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2012-04-29 00:44王静
桂海论丛 2012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性马克思主义

王静

摘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整体,既有理论创立与体系的整体性,也有历史发展时空境遇中的整体性。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研究、国际国内的大环境与群众实际问题的研究,以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3-0013-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紧接着在十七届四中全会,党中央强调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就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提高到了一个迫切的位置。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能否掌握群众。只有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才能顺利掌握群众、武装群众。抓住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支撑,这就必然要求完整而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一、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何能够成功地“化”大众呢?取决于“化”的渠道和途径建立得是否顺畅,“化”的内容是否符合人们和时代的需要,“化”的方法是否适宜。而无论是研究化大众的渠道、内容,还是研究化大众的方法,都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视角,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坚持整体性。与旧哲学只是解释世界不同,马克思主义要求与实践相结合,要求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相结合以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正是其实践本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将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方式使群众自觉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并通过积极的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简单地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就是理论结合实践,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取得积极的成果,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就必须用科学的、彻底的理论,即抓住了事物根本的理论来说服群众,否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能夭折。而科学的、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在整体的马克思主义中才能找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是存在于整体的马克思主义中。没有完整的理解,得到的只能是被肢解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碎片式的马克思主义,或是畸形发育不全的马克思主义,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在教育人民群众时往往也就不具有强有力的说服力,也就不能掌握群众,反而会摧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因而,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前提要求坚持整体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中国化、通俗化、群众化的过程。因此,推动马克思大众化,首先需要把理论通俗化成群众较为容易掌握的理论。如何把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同时又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只有建立在完整彻底的科学理论基础上的通俗,才能是科学的通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理论学说,但在以往我们总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阶级性等,往往忽视了这些特点是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的,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只有在坚持整体性的基础上才能准确说明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离开了整体性这一特点,马克思主义也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了。所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前提之一,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唯有如此,才能防止在大众化的过程中扭曲、肢解、庸俗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保证大众化的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否则通俗化的过程只能带来庸俗化。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教训要求坚持整体性。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就一直在与各种反对声音斗争与批判中证明自身的理论正确性。“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 [2]307,正是这些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思潮,让人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难以一下分辨出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如果成为“化”群众的理论,则必然导致马克思主义尽失人心,在历史上不是没有这样的教训。在苏联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虽然对马克思主义有着突出的贡献,但教条主义的错误却不能被忘却。他们盲目奉行马克思主义的普适性,而忽视马克思主义运用的具体条件,虽然有着娓娓动听的“马克思主义”的词句,但却败坏了马克思主义名声,破坏了马克思主义的声誉,留给我们的遗产只是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不信任和反对。这其中的缘由之一就在于没有从整体性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的逻辑关系割裂了,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的历史的环境割裂了,对马克思主义孤立地加以理解与运用了。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三维视角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只有在把握整体性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何谓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何谓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求” [3],因此,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角度出发,从以下三个维度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一是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二是理论发展的整体性;三是理论创立的整体性。

(一)理论体系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这一角度来讲的,是指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是不改变的,是不变层面的整体性。这实质上涉及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纵观各种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声音,如经济决定论、乌托邦理想、暴力革命论,比较偏好的一个伎俩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肢解,用马克思主义的某个部分内容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其它部分,以达到从内部攻击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为了更好地阐释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作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构成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主要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是科学社会主义。然而,这三个部分不是“袋子里的马铃薯”,而是一个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指明了马克思主义最终的价值取向——实现共产主义,建立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联合体。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的、完整的、彻底的科学理论体系。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2]309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就是很好的说明,无论是《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还是《反杜林论》,我们都可以发现要把这些著作归为单纯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或科学社会主义著作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时,如果机械地分割了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只是用拼凑的眼光将马克思主义等于这三个部分的简单相加,那必然导致马克思主义不再是马克思主义。连马克思自己都曾经谈到:“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4]这个整体就是由理论体系内在的逻辑关系所连接的。如果割裂了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而孤立地去发展与抽象马克思主义各个部分的学说,必将引起“马克思宣称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发生,那时马克思主义就只是每个人心目中的部分马克思主义。

(二)理论发展的整体性。前面我们谈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变层面的整体性问题,这是该理论的内核部分。但理论除了不变的内核部分外,还包括理论的变化部分,这是理论的外围。理论的内核规定了理论的本质,理论的外围则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是理论的张力所在。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也有着不同的规定性与指向性。因此,我们在理解其整体性时,除了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之外,还必须看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理论之间的历史继承与发展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纵向时空上的整体性。

