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惕安与《咸同贵州军事史》

2012-04-29 07:14张祥光
贵州文史丛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价值

张祥光

内容摘要:凌惕安是民国时期贵州著名学者,藏书家。对凌惕安的学术成就,贵州学界至今未有文章论及。《咸同贵州军事史》是凌惕安的一部重要著作,他酝酿十年,笔耕四年而完成,全书共六十万字,详细记载了咸同时期贵州54起起义事件,收录了与咸同起义时期有关亲历者所写的资料,该书对研究贵州咸同起义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凌惕安 咸同贵州军事史 价值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3-116-119

《咸同贵州军事史》为凌惕安所著。

凌惕安(1891—1950)名钟枢,字惕安,号笋香室主,书斋取名“笋香堂”,后以字行。凌惕安去世于1950年,其生年未有准确记载,有1890年、1893年说。我们从他撰写的《黔故掇拾》中推算出,他生于1891年。《黔故掇拾》云:“乡贤辈之有名德者,余犹及见李苾园先生。光绪丁未岁,先生方主讲在籍,常以其暇日视学校,余时年十六,适在庠。遥见先生来,蹑朱履,袍色蔚蓝,修髯若雪,侍者二人扶掖登阶,巡行久之始去。及今思之,老辈风徽,至深引恭。”李苾园即李端棻。1901年李端棻被赦归回贵阳后,关心桑梓教育。“光绪丁未”即1907年,是年八月,李端棻到达德学校“视学”。当年十一月李即病逝,凌惕安时年16岁,按此推算,则知凌生于1891年。其籍贯,省图出版的《贵州古籍文献·提要目录》谓:“凌惕安,贵州独山人。”这一说法不确。凌惕安在《竹铭弟出族谱见字,敬书其后,得五十六韵》一诗中,有若干自注,注中,他详细的追述了自己祖籍及入黔始祖。凌氏一族入黔先人为凌沧洲。凌沧洲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以中牟(河南中牟)籍会试中进士,以后分发贵州,官至监司,此后沧洲一族入籍贵阳,是为贵阳人。该诗自注说:“吾家在黔坟墓,首数南明河畔梓木林马氏墓,盖沧洲公冢妇,而青阳公之配也。”凌青阳即沧洲长子,马氏即沧洲之儿媳。此诗写于1940年,凌诗自注还说:“今贵阳城内大井坎街尚遗先代故宅,颜曰:‘直方堂,据闻当年存有先人遗像、族谱,光绪三年丁丑二月十九日,近邻火药局灾,付之一炬。”

凌惕安是贵州省著名学者、藏书家。曾任贵阳达德学校中文教师、省参议员、贵州文献编辑馆编辑,1947年任贵州文献征辑馆委员会副主任。

作为学者,他编著有《柴翁书画集锦》、《清代贵州名贤像传》、《郑子尹先生年谱》、《黎莼斋先生年谱》、《滇游草》、《黔故掇拾》、《遵义夷牢溪谒墓记》、《笋香室牂牁故事》、《达德学校创办人黄干夫先生》、《咸同贵州军事史》等著作及《笋香室日记》。《柴翁书画集锦》,是收集郑珍的书、画。他对郑珍十分敬重,认为郑珍诗书画三绝。他在该书‘序中说:“惕安十余年来,百计访求,得书廿余事,诸体毕具,皆绝精之品,画则仅影山待归两草图而已。”他的《滇游草》集诗一百首,是1938年夏秋游历云南之作,在其“自序”中说:“独念生当今日,忿胡骑之侵陵,痛生灵之塗炭。”当时正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我国,他的—些诗篇直指侵略者,如:“歌罢灵均重国殇,抚慈遗裔愿倾囊。长遗正气留天地,不愧挥戈有鲁阳。”(自注谓:旅次遇阵亡将士眷属还滇者,因捐赀慰问)。“鲁阳”战国时楚之县公,传说日暮与韩构难,鲁阳挥戈使太阳返回,后以“鲁阳挥戈”谓力挽危局。可见作者认为这些为国捐躯,走上抗日前线的将士及全国人民就是力挽危局之人。他喊出的“忿胡骑之侵陵,痛生灵之塗炭”,爱国之情,溢于诗中。他的《清代贵州名贤像传》,收集了43位清代贵州名人,以时代先后为序,第一位是吴中蕃,最后一位是雷廷珍,每像后附一传记及与像主有关的资料,使读者了解他们的事迹,该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他的《笋香室日记》,现存26册,藏于贵州省图书馆,省图出版的《贵州古籍文献·提要目录》介绍:“日记分辛酉、壬戍、癸亥、甲子四集,分别记述民国10年阴历4月27日至民国13年阴历11月24日近四年凌氏任职达德学校时所经历事,其中有关贵阳达德学校校史、贵州政治社会经济者多。”

