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娟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所以,历史教学更应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在广泛的兴趣中开展历史活动教学
《课程标准》强调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新型的教学观要求打破学科学习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对传统观念历史教学方式的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而且还开拓了他们的思维和视野,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加多样。新型的教学观要求打破学科学习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教学中应精心设计组织好课外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获得教材上没有的知识。课外活动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另一方面让学生广泛地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充分运用事物、图片、录像、录音、电影、文献资料等,让他们从中寻觅和探索历史奥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适宜的情境中开展历史活动教学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注重历史知识的分析,只是教给学生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还有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而学生在学习上,则存在着情绪化的对课程产生厌倦情绪和为了成绩只好拼命背书并存的状况。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教学内容的全部背景都告诉学生,但是,只要是至关重要的又是学生能接受的背景,给学生点破,就可以使学生能接受对这一背景导致的历史进展,有一定的准备,有机会从广阔的角度去思考,了解历史事情的来龙去脉。时事热点常常蕴涵着复杂的历史因素,或是历史的继续,或是历史对今天的影响。因此,加强时事热点与史实的链接整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借助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热点问题的认识,又能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讲到八年级《中日甲午战争》一课时,我紧密结合时事热点,日本政府非法购买我国钓鱼岛的“国有化”一事让学生发表个人看法,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查找资料,以及中国政府发表的关于钓鱼岛白皮书等材料丰富历史知识。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的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今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在合适的角色中开展历史活动教学
实践活动,更多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和自由,教师应是学生活动的欣赏者、支持者、激励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实践活动,应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初中教材的内容,传统的历史教学对教学实践并不是很重视,因为历史教学所占用的教学时间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来说要少很多,并且历史课更多的是一门关于思考的课程,似乎与实践离得有点远。但是,要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的实践其实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引入实践的内容可以更好地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图书馆,走向更大的知识海洋,指导学生如何就自己的问题寻找资料。让学生在亲身体会中感受历史,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热爱,现有实物的感触还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开放性的思维,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理解和掌控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总之,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着力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转化,去探求未知的领域,进行发散性思维,来阐释人类社会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诸种现象。只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应用、启迪学生思考,定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