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适时开展生命教育,既是基于部分大学生道德、法律与责任意识淡薄的现实,更是基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只有懂得关爱生命、具备健康人格与良好责任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尊重和敬畏生命。践行生命教育当以人为本,创造人性化的生命教育环境;整合各种研究力量,健全高校生命教育的体制机制;融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生命教育的强大合力。
关键词:生命教育;人性教育;心理健康;责任意识;实施路径
大学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但近年来连续发生的河北大学李某开车撞人案、西安音乐学院药某撞人杀人案、上海留学生汪某机场刺母案、东莞理工学院敖某强奸未遂杀人案等恶性伤害案件,震惊了社会各界。这些大学生心狠手辣,人性泯灭,暴行令人发指。这些犯下恶行的大学生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缺乏生命意识,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和敬畏。对他们来说,生命是可以漠视的,是可以赎买的,甚至是可以任意剥夺的。[1]一个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居然出现了如此冷漠骄横、凶残自私的异类,它以触目惊心的方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认清高校生命教育的现实需求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教人认识生命、敬畏生命、保护生命、珍重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2]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既是基于部分大学生道德、法律与责任意识淡薄的现实,更是基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
(一)有助于唤醒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具有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人们在社会中能够顺利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前提。由于传统道德、法制教育的不足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现在有些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非常淡薄甚至缺失,心中只有自我,生活上只懂得享受。在这些行凶的大学生眼里,责任、道德、法律、社会正义早已荡然无存,他们极端蔑视和公然挑战社会道德和国家法律,只关心自己权利的实现,千方百计规避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李铭启开车撞人,不仅没有丝毫的愧疚,反而盛气凌人,高喊出“我爸是李刚”。药家鑫因为丧失对道德底线的遵守,在撞到被害人后,不但不尽基本的救助义务,反而因为害怕“农村人特别难缠”而不惜采取残忍的手段杀人灭口,让一起轻微交通事故瞬间演变成血腥暴力的悲剧。
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唤起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认识到尊重他人生命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认识到违反了国家法律,必然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从而提高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开展生命教育,还有助于扭转有些大学生责任意识下降的趋势,唤醒他们承担起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尊重他人的生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因犯罪而给社会、家庭和自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无法弥合的心灵创伤。[3]
(二)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成才教育[4],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人格、道德、心理承受能力等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无暇思索和生命密切相关的问题,不懂得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表现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这也是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功利化的后果: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过高,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们从小就承受着巨大的成才心理压力和功课负担,自由玩耍和自主支配时间少,造成精神生命的压抑和发育不全。药家鑫的童年就是在不断练钢琴和学习中度过的,经常“觉得活着没有意思”,多次想自杀。另一方面,这一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家长们往往陷入“监控和保护”双管齐下的“疯狂”,物质上对孩子过于娇宠和放纵,精神上无法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最终造就这些孩子自私、功利、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的个性,形成一种后天型的人格缺陷。当独立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时,往往表现出无助、无情、冷酷和残忍的一面。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网络时代缺乏感情的人机对话交往方式也使有些学生趋向于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
现代社会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和较强技能的全面发展人才。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就是通过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人格健全发展、身心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内涵,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明辨是非能力等综合素质,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感悟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不可逆转性,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三)有助于推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
大学生承载着社会各界的期待。大学生恶性伤害案件不仅令受害人受到伤害,给双方家庭带来重大的损失, 还严重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和谐校园建设,并给社会带来恶劣的负面影响。大学是人生成长过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基本定型的重要时期,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关键时期。