作为藏书家,他收集丰富,诸凡金石、书画、名人信札、宋、元珍本等。他收藏的许多珍品文物,特别是信札,本应为原家族珍藏,不知何故亦到他手中,如郑珍临死时给唐鄂生(炯)的书信,“郑珍临殁致唐鄂生札,谆谆讬孤,殆成绝笔者……荟于蔽斋。”黎雪楼的《运铜纪程》一书稿,他说:“余访获其手稿,辑入《黔南丛书》中”。他还从书摊中收集到梁启超为李端棻所写的“墓志铭”手稿,等等。1936年,凌惕安将藏之明、清两朝贵州地方志53种、黔宦遗著26种,以较市场低得多的价格售给他所在的文献征集馆,这只是他藏书的一小部,解放后省文献征集馆将该馆藏书(包括上述凌氏所售之书)移交贵州省图书馆。近日,笔者在贵州师大图书馆古籍部阅读,顾劳先生告之,师大图书馆有凌惕安所藏《黔报》。观之,系大清宣统元年(1909年)一整年之报纸,上有两朱印,一曰“凌惕安印”,一曰“贵阳凌氏藏书”,以“贵阳凌氏藏书”自许,可见说他是“藏书家”,名不虚也。

凌惕安是我省教育家凌秋鹗的次侄。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达德学校,就是黄干夫和凌秋鹗等一批有识之士于1904年创办的。凌秋鹗先后两任达德学校校长,该校培养了如黄齐生、王若飞、谢孝思等一批中华英才。黄齐生说:凌秋鹗是他的老友,又是“一生的导师”。凌惕安的成长与学术成就也得益于凌秋鹗的哺育、培养。

1917年2月,凌惕安随黄齐生、王若飞等东渡日本留学,五四运动以后返回。凌惕安的这次出国留学经过,黄齐生在《我所知道的老友凌秋鹗君》一文中,有一段文字叙及,文中说:“自达德倡私费派遣留学事,王君伯群于黔中道尹内以半官费考送八人,财政厅长张君协陆,即其财政厅内考送八人,自费先后数十人,皆止次日本。君有次侄曰惕安,自幼依君,君谓有文学爱好性,以属我。予谓君曰:‘学文学而徒闭户以求,此八股时代则然耳。太史公游名山大川,故其疏宕有奇气,岂欺人语哉!至是,遂与余偕行,居东可逾年。返国游西湖、北平以归。惕安缘是而得所成就。君常以是自喜。而君之二兄,每以号人曰:‘惕安非吾子,吾弟秋鹗子也。其得家庭欢有如此。”(见《黄齐生诗文选》)可见凌惕安的成长、成才与凌秋鹗的关系如此亲、如此深。

