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中
〔关键词〕 情感教育;尊重;耐心;宽
容;理解;赞赏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4—0027—01
作为教师,他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宽容、赏识和信任的基础上的。怎样才能做到师生关系的平等和尊重,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尊重为纽带,接近学生
尊重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尊重学生的尊严和学生人格的平等。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从实际出发这一原则来分析、处理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作为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老师要从爱心出发,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才。
二、以耐心为后盾,推动学生
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说到底是一个爱的工作。但仅仅停留在爱上是不够的,爱要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种修养是师德的“调节器”和“控制阀”,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本质上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关系,对未成年人要允许其犯错误,教师要循循善诱,不能操之过急,对学生说理,要有耐心,有充足的理由。教师逐条分析,让学生明白道理,学生的情绪便由开始的偏激转为稳定,最终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三、以宽容为底线,理解学生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满足学生在情感和知识上的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崇高的精神境界要求教师要具有宽广的心胸,不在学生面前计较个人的得失,在与学生发生冲突时首先要严于律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有时是教师意想不到的。我们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应以宽容的精神对待。爱因斯坦说过:善于宽容也是教育修养的感情问题。宽容之中蕴含着的理解、信任和期待表明了教育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积累了足够的信心,也渗透了一种对事业、对学生的诚挚的热爱。
四、以理解为前提,赞赏学生
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在有的教师眼里,对后进生常常是不屑一顾的,然而,后进生的坚强毅力和承受能力是其他人所没有的。如果教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这样,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
五、以要求为动力,促进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最崇拜的人,都有自己的远大理想。教师在了解他们的理想之后,向他们提出要求,让学生生活在实现目标的期望之中。我班有一名生性懒惰的学生,在一次跑步中,他跑得很快,教师便夸他“身体好,体育棒,三好有一好了”。以后在体育活动课上,让他当小组长,他很负责,让他分管包干的区域都干得不错。后来他的作业也不拖拉了,因此得到老师的多次表扬。在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被唤醒了,主动性、积极性都会提高。
六、以严格为界限,要求学生
“爱”并不能溺爱,更不能纵容和放弃,而是把对学生的温情和严格相结合。要“严中有爱”,“爱中见严”。不因为优生就“爱中无严”,也不因为差生就“严中无爱”。对于差生要“严中有爱,严之有序”,不急于求成。要尊重学生,才能启发学生尊重他人。教师平易近人,和学生打成一片,以诚相待,方可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可敬,就能主动接近老师,同时要对于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及时加以指正,决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