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2-04-29 00:44潘明新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年24期
关键词:质数练习题平行四边形

潘明新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在认数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数是组成与比较数的大小时,培养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在学生经历探索20以内退位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和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感受算法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并对运用的方法和获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初步的判断.

二、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等都是抽象的,我们要引导学生操作实践,通过学生的拼、拆、凑等实践活动,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出结论.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课前我让学生准备好几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 上课时,我让学生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且写出其计算公式S = ah,接着引导学生自主操作实践,通过自身的剪、拼、凑,把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联系起来,有的用剪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剪开得到两个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从而推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S = sh ÷ 2);有的用拼的方法,用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结论;有的用移的方法,照样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的操作实践,方法多样,大胆操作,敢于创新. 教师再启发学生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两个三角形底的和,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 底 × 高 ÷ 2. 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这样对公式就有了比较感性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对公式的理解和能正确的运用.

三、通过比较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比较是一种用于确定客观事物的异同联系的思维过程,它常常伴随着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通过比较不仅可以弄清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加深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比较中找到事物变化的规律,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例如教学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时,为了区分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法,在什么情况下用除法,我设计了一组对比题.

(1)某工厂一月份用电4000千瓦时,二月份比一月份多用■,比一月份多用多少千瓦时电?

(2)某工厂二月份用电4000千瓦时,二月份比一月份多用■,比一月份多用多少千瓦时电?

两题对比可以得出两道题相同点是条件相同,都是二月份比一月份多用■;单位“1”相同,都是以一月份用电量为单位“1”. 不同点是第一题中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2400千瓦时,而第二题中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单位“1”的量,其基本关系式是:单位“1”的量 × 比较量的对应分率 = 比较量,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求其中的一部分用乘法. 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就,就要用除法先求出单位“1”的量,用比较量 ÷ 比较量的对应分率 = 单位“1”的量,再求出要求的量. 通过比较能使学生正确区分容易混淆的知识,对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从而发展学生思维.

四、在课堂作业设计上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课堂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学中要精心设計练习,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练习. 做到有坡度、有密度,拓展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 在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 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 )”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 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质数,它的约数只有1和它自身. 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2. 设计多种练习形式. 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3. 设计一些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发散性有很大益处. 比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设计() + () = 16等发散性练习,在学生讨论可以用不同方法解答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得出规律,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但是,做有不同解法的练习题时,不宜让学生片面追求解法的数量,而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路,或运用不同的知识去解决,并且要找出简便的解法.

4. 设计练习题的难度要适当并有一定的坡度,要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能够正确解答出来的. 在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思维,往往出一些超过大纲课本范围的题目,这样不仅会增加学生负担,而且由于难度太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思维的灵活性.

五、在课堂的提问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和提问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和思考的空间,不要设计或少设计一问一答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让学生回答完整,并适时提问为什么这样想?

此外,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立足于课堂,工夫要下在课内,并且应该灵活地把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质数练习题平行四边形
奇妙的质数约定
精讲精练习题 提升二轮复习效果
本期练习题参考答案
怎么教让质数学习更有趣
本期练习题参考答案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巧记质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