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平
内容摘要:夏同龢为贵州历史上两个状元之一,其《状元策论答卷》与光绪帝当时维新变法的思想相近,从“求才”、“经武”、“绥远”、“理财”四个方面阐述了执政及变法之要,通篇洋溢着爱国、务实、变革、维新的思想,有较深刻的政治哲学思想。
关键词:夏同龢 状元策论答卷 政治哲学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3-84-87
夏同龢(1868-1925),字用卿,自号狮山山人,贵州麻哈(今麻江)人。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举于乡,翌年戊戌(1898年)中进士,殿试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庚子(1900年)典试湖南,其后任北京政法学堂监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东渡日本考察学习,主修经济建设科目。民国元年(1912年)回国,先后任湖南省国税厅筹备处处长、北京政府国务院法制局佥事、参事、国会众议院议员、江西省实业厅厅长。民国14年(1925年)病逝于北京,享年57岁。1999年麻江“夏状元第”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已维修开放。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夏同龢在北京保合殿考场所作的《策论答卷》凡两千余言,中心突出,思想深刻,张弛有度,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深得主考官、阅卷官的厚爱,被光绪皇帝亲笔御点为戊戌科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大魁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不用八股文答卷的第一位状元,同时也是贵州历史上仅有的两名文状元之一。夏同龢的《策论答卷》之所以受到光绪皇帝的青睐,主要是因为所论述与光绪皇帝当时维新变法的思想相近,同时这篇策论从“求才”、“经武”、“绥远”、“理财”四个方面阐述了执政及变法之要,通篇洋溢着爱国、务实、变革、维新的思想,有较深刻的政治哲学思想。对此,笔者根据夏同龢的《策论答卷》原文试作一粗浅分析,以就教于同仁。
一、万事万物皆变化。《答卷》开篇即言:“天下之事,百变不能言也,天下之患,百变不能知也,然则天下将奚治?”要治理天下,首先要立足于承认天下的万事万物莫不是在变化之中,正因为变化无常,故而有“百变不能言”、“百变不能知”之虞。夏氏的这一思想是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易经》哲学的变化观,用矛盾运动的观点来观察事物。《易经》的书名曾被解释为“日月为易,象阴阳也”(《说文解字》引《秘书》),承认万事万物都有阴阳矛盾对立。故自古以来的政论家都主张“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尚书·周书·周官》),要治理天下国家,必须要根据阴阳的变化来作出举措。因此事物的变化发展也就是必然的,是故易一名而三义,变易不易简易也,即变化的道理是千古不易的,也是最简单最清楚的。所以夏氏赞叹光绪皇帝的日新又新的革新变化的立场和作为:“躬圣哲之资,荷艰大业,揆文奋武,日新又新,置特科,吁贤俊,以德礼化干戈,固已四海归心,群黎遍德矣。乃圣怀冲挹,犹孜孜焉,举求才、经武、绥远、理财诸大政,进臣等于廷而策之。”当时社会上有变与不变的两种不同发展观的论争。维新派主张维新变革,将西方的进化论与中国《易经》的变易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包含着若干“全变”的质变观点。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尽管采取了“托古改制”的形式,但是其内容与传统的改良主义式的变法有所不同。他全面地论证了“天道可变”的思想,在“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进化说的旧形式中增添了近代进化论的新内容。康有为的这种变化观为当时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他在《上皇帝第六书》云:“法既积久,弊必丛生,故无百年不变之法。”而谭嗣同则阐述了“天地日日新,生物无一瞬不新的”猛进思想。显然维新派的这些思想对夏同龢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效法后王,与时俱进。根据光绪皇帝求才、经武、绥远、理财四大块变法内容,夏同龢阐述了自己“法后王”的政治主张。既然天下万事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那么怎样来治理天下国家呢?夏氏认为“法则治”,即依法治国。那么是依何法来治理天下国家,历史上有两种观点:荀子曰“法后王”,孟子云“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那么到底根据那一种方法呢?夏氏支持荀子的观点。在历史上荀子针对孟子“法先王”的思想,提出了“法后王,一制度”的主张:“百王之道,后王是也。”(《荀子·不苟》)“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曰,文久而息,节族久而绝,守法数之有司极礼而褫。