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批判商品拜物教的政治哲学旨趣

2016-10-26 13:42周海军
理论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政治哲学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

周海军

摘要: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剖析和批判。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物与物的关系所遮蔽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和拜物教思维方式,揭露了资本主义自由和平等的虚假性,并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了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为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观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商品拜物教;历史唯物主义;政治哲学

中图分类号:FO-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6)10-0047-0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正如汤姆·洛克曼所指出:“马克思的兴趣不在于现代工业社会本身,也不在于抽象概念,乃至静态的、自我保护的、自我平衡的体制,而是在于与人类实现人的目标有关的现代工业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情形。资本主义是用生产资料私有制或者私有财产来定义的。但资本主义运行的条件则是建立在商品交换基础之上的交换过程。”[1]196-197《资本论》作为一部经济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哲学著作,马克思哲学的主题就是要实现人类解放。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的社会关系,揭示了资本对人的支配和奴役,从而为如何实现人的自由解放指明了方向。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所蕴含的政治哲学旨趣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品的神秘性质:“可感觉而又超感觉”

马克思是在分析商品二重性基础上揭示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物,人们通过商品交换来满足各自不同需要。马克思说:“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2]50那么具有不同质的商品在交换时能够化为相通约的量的依据是什么呢?这一难题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的商品中劳动二重性理论解决的。马克思指出,“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体的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2]50-51这样,各种不同质的具体劳动就抽象化为同质的人类劳动。而劳动产品“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2]51可见,正是在商品的价值形式中把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体现为等同的人类劳动而相互发生关系。因此,商品的二重性从表象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实质上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这样,马克思就深入到商品的本质之中,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把商品看成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统一体的错误认识。

商品作为一种“简单而平凡”的“可感觉物”,其使用价值并没有神秘之处,但从价值来看,“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2]47那么,劳动产品作为商品具有的“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神秘性质来自哪里呢?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神秘性质既不是来自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来自商品的价值实体所规定的内容。这是因为,不论是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各种具体劳动,还是构成价值内容的一般人类劳动,都没有什么特别神秘的地方。商品拜物教性质的产生只能来源于商品形式本身。马克思深刻地指出:“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2]89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产品并不都表现为商品,商品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以物的形式来体现历史上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这就容易把商品所表现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看成是商品本身具有的天然属性,这样就把商品神秘化了,从而产生商品拜物教的观念。

二、商品拜物教的秘密:“物与物的关系对人与人关系的遮蔽”

商品拜物教的产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马克思指出:“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2]90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普遍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具有“二重的社会性质”。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作为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又不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只是在相互交换劳动产品时才表现出来。因此,“在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现在这个样子,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2]90这样,马克思就从物和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并揭示了神秘化的商品世界社会生产关系的真实面貌:“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2]97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不断发展,商品拜物教发展为货币拜物教。马克思说:“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只不过变得明显了,耀眼了。”[2]113马克思从对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分析中,探讨了商品的货币形式的起源,揭示了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不断扩大和深化所导致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然而,商品货币形式的发展却进一步遮蔽了商品的价值属性所体现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说:“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的形式——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它们揭示出来。”[2]93马克思分析指出:“毫不相干的个人之间的互相的和全面的依赖,构成他们的社会联系。这种社会联系表现在交换价值上,因为只有在交换价值上,每个个人的活动或产品对他来说才成为活动或产品;他必须生产一般产品——交换价值,或孤立化和个体化的交换价值,即货币。另一方面,每个个人行使支配别人的活动或支配社会财富的权力,就在于他是交换价值或货币的所有者。他在衣袋里装着自己的社会权力和自己同社会的联系。”[4]103因此,货币拜物教的秘密,就在于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商品交换的普遍性,货币具有交换其他任何对象的能力,使得货币成为社会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这必然造成人们对金钱的竞相追逐和崇拜,货币成为支配人的外在力量,导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异化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由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普遍化,才会形成商品的价值概念。这是因为,“价值表现的秘密,即一切劳动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是一般人类劳动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义,只有在人类平等概念已经成为国民的牢固的成见的时候,才能揭示出来。而这只有在这样的社会里才有可能,在那里,商品形式成为劳动产品的一般形式,从而人们彼此作为商品占有者的关系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 [2]75马克思深刻指出:“价值概念完全属于现代经济学,因为它是资本本身的和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最抽象的表现。价值概念泄露了资本的秘密。”[5]180马克思正是通过对以物为载体的价值概念的深入考察,提出了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即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从而揭示了资本的本质,也就是资本拜物教的秘密。劳动过程作为生产使用价值的活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物质基础,因而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切形式。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样是“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的结合,即资本家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消费所购买劳动力商品的过程。所以,从表象上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只是表现为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本身成为商品,在劳动力商品的买卖中,工人和资本家之间似乎是以商品占用者身份在等价交换原则下进行公平交易,即“劳动同资本的最初交换是一个形式上的过程,其中资本作为货币出现,劳动能力作为商品出现”。[6]427然而正是在商品等价交换的表象形式中,资本对劳动的支配关系被物的形式掩盖了。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于劳动从属于资本,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这样,马克思就说明了资本增值的秘密,阐明了资本的本质,即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以物的形式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7]577

三、马克思批判商品拜物教的政治哲学旨趣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剖析和批判。马克思借助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透过虚幻的拜物教观念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揭示:“在现代,物的关系对人的统治,偶然性对个性的压抑,已具有最尖锐最普遍的形式。”[8]515“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9]287因此,只有变革不公正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平等。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和批判彰显了这一旨趣。

