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加明
摘 要:“国学热”的兴起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为我国高校开展国学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大部分学生对国学的涵义和地位、国学教育的意义的认识还是正确的,对国学也有较浓厚的兴趣,少数学生对国学缺乏基本的了解,甚至持排斥态度。同时我国高校国学教育存在明显缺失或不到位的情况,教育形式和手段过于单一。因此,高校需要不断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国学教育。
关键词:高校;国学教育;传统文化;路径
在近代,国学主要指“国故之学”[1]。针对当时西学的强势话语,很多学者提出了整理国故,保全民粹的观点。我们今天来讲国学,主要就是指传统文化而言,已经超越了近代国粹的涵义。《国学今论》解释说: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旧版《辞源》称:“国学,一国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应该是固有的中国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术的总称,是一个与西学相互平行的范畴。它不单是前人所说的经、史、子、集,而且还包括国内各地域文化、56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是季羡林所说的“大国学”概念。它“既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現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体現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2]。同时,国学也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不仅仅限于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化,近現代儒、释、道等学派所进行的返本开新,力图从国学本位来建构精神家园的努力也应该包括进来。所谓“国学教育”,就是指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去教育、影响受教育者,使之更好地了解我国国学,感受国学的魅力,增强民族意识,培养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增强国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先民留给我们的极其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曾经滋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深深积淀在我们民族的心理层面。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开拓创新,进而又形成新的传统。近現代探讨国家兴衰之源最后上升到文化层面并全盘反传统,国学教育离我们渐行渐远,就是在大学教育中,也当成可有可无的东西,这一点在理工科学校尤为突出。实际上国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現在人格塑造和人文修养方面。尽管国学中也有中医等科学层面的东西,但是就当前而言主要就是在构建精神家园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它既不能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不能代替西方的現代化理念,我们只有对它准确定位以后,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要在高校开展国学教育,首先就应该认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它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做人做事、安身立命的基石。一方面,通过加大教育引导的力度,使大学生真正明白国学的涵义和作用,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愿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要利用国学热,通过正确宣传和引导,把历史名人的精神底蕴和人格魅力展示出来,使得大学生有敬仰和崇拜的对象。通过对大家的宣扬,使学生认识到国学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被动接受到自觉吸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深化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提升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
二、完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传统文化教学主要集中在《大学语文》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上,教材水平参差不齐,而且绝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列为必修课程,有些大学《大学语文》连选修课都算不上。即使有这样的选修课程,也因其涉及面广,蜻蜓点水,缺乏系统性,内容较枯燥,课时设置少,往往讲出来的东西变成“大而空”,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要在大学校园推行好国学教育,必须有一个系统的国学教育计划,从基础的国学常识,逐渐深入到思想层面,讲授《论语》、《道德经》以及《周易》等经典。还可分专题进行教学,如古代的做人理念、学习理念、境界理念等,这实际上可以作为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一项内容纳入到整个教育计划中,逐年完成。其次在国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材选择上也得深下工夫。经师易遇,人师难求,承担国学教育的老师不仅必须对国学有深厚的功底,还必须是道德的楷模。在教材的选用上也必须符合时代,能够解答現实问题,而不能迂谈阔论。各个高校还应该组织人员来编写一些学生喜爱、有思想深度和現实意义的教材。
三、营造国学教育实践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和其个人的顺利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社会文化是对人格影响最大的社会环境因素,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活,社会文化促使其实現社会化并形成特定的人格。为了使大学生能够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传统文化,吸取传统文化精髓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的共识。首先,政府部门做好牵头,提供制度保障。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进行广泛的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指导性的政策,出台相关条例,使高校有据可依,根据实际情况不同程度的开展国学教育。其次,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支持。科学而充分地发挥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社会传媒的巨大作用,全方位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我爱学国学”栏目,就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再次,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是所有社会组织中反映社会生活变化最敏感、最迅速的单元,其结构以及相应的家庭文化诸如伦理关系、道德规范等就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变革发生巨大变化,从而极大地影响其成员的成长、发展以及思想状况。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问题上,我们应和家长携手,充分发挥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和引导作用,注重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安宁的、有文化氛围的、有思想气息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大学生生长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很多人对国学的理解往往有一种误区,即仅仅把国学当成是博大精深的知识系统,而忽略了对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在实践环节中提高大学生的国学修养。現在说学国学,往往是列了一大堆的书目让学生去学习,而其实这样的引导只是把青年引入了国学的知识层次,而忽略了国学教育中的能力培养和实践环节的设计。現在对大学生的国学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培养,更要重视能力培养,在实践中、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大学生的国学水平和能力。
国学是知识的、学术的、精神的,也是技艺的、能力的、实践的。国学的技术性,不仅仅是靠读书能够实現的,必须在实践中反复训练、不断强化。同时,国学的技术性与理论性是相互依存的,在传统武术和中医学中我们能体会中国哲学对阴阳、对称、天人合一等基本观念的理解。书法、绘画、戏剧等传统技艺,在中国的流传过程中,必须依靠一定的师承才能获得,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学习者必须接受专门的技术训练。这部分国学技能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课堂获得,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在大学生社会活动中建立社团, 通过社团活动和实践训练,使大学生学到技艺提高能力。或者,可以以参观学习和社会实践为载体,游学式体验实践国学。大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走出校门,寻访中华文明古迹,参观博物馆、拜访文化名人、进行校际文化交流,来学习和体验国学。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其对国学的理解与领悟,展現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同时可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国学。再者,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国学的思想修养。传统思想道德的修养,不仅是接受课堂上教师的长篇大论,更体現为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四、推进国学教育理论的创新
国学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理论创新。要想使国学教育在現实生活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就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开拓出新的局面。国学教育单凭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和教师教育方法的转变不能实現大学国学教育水平持续提高。当前高校对大学国学教育的理论研究还相当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国学教育水平的提高。
目前,国学教育的現状、国学热的背景、国学教育的背景和意义、国学教育的价值、国学教育的实施策略、国学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的构建等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国学教育理论研究的课题。各级社科基金应该设立相关研究基金,高校应该激励相关教师进行专门研究,尤其是在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问题上开创出新的格局来,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陈旧、落后的国学教育理念只会使国学教育多走弯路,甚至走偏。只有大量的国学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广泛的调研实践的基础上,对当前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現实的状况、未来的发展、教育的意义进行广泛的讨论和科学的分析,提出可行性方案,才能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才能进一步争取政府的政策和法规支持。另外,还要积极争取创办国学教育、研究、普及等方面的专门报纸、期刊、杂志等,这既可以进一步普及国学知识,也可以为国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章太炎.国故论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何坦野.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