凌惕安写《咸同贵州军事史》酝酿了十年,1927年开式动笔,历时四年,于1931年完成。任可澄谓该书是凌惕安著作中一部“颇多珍密史料”,“达60万言”的巨著。

该书原正文为五编九十二章。经点校整理为八编。从内容看,第一编总论计26章,总述当时全国及贵州的背景,简要分析咸同起义之前因后果,是非得失,介绍了粮饷来源、用费收支、对发生教案后的处理;还就战事频繁的情况下,贵州文学的发展作了介绍。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时主政贵州的先后有五个人物即乔用迁、蒋远、张亮基、曾璧光、黎培敬,作者评价张亮基、曾璧光有政治头脑,而认为蒋远是“贻害无穷”。第二、至七编共计53章,是叙述各民族反抗清王朝的斗争,这部分篇幅最大,它涉及统治者与起义军有关军事方面的材料,其取材于《平黔纪略》有“十之五六”。《平黔纪略》一书,成书于起义军失败之后不久,保存了许多原始资料,对研究这段历史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要查阅资料多有不便。凌氏在“凡例”中所言:《平黔纪略》一书,“头绪纷繁,不易寻求原委,且疏漏舛讹,时所恒有。”因而“就原书纲领,仿纪事本末之义,益以现代体例之长,斟酌今昔,较量得失,而成是书”。第五编计13章,是叙述善后事宜及各项安定贵州社会之计划。

《咸同贵州军事史》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初,作者在当时就能抛弃陈旧的观点,对于各族农民起义并没有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称起义军为“贼”、为“匪”、为“逆”,而是把起义军看成是与统治者对等的交战双方,代之以“敌”方称谓。对于统治者提出的“叛乱”、“反叛”,《咸同贵州军事史》一律用“事变”或“某某变”。书中不用“平定”、”戡乱”字样,而用“事件结束”或“苗事乃定”等字句。这些都说明作者远见卓识。

该书资料丰富,收罗详备,以诗存史,佐证有力。杨恩元在“跋”中谓:“(该书)遍考诸家著作,详征故老遗闻,凡与此次军事有关者,不惮数千里驰简追求,期于必得。”他收集的资料有在孩童时跟随起义军生活长达数年,而20世纪30年还健在的八十岁老人彭先泽写的回忆(彭先泽即是黄干夫、黄齐生的表兄);有回族起义领导人金万照后代金品高追述其父起义及被害经过的资料,等等。作者所列出和引用之书达126种。书中引用当时人写的著作如郑珍、莫友芝、赵旭、萧光远、章永康、唐炯等,都是事件的经历者、参加者,作者将这些材料,分别记录于各起义事件中,引用他们写的诗、文,对后人了解这些具体事件很有说服力。这是以诗、文证史最好的注脚。

书中记录了不少故事、掌故,读该书不感枯燥、乏味。如对当时战死的贵州最高武职赵德光提督事迹的叙述,使读者能得到许多知识和故事。赵德光官至提督,战死于平坝芦荻哨,他“尤善为超距雕劫之法,贼莫知所为备皆畏惮之,号铁脚板云”。赵“善夜战,蚕丛鸟道,奔走如飞,宵分掩至,迫不及阵,敌人畏之,呼为铁脚板。”他“服装与士卒毫无差别,不自矜异,夜宿恒就地卧……每更深,解套头腰带时,有钻码坠地声。”芦荻哨,其地“由清镇至安平(今平坝)计六十里,芦荻哨适得其半。哨中住户颇多,有长街一道,地势开阔,旅店售卖碗茶,亦他处所罕有。”凌惕安写此书时,赵德光战衣仍存,书中记录说:“公所服战衣、战裙系特制,今尚保存。著者尝就公之令孙和生所借来一着之。衣长二尺余,以蓝布为表里,内衬白夹皮纸多层,面缀穿山甲,甲片层层递护,令满缘以黑绒,重十八斤,运掉能自如。裙制如战衣,特里用绢,重八斤。”类似这样的故事、掌故还很多,这些记述,与《平黔纪略》单纯记录战事比较,使读者感觉生动有味。