1.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拜物教性质。《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基础上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创立了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内在本质,即“劳动产品作为价值,只是生产它们时所耗费的人类劳动的物的表现,这一发现在人类发展史上划了一个历史时代”。[2]91但由于其没有进一步追问劳动为什么要借助于价值形式,这就必然导致其内在缺陷:“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缺点之一,就是它从来没有从商品的分析,特别是商品价值的分析中,发现那种正是使价值成为交换价值的价值形式。”[2]98在马克思看来,“人们使他们的劳动产品彼此当作价值发生关系,不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物只是同种的人类劳动的物质外壳。恰恰相反,他们在交换中使他们的各种产品作为价值彼此相等,也就是使他们的各种劳动作为人类劳动而彼此相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这样做了。”[2]91同时,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把商品交换关系中的价值量作为考察重点,虽然他们认识到了价值量是由社会劳动量决定,但是“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隐藏在商品相对价值的表面运动后面的秘密。这个秘密的发现,消除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纯粹是偶然决定的这种假象,但是并没有消除价值量的决定所采取的物的形式”。[2]92-93马克思进一步分析指出:“这不仅因为价值量的分析把他们的注意力完全吸引住了,还有更深刻的原因。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最抽象的、但也是最一般的形式,这就使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类型,因而同时具有历史的特征。因此,如果把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误认为是社会生产的永恒的自然形式,那就必然会忽略价值形式的特殊性,因而忽略商品形式及其进一步发展——货币形式、资本形式等等的特殊性。”[2]99可见,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创立了劳动价值论,但由于没有区分商品中劳动的二重性——“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忽视了对商品的价值规定性的深入考察,由于被商品交换关系中物的形式所迷惑,误把商品所表现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理解为物的自然属性,从而造成物支配人的假象,这样就必然把“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的形式”理解为超历史的永恒范畴,把存在于一定历史阶段的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抽象为适用于所有社会形式,进而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永恒化。这充分反映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拜物教性质和形而上学特征,以及为资本主义制度永恒性辩护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说:“经济学家们把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和受这些关系支配的物所获得的规定性看作物的自然属性,这种粗俗的唯物主义,是一种同样粗俗的唯心主义,甚至是一种拜物教,它把社会关系作为物的内在规定性归之于物,从而使物神秘化。”[3]202

2.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和平等的局限性。早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就阐述了资本主义政治解放所实现的自由和平等的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通过政治革命,破除了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和政治上的等级制度,实现了人们在政治权利上的自由和平等。马克思明确指出:“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尽管它不是一般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但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内,它是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不言而喻,我们这里指的是现实的、实际的解放。”[8]174在马克思看来,政治解放是人的解放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但是政治解放不等于人的解放,政治解放也具有局限性,其表现在政治解放所造成的人存在的二重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人们都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但在市民社会中,由于私有制的存在,人们仍然存在着利益对立和冲突,“在这个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他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并成为异己力量的玩物。”[8]173为此,马克思提出只有变革市民社会,消灭私有财产,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可见,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对政治解放局限性的分析批判,已经深入到对社会物质生活领域的考察,从而为转向研究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成为独立、自由和平等的市场主体,由于商品交换的普遍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商品交换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就是从商品交换领域的等价交换原则来论证资本主义的自由和平等。马克思说:“自由!因为商品例如劳动力的买者和卖者,只取决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他们是作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缔结契约的。契约是他们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现的最后结果。平等!因为他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占有者发生关系,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2]204显然,从物化的社会关系的表层现象来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确实为人的自由和平等的实现提供了制度基础,马克思曾指出:“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作为纯粹观念,自由和平等是交换价值过程的各种要素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作为在法律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关系上发展了的东西,自由和平等不过是另一次方上的再生产物而已。”[3]477然而,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拜物教的深入批判,却发现了“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而他们以前是互相依赖的。但是,抽象或观念,无非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4]111从而揭示了物与物的关系所遮蔽的人与人真实的社会关系,这就是资本对人的支配和奴役。因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用商品交换物化形式上的自由平等无法掩盖资本主义制度实质上的不公正。

3.阐释了马克思自由平等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揭示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形而上学特征,因为它把商品、货币和资本理解为历史上从来就有的、脱离一定社会关系规定性的物,并试图以此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永恒性。早在《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一文中,马克思就指出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方法论,“经济学家们的论证方式是非常奇怪的。他们认为只有两种制度:一种是人为的,一种是天然的。封建制度是人为的,资产阶级制度是天然的。…… 经济学家所以说现存的关系(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是天然的,是想以此说明,这些关系正是使生产财富和发展生产力得以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那些关系。因此,这些关系是不受时间影响的自然规律。这是应当永远支配社会的永恒规律。于是以前是有历史的,现在再也没有历史了。”[9]151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维度,批判了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的方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工磨产生的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9]141-142这就是说,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资本主义社会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但它只能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形式,而不能把它永恒化。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方法,而且也是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有力武器。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开始,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批判了资本主义拜物教,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以及运行规律,构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而为实现人的自由解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结语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超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视野,穿透资本主义拜物教的表象,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就是因为借助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探寻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出发,阐述了自由和平等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肯定了资本主义自由和平等的历史进步性,同时在批判资本主义拜物教(表现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自由和平等的虚伪性,即资本的物化形式上的自由和平等遮蔽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实质上的不平等。可以看出,马克思是把自由和平等置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考量,并从社会经济角度说明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因此,全面认识和掌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于我们辩证地分析批判资产阶级的各种自由和平等理论,建构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平等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汤姆·洛克曼.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卡尔·马克思的哲学 [M].杨学功,徐素华,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宫川彰.解读《资本论》(第1卷) [M].刘锋,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张晓妍】

猜你喜欢
政治哲学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阿伦特政治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论柏拉图“哲学王”制度的合理性
论柏拉图“哲学王”制度的合理性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