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荀子·非相》)一般来说“后王”是指当时有所作为、雄才大略的君王,“法后王”的思想正是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历史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被历史上很多追求改革、谋求变法的思想家所首肯和发展。如韩非子认为:“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提出根据盛衰存亡之理来“变古易今”,古今异势,因时变法,反对法先王,指出上古之先王离开当今社会几千年,没有可供参验的资料,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统治措施也要作相应的改革,显然这种观点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的。夏氏也继承了这一思想,主张“言为治不必遵成法也”,“圣人立法,不能知其弊于万事之后而豫防之,恃有因时补救之而已”,“古今异势,张弛宜然”。正因为如此,使夏同龢比起同时代的文人士大夫来,拥有更开阔的眼界来观察和探究国家的兴衰本末,从而为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开出自己的药方。
三、循名核实的识人之道。夏同龢认为要治理天下,贵在选得人才,而求才之道又贵在循名核实:“时议即变,果遂不至空言乎?苏轼有言:‘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道在于责实。能责实,虽试以时艺而人才自兴;不能责实,虽制度日更,于造士终无所益。昔臣如舒赫德等,亦曾以废时艺为言矣。而列圣终未之变者,诚以变之而未有良法美意以善其后,且就是以责实,亦未尝不可得人,则莫如循名核实之为愈也。我皇上登明选公,量能授职,即可举中,何尝不可收奇杰之士哉?”苏轼的责实思想实际上是根据韩非子的思想而来的。韩非子认为,君王要治理国家,必须考察臣下的才能,要“循名而责实”(《韩非子·定法》),“循名实以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韩非子·奸劫弑臣》),这是人君督察臣下的方法。君主授予臣下官职的职务是“名”,任职的人是“实”(也叫做“形”或“刑”),君主按照官职之“名”的职责,来考察在职官员的工作情况(“实”),名实相合则赏,不合则罚,这就是韩非子的“刑(形)名之术”。夏氏接受了这种思想,主张循名核实,不尚空谈,甚至在当今之世“臣工不必侈言变法,惟事事综核名实,奉法而力行之。”
四、因时制宜的用兵之道。夏同龢自幼熟读兵书,举凡《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三略》、《六韬》、《练兵实纪》、《寰宇志》、《郡国利病书》、《筹海图编》等历代兵书和相关书籍,莫不研读。认为用兵之道在于因时制宜:“推之岩防、江防、屯田、转运、攻守、战伐、侦探、间诱,虽处风雨冥晦之际,悬岩绝壑之境,无必胜之兵,亦无必胜之制,要在因时制宜耳。昔我太祖高皇帝以八都统辖八旗,遂举辽阳一隅无敌于天下,及我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仍八旗之旧,更于各行省置绿营兵;至于高祖纯皇帝时,用绿营兵戡定川、楚之乱,而八旗兵稍稍休息矣;文宗显皇帝时,绿营兵竟废弛不可用,于是专用召募,削平大乱。由是观之,制岂有定哉?大抵从古无必胜之兵,而有必胜之将,自来名将亦断无不自为制,而遂能操必胜之权者。皇上诘戎振武,安不亡危,亦专间以任才,因时以酌焉可矣。”夏同龢继承了兵圣孙武以来的军事思想,主张从客观实际变化出发确定指导战争的原则和战术,即根据不同的时空因时制宜制定作战方针,显然这是一种尊重客观变化实际的唯物主义思想。同时夏同龢还主张在承认客观实际变化的基础上,要发挥将帅的指挥作用,“从古无必胜之兵,而有必胜之将”,即发挥将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
五、先之以威猛的绥远之道。由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自古以来的中国文人大都主张“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因思所以怀柔远人”。而夏同龢根据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提出:“夫怀柔远之道,要在宽猛相济耳。冒顿之子复请和亲,纲目书之。至遣兵出塞,不过尽境而止,史称盛德焉。若夫陈汤击郅支,不讥其矫制登燕。然而刻石等诮于金微。诸葛亮屯汉中,而自请贬官,李郭宣力效忠,而纪入授之回纥。综观往籍,亦古今得失之林也。臣以为论绥远于今日,较历代为尤难,商岸四辟,门户洞开,教务蔓滋,潜生奸宄,不先用威,虽德不足畏其志,不先用猛,虽宽适以养其奸。此怀柔远人,万世不易之理也!”夏同龢先之以威猛的绥远之道实际上是因时制宜的用兵之道在政治策略上的反映,即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当时的政治策略。
此外,在理财观上,夏同龢还提出了“开源节流”的主张,强调“今日理财,开源较节流为尤重”,同时“节流亦不可忽”,宜压缩开支,“裁汰冗员冗兵”。只要“皇上躬行节俭,复以开源之事责实于臣,则生财之道得矣。”论策最后指出,上述大政,只要“惟事事综核名实,奉法而力行之”,则“可将英俊之士,可兴军旅之威,可以振四夷之守,可以固九府之财,可以充斯所为,扬大烈,觐耿光,我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基此矣”。
