料做准备,如采矿工人、铝质饮料罐的工人、饮料公司老板、消费者、环保局官员、回收公司人员等。这道题目学生必须要运用本节学过的知识,在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分析利弊,在表演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从中学生倍感化学更贴近生活,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忧患意识,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新教材实验内容的增多,体现加强实验教学对化学教学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本,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第一位的宗旨。
四、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个别地方编排顺序不妥
高一《化学》第二章就把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两个中学教学中普遍感到较难的内容编排在先,给学生认识和学习化学造成了一些“恐难症“,学生学后普遍感到似懂非懂,化学难学。建议编排时把难点分散些。
2.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课堂缺乏活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文化,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平等互动,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如针对新课程的要求,我们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一些资料,但学生又没有时间,其次学生已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惰性较强,依赖性大,让他们探究的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材内容设计和习题设计上不衔接或不妥
新教材每节课的练习少,课外教辅资料难度偏大,与课程标准要求不相匹配。
4.学生动手实验增多,实验老师少,经常难于把实验准备充分。
新教材不再区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学生对动手实验很感兴趣,希望每一个实验都能亲自动手。然而因为学生实验准备不充分,老师上课就用实验视频代替。长期下去学生的动手实验探究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五、小结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新教材有利于学生的学。在强化了教学双边关系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如课文中的讨论题,表格题等都得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共同完成。这样既可体现学生主体性,以可减轻学生课外作业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新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绝大多数学生回家后都积极动手自己完成,既获得了知识又产生了乐趣。新教材中的阅读资料,化学史料更是让学有余力、学习主动的学生所喜爱,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求知渴望。
另外,新教材更有利于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主动性和自学性较强的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好课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必须学习新知识,改革教学方法,特别是课堂教学方法,把第每一节课堂设计好,做到精讲少讲。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