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再到中国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的历史进程。我们之所以称这些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不是因为这些理论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而是这些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是一脉相承的,是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实践和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的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时不能抛弃历史的眼光,而是要把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整体性的眼光,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体系严密的理论,而且也是与实践环境有机统一的理论。因此,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时不仅要看到马克思主义不变的骨骼,更要根据时代、环境的具体变化赋予马克思主义血与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变的层面。

(三)理论创立的整体性。在以往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中,几乎都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理论。“不研读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也不能完整地阐述马克思主义。”[5]这是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在谈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容易忽视的方面。之所以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中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理论,是因为现在最流行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手段之一,就是制造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对立,企图从内部瓦解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性、革命性,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任意打扮成他们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如人道的马克思主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因此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时,必须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学说。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纷繁芜杂的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中,识别其不轨目的,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以整体性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要成功“化”大众,必须具备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视角。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来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进行开辟道路。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以理论的整体性保证理论的科学性。理论只有绽放出科学之光,才会吸引人们的关注,才能增强自身的信服力,从而让人们愿意掌握它、运用它。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就是要说服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这就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以理论的整体性奠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并且最近几年来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但是毕竟马克思主义一级理论学科建立不久,而且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还有许多理论问题要攻关,所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也要不断发展。

在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时,一方面,应重视经典文本的研究。经典文本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承载物,直接反映着理论的内容。为了反对马克思主义,有些人提出“过时论”,忽视经典文本的研究;有人从经典出发,制造马克思恩格斯的分裂,提出“对立论”。为此,研究经典文本,一定要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出发,把握文本的真实含义,分清马克思恩格斯本质上的一致与具体侧重点的异同,避免断章取义,从而让“对立论”、“过时论”等不攻自破。另一方面,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要重视在历史发展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丰富。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党在推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在研究这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时,必须具有整体性的视野,在着力弄清楚其逻辑关系时,以进一步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真理往往是朴素的,但只有透彻明白的真理才能朴素地表达。所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既有利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有利于理论的通俗表达。这恰恰是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顺利推进的有效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并不意味着将马克思主义浓缩为几条真理清单。如果急于将马克思主义概括成某些公式,很容易走入教条主义的错误,窒息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反而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信服力。我们应该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着力弄清楚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结构、层次、发展脉络、根本出发点与归宿点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再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及精神实质给予较为科学的阐述。只有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容,才能说服群众,从而武装群众,达到真正“化”大众的目的。

(二)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以实践发展的整体性跟上大众的需求。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历史发展中的整体性,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所以,我们只有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中,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以,从整体性视角来看,我们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也要加强对时代大环境,对中国具体环境的研究,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推手,广大研究者必须牢记一点,那就是,如果马克思主义根本不关心群众、不关心时代,那么,群众也就自然不会关心马克思主义,时代也会抛弃马克思主义,这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变成了空谈。

马克思主义要普及到大众,必须具有“人”的视野,必须从精英文化、学术的象牙塔走向活生生的世界,去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利益、表达群众的诉求,才能为群众所接受,从而成为改造世界的武器。“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6]1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走向群众,则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要求——关注现实、关注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的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多方矛盾凸显。在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掌握群众,必然要关注现实,要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性质,从而丧失生命力与吸引力。目前,如何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有效地解决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如何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如何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认同削弱、道德信任危机,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直面的理论和实践难题。要走出马克思主义的困境,要求马克思主义在深刻把握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的基础上,使其更加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从而群众才能自觉接受并运用马克思主义。

除此以外,还应加强对时代重大问题的研究。理论是现实的表达。只有反映了现实特征与时代特点的理论才能站在时代的浪尖去引领时代的发展,吸引大家的关注。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所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关心时代,尤其是关心时代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6]220马克思主义面对的不是过去的时代,而是当下的社会实践以及未来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说马克思主义不重视对历史的研究,恰恰相反,生成的历史是为历史的发展所服务的。我们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历史的经验,着重把握现实时代。资本主义发展到现在,并未出现大崩溃的迹象,相反还保持着生命力,能够自我调节自身出现的矛盾,面对这种情形,如何分析资本主义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变化与特点;如何看待当今世界发展全球化与多极化趋势;如何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解决的问题。要知道,“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印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7]如果马克思主义与时代脱离,必然时代也会抛弃马克思主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所以在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虽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复杂性绝不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能够解决的,但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不可能的,所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张云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3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5.

[5]列宁. 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9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2.

责任编辑张忠友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性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