夏同龢考中状元的1898年5月(光绪二十四年四月),正是中国有识之士进行戊戌维新变法之时。1898年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却是我国新兴资产阶级试图登上政治舞台的首次演习,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希望通过实行“富国强兵”的新政,挽救民族国家的危亡,因而使这次运动具有爱国主义性质。其次,它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通过向西方学习,形成了崭新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我国整个民族的觉醒,具有不可低估的进步作用。当时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从1888年至1898年这10年间,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提出变法主张,由之使他的变法思想流传天下。1898年6月,康有为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参加了制宪工作,为皇帝起草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法令。这时夏同龢高中状元,被授翰林院修撰,准备参加新政,实现自己的鸿图大志。但在同年9月,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发动宫廷政变,用暴力镇压了维新变法运动,谭嗣同等6人被杀害,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维新失败,新政破产。这时的新科状元夏同龢对此感到心灰意冷,遂转向留意于教育。
夏同龢《策论答卷》的政治哲学思想与当时的维新派有较多的一致性,虽然在当时有着不可低估的进步意义,但却也有着重大的局限性。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19世纪末期,中国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据统计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前的20多年中,民族资本共创办了100多个大小不同的企业。但他们一出现即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同封建主义和帝国发生了矛盾。而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有经济上的软弱性和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依赖性,因而在政治上又具有严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作为他们的代言人康有为以及支持新政的夏同龢都把维新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皇帝身上,这就造成他们改革的手段和方法的软弱性,这自然不可能战胜强大的封建主义,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夏同龢的政治哲学思想,毕竟是中国19世纪末的产物,维新派的二重性必然使夏同龢的政治哲学思想具有二重性,既涵蕰着改革变法的思想锋芒,又基本上没有摆脱封建意识形态的沉重桎梏。清王朝最后改良希望的破灭,使夏同龢满腔的报国热情,最后化为了镜花水月梦幻空花。
参考文献:
1、民国《贵州通志·人物志》。
2、贵州省麻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麻江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陆景川主编:《伟人名家与黔东南》,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9版。
Analysis Of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Thought of Xia tonghes “Answer Sheet of Champion About The Policy”
Wang luping
(The Academy of GuiZhou Provincial Social sciences, Guizhou,Guiyang,550002)
Abstract:Xia tonghe is one of two champions in Guizhou, his “The Answer sheet of Champion about the policy” is close to the Guangxu emperors thought of Politic Reform, it is from Recruitment, Military Science, do the right things at right time, Conduct financial transactions these four points to explain the crucial point of political reform, this article full fill with Patriotic, Pragmatic, political reform and reform, it has more deeper political philosophy.
Keywords:Xia Tonghe;“The answer sheet of Champion about the policy”; political philosophy
责任编辑 张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