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认识,明确“策略”学习价值
1.理清体系,读透教材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的课程目标之一。为了增强学生的策略运用意识,逐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内涵,苏教版教材在第二学段每一册分别编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相对集中地介绍了“列表、画图、列举、倒推、替换、假设、转化”等策略。
基于此,教师在阅读教材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了解策略分类。本次教学的策略是在解决问题全过程中都使用的综合性策略,还是对解决问题有辅助作用的一般性策略。二是明晰题目特点。文本中的一词一句、每幅插图、例题顺序、习题要求,都要细细品读,用心领悟,才能有的放矢地用好策略。
2.理解含义,明确价值
《汉语词典》中对“策略”的解释是:计谋、谋略,它是人们面对具体问题作出的基本判断和产生的基本解决思路。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学习者根据数学问题的情节、条件、结构和呈现形式,制定的适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行动。解决问题需要策略,策略又在每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累。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策略性知识,并逐步内化为自觉意识,通过主体自悟提升思维水平和智慧,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二、理解运用,演绎“策略”学习过程
理解了策略教学的意义后,我们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解答出结果,而是要帮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方法,形成解题策略,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六年级下册安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转化”就是把一个数学问题换成已经解决过的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原有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的一种策略。以下教学片断就较好地演绎了策略教学过程。
【片断一】
观看“曹冲称象”动画片后提问:曹冲将要称的“大象”转化成了什么?为什么要转化为“石块”?为什么要在船上“划线”?除了“石块”,还可以转化为什么?
通过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引入后追问了四个问题,直指“转化”的实质:转化的对象要明确;转化的方向是化未知为已知;转化的前提是等值转化;转化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这些为转化策略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片断二】
1.图形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
回顾: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是如何研究图形之间面积关系的?哪些图形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长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明确:在应用转化策略推导这些公式时,都是把它们转化成曾经学过的图形。
2.图形周长、内角和方面的应用
思考:运用转化策略,如何求树叶和硬币的周长?怎样求三角形的内角和?
明确:把曲线转化成线段测量周长,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转化为一个平角。
3.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
思考:在学习认数和计算时,哪些地方用到过转化的策略?
小组整理,互动交流。
教师帮助学生从回顾策略在图形面积、体积的应用入手,然后到图形周长、内角和方面的应用,再拓展到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让学生经历了不同层面的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符合“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对转化策略的深层理解。
三、反思回顾,达成“策略”教学目标
策略教学中应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适量训练
能够提升人的学习、思维和智慧的策略性知识有许多,要想使教学有效,一次只能教少量策略性知识,再通过适量的训练让学生熟悉此类策略的适用情境,得以顺利掌握策略,千万不能贪多求全,否则只会让学生“消化”不良,适得其反。
2.紧扣情境
由于策略性的知识比较抽象,教学时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体会到策略运用对提高问题解决效率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激励,主动应用和改进策略,产生学习需求。同时,要精选适合体现策略价值的数学问题进行教学,这样更利于学生体会到学习策略的必要性。
3.及时反思
当学生运用策略完成学习任务时,要指导他们进行反思,及时回顾自己的解题过程,以再次检验解题的思路、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对于正确的运用,回顾的过程就是强化记忆的过程,一旦发现解题中的偏差,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加以补救、改正。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学会了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将对策略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贯穿日常
虽然教材中专门安排了策略教学单元,但是学生策略意识的形成仅依靠两三课时显然不够,它需要日积月累、慢慢浸润。因此,在日常其他数学知识的教学中也应该积极强化策略意识,抓住教学中的应用点,有意识引导学生体会策略的实用性及价值,培养良好的使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理念决定教学行为。我们要更多地寻找和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有效教学策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的作用,自然生成合理运用解题策略的意识和技能。
(张艳超,镇江市京口区教师培训中心,2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