通过生命教育,让大学生体悟生命的珍贵,善待自己的生命,并推己及人善待一切生命。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教育不仅可以减少甚至杜绝校园恶性伤害案件的发生,更是减少和杜绝大学生自杀事件的重要途径。通过生命教育,让大学生理解“人是一个共在体”,理解他人的存在对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尊重他人、关怀他人,学会宽容和接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提高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创造一个友好的人际环境,也是为自己的生命创造一个和谐的成长发展环境。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聆听内心的声音,了解自己真正的生命需要,做一个拥有崇高精神追求的有生命质量的人,不把生命当成实现利益的工具。这些教育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使他们变得人格更健全,更有道德规范意识,更奉公守法。[5]
二、廓清高校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
高校生命教育必须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使生命得到尊重和敬畏。生命教育是多层次的、具有丰富内容的系统教育。基于以上分析,它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关爱生命教育
大学生杀人、伤人的原因非常复杂,但不可否认,对生命理解的肤浅是大学生杀人、伤人的重要原因。生命是人类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是生命拥有其它一切价值的基础和本源。关爱生命教育首先要让大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懂得生命的珍贵。要认识到敬畏他人生命,就是敬畏自己的生命。
关爱生命教育,还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生命的真正价值所在。近年来,“虎妈”“狼爸”式家长影响了大众的教育和生存理念。很多家长把子女考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作为家庭的教育目标,把挣大钱、做大官作为做人的人生目标,却把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爱心教育等束之高阁。这种功利的成才观极大地扭曲了学生的生命价值观。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成绩好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善恶是非不分,法律道德不守,却是对社会有害的人。成不了尖子生、成不了栋梁之材,但只要成为一个守法公民,在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幸福快乐地生活,也是生命的成功。一个人,可以不崇高,但不能无耻、冷酷、血腥。只有对生命建立了相对科学、系统和理性的认识,才能真正关爱生命,才能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健康人格教育
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对生命价值的珍惜,以及对生命过程的接纳乃至享受,是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标识。拥有健康的人格是现代人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让生命价值最大化的重要保证。知识的丰富、物质的富足、地位的显赫,并不能代表其拥有完美、健康的人格。现代社会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使人们在精神上没有归属感,无法获得真正的心灵寄托。[6]人们忙碌于对虚名浮利的追逐和物质生活的享受,却舍不得花时间体验心灵的丰富、追求精神的崇高和实现生命本身的价值。这种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也日益出现人格发展工具化的倾向。当今部分80后、90后出现现代人格和传统人格冲突等问题就是这种现象的体现。
社会固然需要有知识的人才,却尤其需要有健康人格、有良好道德的人才。没有健全人格的人,纵有再多的学问,再强的能力,也不可能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多大的贡献。因此,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命需求、生存体验、生命感悟和生命的发展提升,培养爱、宽容、付出、感恩的生活品格,塑造善良、自信、独立、合作、友爱的健全人格,加强健康人格教育。
(三)责任意识教育
培养责任意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的过渡时期,有些责任意识非常薄弱。卢梭曾经说过:生命不等于呼吸,生命是活动。生命的意义在于认识自己的存在价值并追求自我成长。责任意识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对自己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但要珍惜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生命,遇到任何坎坷都杜绝自杀或伤害他人的念头,勇敢面对生命过程中的挫折和挑战,而且要不断完善自我,完善自我就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任。
责任意识教育另一方面是要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就是一种责任和承诺。马克思说过:“真正现实人的存在,就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大学生应该认识到每个人既为社会的一份子,就应当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在社会上生存发展,凡事必须多一份责任担当,少一些自私自利;遇事多一些冷静思考,少一些浮躁冲动。要使大学生明确责任认知, 把关心他人、集体和社会形成一种自觉的行动,提高其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形成良好的负责任的品格。
(四)心理健康教育
保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其他诸多素质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应的心理辅导讲座,对大学生在学习、适应、交往、恋爱、择业和自我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尤其要加强学生应对生活挫折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客观的自我评价、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谐相处的交往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7],开发学生身心潜能,促进学生心智成熟,完善和提高心理素质,使大学生适应环境、舒缓压力、放松心情,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三、探寻高校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除了在理论上形成了关于生命教育的完整体系,有的还在实践上基本实现了制度化、课程化。我们要结合国情,探寻适合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创造人性化的生命教育环境
生命教育与其他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几乎无所不在,其它科目从广义上可以说都在承担着生命教育的一部分任务。泰戈尔说:“教育的目标是应当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尊重和珍爱生命,向学生传送生命的气息,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精彩,更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高校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生命教育环境。
首先,高校在教师管理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要加强对教师进行生命教育的普及培训,让教师深刻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珍惜每一个教育学生的机会,对每一个生命负责任。同时,高校也要采取措施改善教师待遇和各种教学条件,解除其后顾之忧,让教师真正喜爱自己的职业,活出自己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就是生命感染生命,每一位积极向上的教师就是学生面前的一本活教材。教师自己拥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心灵高贵、头脑活跃,对学生有着深深的爱,才能点燃学生对生命的激情。