该《咸同贵州军事史》,还厘清了我们在阅读其他贵州志书中弄不清的一个问题,即咸同时期贵州许多州县的官员,常常是易地多职,相隔数百里而兼两职的情况。如该书就载有:“署普安县知县、绥阳县知县崇璟,闻安南陷,谋守城”;“署安化县知县、湄潭知县吴云煦”;“绥阳县知县于钟岳兼署遵义、湄潭、正安三州、县事”等等。原因是咸同年间,黔地战乱,朝廷派的官员或不愿上任,或不能到任,或无官可派,只好一官几任,或易地任职。

为了尽快将这次农民起义镇压下云,清朝廷曾决定派要员李鸿章带兵镇压。莫友芝、唐炯等得知此消息后,立即向李鸿章提出许多具体建议,然而李鸿章始终是官场老手,深怕陷入贵州战地泥潭,遂向朝廷提出各种要求,借此拖延,最终未能带兵来贵州。该书记载了这方面的材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谋有手段的李鸿章,对付清王朝多么得心应手。

咸同起义起于咸丰四年二月二十七日独山杨元保,止于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初六日,苗族起义领导人李公鸡被杀,前后二十年。先后“闻风兴起者”五十四起。对这些起义,该书以起义领导人为纲,叙述每起事件的来龙去脉。

贵州各族人民的这次起义,对清王朝统治是一次沉重打击。朝廷调集川、湘、滇、桂、黔五省兵力,七八万人参战,财产损失二万万五千万两;当时贵州府厅州县建置73,未陷城池仅贵阳、遵义、安顺、黎平四府城;仁怀直隶厅城;水城、岱二厅城;平远一州城;毕节、龙泉、余庆三县城,总计仅及建置之七分之一未被起义军占领。人民死于兵疫者一百余万(关于人口死亡数,《咸同贵州军事史》说,“死于兵疫有四百九十万”。这个说法显然太夸大。据《中国人口·贵州分册》载,咸同起义发生之年[1854年]贵州人口为544万余人,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统计,贵州人口为417万余人,比1854年减少——百余万,因此《咸史》说死亡400余万是不确的),这在贵州历史上前所未有,“亦及当时被兵各省所无也。”

每一重大历史事件后,统治者总要采取若干措施,以安定社会。《咸同贵州军事史》编撰了“善后”一编计13章,集录了当时在黔在朝官员曾纪凤、罗应旒、吴德溥、陈宝箴、陈善燮等人条阵后事宜疏若干项。诸如建碉堡、兴学校、惩贪官、查地征粮、变苗俗、清查逆绝田产、招抚流亡、裁革土司、禁止汉族冒籍苗族考试、恢复驿站,对殉难人员抚恤等等。这些措施如建碉堡、兴学校、招抚流亡、清查田产等,在事平后都着手进行。

无可讳言,该书仍有不足之处。该书在转录《平黔纪略》一书的材料中,有少数地方将事件发生的年月录错。由于作者不用“贼”、“叛苗”等称谓,个别地方行文中省略了主语,读者在阅读时,还得思索此处指谁的疑问。

总之,该书对研究贵州各民族咸同起义,及其事件后清王朝之处置措施,是一部极有参考价值的史书。

Ling Ti'an and The Military History Of Guizhou in Years of Xianfeng and Tongzhi

Zhang Xiangguang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550001,Guizhou,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inrtoduction to an important academic book The Military History of Guizhou in Years of Xianfeng and Tongzhi and its author Ling Ti'an,a fanous scholar and bibliophile in Guizhou in the Years of the Repoblic of china.This book,which is surely of high value to the study into the history of those uprisings in Guizhou province,costs Ling's ten years in preparation and four years in writing.Fifty-four uprisings in Guizhou happening in the Years of Xianfeng and Tongzhi entitled by His Majesty in the Qing Dynasty are writings about those uprisings written by those who took part in the uprisings are included in the book.

Keywords:Ling Ti'an;the Military History of Guizhou in Years of Xianfeng and Tongzhi;academic vlaue

责任编辑 林建曾

猜你喜欢
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分钟能创造多少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七月》价值新解读
“给”的价值
俆卫:用梦创造价值
价值
从平凡中体现价值
“活着就要体现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