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克洋
据叶澜教授提出的一堂好课的标准: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培养学生的质疑与问难;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实践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一、时刻渗透德育
数学教育中的德育具有隐蔽性、深刻性和整体性,整个数学反映的是数与量的关系,有别于平时所说的说教。数学本身充满了辩证法,数学的对象源于现实世界,而数学的理性特征是诚实求是,结论中不存在模棱两可。数学课可以让人不相信权威,不屈服于权贵,坚持原则,忠于真理。
二、课堂上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创新不是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原则。数学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然后练,接着讲评反馈的老一套格式,而是自始自终让学生有自由的活动空间,使他们处于积极的创新状态,有进行创新的欲望。课堂开始,老师给出一个具体的实例或具体的数学现实作为起点让学生像历史上的数学家一样,通过观察、试验,凭自己的直觉或推理提出猜想,再加以证实,然后建立发现物之间的联系,形成体系,最后得到类似教科书上的规律(数学知识)。整个过程,老师不设圈套,没有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跟着走,几乎对学生的任何想法都不加以阻挠。
如学习解分式方程,出示题目:+=1
师:这样的方程与以前学过的相似吗?能否解出x的解?请说出解题步骤。
生1:通分,去分母,移项,x系数化为1。
(两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作业,老师巡视,指导后进生)
……
(经过3分钟,学生全部解答完毕。得x=2, x=3)
师:解题结果正确吗?过程呢?如何断定结果是正确的,有什么方法验证?
生2:代入检验……
(生发现问题)
生1:所解的结果有正确的x=3,也有不正确的x=2。
生2:老师,x=2不能代入,这样分母为零。
生3:我也是这样,分母为零的分式无意义。
……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请大家讨论,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出了什么问题。
(生讨论)……
生4:去分母时,方程两边都乘以x-2,即等于0。
生5:原来不等的方程此时也相等了。
……
师:那我们解这样的方程与以前有什么不同吗?
生6:我知道,今天的这个方程分母上有未知数,以前没有。
生7:今天所求的方程的解不全是原方程的解,还要检验。
生:……(讨论非常热烈)
师:今天我们实际上学习了一种新的方程的解法,即分式方程的解法。那什么是分式方程?正确的解题步骤是什么?解题时注意哪些问题呢?
整个课堂是学生在板演、讨论、验证的过程中,老师来回观察学生的活动,真正地让学生享受了创新的自由,但不排除老师在恰当的时候组织学生自由地进行讨论与反思,老师总结性地描述。
由于学生受年龄的限制,身心发育不健全,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外部环境影响,此时老师要创设一定的氛围,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从数学课出发,降低重心,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觉主动,积极进取,不断地超越自我。
三、让学生学得轻松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和动力。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低重心教学,降低教学的难度,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发展学生兴趣的基本途径,活动的表现形式有课堂与课外的数学实践课,实践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助于对数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整体巩固。通过数学实践,不仅让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枯燥无味反而增加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课,老师通过大屏幕出题:
①一人前往我校迷了路,王明同学告诉他:从陈集向北3千米,再向西800米。
②召开家长会,班主任告诉王明同学家长:王明同学坐在第三排第四列。
③南海渔船向大陆求救,我海军快艇测出渔船在A处的南偏东30度,距离A处150海里。
④我校处于东经118度,北纬32.4度。
问题1:四个小题有什么共同点?能发现什么?
(学生思考,小声讨论)
生:定位。
生:两组实数确定点的位置。
生:可以有多种方法确定一个点的位置。
师:确定直线上一个点可以用数轴,确定平面上的点应如何解决?能否将①中定位数学化?
生:画两条数轴。
生:共原点也可以。
这样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入到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新知。在上述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回答有不对位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在数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思考,认真分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讨论、总结一定的内容,要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掌握,编成口诀,便于学生记忆,比如“有理数加减法”: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符号跟着大的跑,绝对值相等零最好。再比如“完全平方”,完全平方有三项:首尾符号是同乡,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二倍放中间。
四、注重表扬欣赏,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
美国的学生从小就是我长大后如何改变(拯救)世界,而中国的生都是我如何听大人的话,长大后成为某某某;结果长大后,美国人在各个方面都有杰出的思想人才,而我们的中国人的思想却紧困在山寨、模仿,这就是教育的区别,美国人强调赞美、欣赏,中国人强调服从、遵守,所以在数学课上学生回答的问题非常出色,作业卷面整洁、准确,考试有进步,学具制作精美,构思奇巧,解题思维超出一般情况,老师都要及时发现,及时表扬、欣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其他人分享他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情况如果经常出现,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建立并巩固了,并对老师产生好感。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有机会,或者老师尽量创造机会,就应当对学生成功和努力表示赏识,使学生获得愉快的体验,时刻感觉到自己的努力与成功,强化这种愉快感。有时学生对某个问题提出质疑,甚至质疑课本,质疑权威,质疑老师对某个数学问题的理解,自己提出了不完美的、标新立异的想法,老师不应立即就下论断,而是让学生有一个缓冲思考的空间,以便让其他同学也加入讨论,也可以通过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佐证,然后交流,这样可以极大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另外老师还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尤其是见面时不经意的问候,背地里对某同学的表扬等,使学生心目中产生你是一个好老师的印象,从而轻松地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