其次,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也要做到以人为本。不但要重视培养学生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发展需要,改变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教育以人为本还要不断探索人性化的教学方法。要改变将学生当成知识“容器”的教育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需要,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型人格。
再次,高校在日常学生管理中也要贯彻以人为本。缺乏对生命关怀的情感和能力是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的重要原因。内尔·诺丁斯认为:“人的关怀能力来源于被关怀的体验。”无论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设施环境,还是各种制度,都要尽可能做到人性化管理。要深入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世界,重视其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关爱。对一些经济上或其他方面有困难的特殊学生,要给以及时的关注。
(二)整合各种研究力量,健全高校生命教育的体制机制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生命教育尚缺乏完整统一的体系。当前针对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虽日益增多,却大多着眼于全局或哲学视角,关于实践领域的研究却凤毛麟角,能提出可操作性实践方案的更是不多。由于缺乏充分的理论和专业的教师指导,高校生命教育活动多缺乏系统性、规范性、深刻性,有的还处于缺失和空白状态。因此,当务之急,要充分发挥高校研究优势,积极整合学术界、教育界各种研究力量,大力开展生命教育研究,尤其是关于生命教育的实证性研究。要总结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探索适合我国高校特点的生命教育有效途径和方法;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结合社会现实和时代特征,力求构建相对完整可付诸实践的生命教育模式。
高校生命教育无法落到实处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长效工作运行机制。各个部门各种教育资源相互脱节,无法形成教育合力。这套工作运行机制应包括组织工作机制、科学规划机制、条件保障机制和评估激励机制。组织工作机制方面,应建立由教务处牵头,学工部、思政部、团委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生命教育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形成研究、规划和落实的互动机制和协调统一、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科学规划机制方面,要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情,或筹划培养专业师资,设立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或把生命教育整合成综合性课程,科学规划课程纲要,将生命教育主题内容渗透到思政课、心理健康课、专题教育等相关教学环节。条件保障机制方面,应将生命教育普及经费列入学校预算,有效地运用于各种宣传活动或教育设施上,并在专业师资配备和教材编写上投入必要的人力和财力。评估激励机制方面,逐步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正确评估生命教育实施状况,加快从理论成果到规划、实施的过程,让大学生受益。对在生命教育各环节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及时的奖励表彰,完善奖励激励制度。
(三)融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生命教育的强大合力
生命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必须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做到相互配合、合理分工、和谐互补,建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夯实生命教育的根基。
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积极价值,力争树立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与管理理念。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鼓励全校师生员工参与生命教育,将生命关怀融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生命教育是项复杂的综合性活动,高校要根据自身条件选取合适的方式开展教育:对将来就业后主要从事直接服务于人的工作的专业或师范院校,尽快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也可发掘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现有课程资源建设生命教育综合课程;以各种专题讲座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或社团活动的形式渗透生命教育的主题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各种形式交互渗透,更能形成巨大的生命教育合力。
生命教育不能缺少家庭的积极支持。家庭是大学生生命成长的摇篮,精神发育的肥沃土壤和心灵寄托的重要归宿。父母自身要以身作则,互助互爱,给孩子以良好的人格熏陶。不但要营造民主、和谐、尊重、互助的家庭氛围,让生命在家庭中得到最好的情感滋养,完善健全的人格;更要畅通关爱、沟通和支持的渠道,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并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和交流,随时可以给予大学生必需的支持。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大环境。政府要重视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进行关于禁毒、法治、环保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有相对固定的生命教育实践基地;要联合各级部门广泛开展“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交通、食品、消防和护林防火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提高大众的生命安全意识。主流媒体在对社会上、高校内发生的各类自杀事件进行新闻报道时,不能只注重新闻价值而忽略正面引导的教育意义;更不能恶意炒作,引发群体式模仿性自杀的严重后果。要多选取正面典型案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珍爱生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毛小萍.从“李刚门”、“药家鑫”事件引发的深思[J].老区建设,2011(3):39-42.
[2]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25-29.
[3][5]李冬华.高校开展敬畏生命、珍重生命警示教育的思考[J].大家,2011(8):218.
[4][7]杨维,刘苍劲.素质德育论——大学生的现代适应与综合素质培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1,257.
[6]冯魁.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基于“药家鑫事件”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6):116-118.
(责任编辑 于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