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

2012-04-29 00:44赖志成欧江
关键词:素质拓展就业大学生

赖志成 欧江

摘要: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当前高校部分大学生普遍存在素质和能力不强的现状,因此,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帮助,这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建立的根本。本文以广东金融学院为例,深入探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以期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上取得更加积极的效果。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素质拓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3-0085-03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因此,如何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在大学期间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命题。这个命题不仅关涉到大学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与文化理念,更关系到大学生个体素质的整体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实际工作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等多种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最终指向个体“人生”的塑造。大学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大学生适应职业的要求,完成人生职业的规划。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大幅增长,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是大部分毕业生面临的共性问题。大学生就业群体在整个社会就业群体中占有相当大比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家庭美满幸福的关键因素。因此,要走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满足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是政府、高校和大学生本人面临的重大挑战。为此,笔者以广东金融学院为例,积极探索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旨在满足学生的当前需要,实现其就业与素质提升的双重目标。

一、当前大学生素质存在的问题

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大学的中坚力量和主要群体,部分大学生受社会各种消极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行为道德、就业观念上产生种种错位和偏差,素质和能力都较为欠缺,具体表现如下。

(一)功利主义突显,理想追求淡漠

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当前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令人担忧,在思想和行为上他们过于强调个人本位主义,以实现自我价值为核心,特别是在物质和精神关系的处理上,过分关注眼前得失,而忽视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其中不少人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享乐的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实惠、求实用,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这些致使当前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理想追求过于淡化。

(二)自我意识过强,行为道德失范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各种规范对他们的束缚,但由于其经历较浅,辨析力比较弱,自我控制力比较差,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往往会出现道德观念淡薄、行为意识失范等情况。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而随意、庸俗往往被少数大学生看作是一种“潇洒”、“酷”、“个性”,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都被看做是个性的代名词。在男女交往中,他们只注重感情体验、生理要求,而忽视男女双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这些都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在文明素质方面的问题。

(三)生活追求安逸,动手能力差

部分大学生在当前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在生活中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甚至相互攀比、超前消费。在学习方面,他们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的向上精神。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表现出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行为,拜金主义现象在校园中随处可见。

以上大学生中存在的种种思想行为,表现出当前大学生整体思想意识和行为观念的缺失,具体涉及大学生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能力等内在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为此,需要构建一个多维的培养系统,打造一个系统工程。笔者认为,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能力的场所,应注重和打造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任何其他培养手段无法取代的。“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竞争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1]。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是使人才培养从“计划培养”转变为“市场模式”,是由“要求学生”转变为“学生自觉”的改革。它可以有效地克服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的弊端,使学生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各项技能,在实践中加以创新超越,在职业上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事实上,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通过有意识的自我规划,利用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在学校引导下明确社会需求和就业现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科学设置学业目标和就业发展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从学校层面来看,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和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根本途径。“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现实的社会需要仍存在较大差距,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就业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不足” [2],这些表现是大学生思想素质和行为欠缺的外在流露,必须得到积极的审视。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素质拓展体系

如何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笔者以广东金融学院为例,认为其根本在于,以服务大学生就业为核心导向,以第二课堂为平台,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就业基础、能力、水平上的差异,按照系统规划、分层实施、逐年递进的原则,从通过大学校园文化对低年级学生的熏陶,到以专业竞赛为载体提高高年级学生的专业素养,再以贯穿大学四年的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干部锻炼为手段的转变就业观念和增强竞争意识为引导,通过就业见习实现学生从学业到就业的无缝对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从综合素质、意识培养、观念引导、专业能力等全方位的实践和培养,构建起以服务大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普遍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这个体系由六个部分组成,具体如下。

(一)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为依托,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树立自立意识。中学的学习、生活大多是被安排和被动的,往往使大学新生自立意识差、独立能力弱。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在于提供锻炼机会,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广东金融学院积极开展和举办以低年级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和引导低年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全面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其独立意识,消除其被动心理。学校鼓励校、系各级学生组织和各社团的指导教师大胆放手,把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设计打造交给学生甚至是大一新生,让他们在活动的组织策划中,认识到自身依赖性强、自主性差、动手能力弱等不足,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进行自立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开阔就业视野。广东金融学院以校学生会的校园文化巡礼和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的社团文化节为平台,坚持“健康、活跃、高雅”的原则,举办以高雅艺术、学风建设、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竞赛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不同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和锻炼的舞台,增强校园文化氛围。广东金融学院在活动中注重做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深刻的活动启迪人”,整合校内各种资源,凸显办学特色,构建起人文精神传播的主阵地,形成尚德明礼、和谐共进的校园精神风貌,逐步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廉政文化教育为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二)以专业技能竞赛和“挑战杯”系列竞赛为载体,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顺利就业打好专业基础

高年级学生通过两三年的专业课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本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组织和引导高年级学生开展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竞赛,使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系统和扎实,进一步为就业打好专业基

础。广东金融学院在现有数学竞赛、英语竞赛、银行技能竞赛、证券投资模拟大赛、保险知识竞赛、公务员模拟考试、模拟广交会、IT文化节、营销策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竞赛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竞赛的专业覆盖面,逐步实现一个专业一项竞赛。另外,在评委、赛制、评分标准上突出实战性、仿真性,通过加大宣传、完善奖励机制、增加选手容量等途径扩大竞赛参与人员的覆盖面,力争让每个学生在大学四年至少参加一次专业竞赛,逐步实现“一专一赛、一人一赛”。同时,广东金融学院将以创新创业实践为导向深化“挑战杯”系列竞赛,使竞赛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第二课堂。

(三)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和自立自强活动为抓手,在大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就业观念和积极的就业信心

1.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把个人职业规划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和红十字会的作用,一方面拓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时间,全面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和服务时间储蓄制,促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经常化。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空间,争取把更多的学生送到基层、送到农村、送到弱势群体中去,积极投身到扶老、助残、关爱农民工子女、环保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中,让他们接触社会、感受社会、认识社会,让他们在对社会现实的近距离观察中和与弱势群体的近距离接触中,自觉产生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增强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个人的职业规划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业中。

2.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发展状况,把个人职业规划与家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广东金融学院在原有“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大力开展返乡调研活动,发动和鼓励学生回到家乡开展社会调研,通过观察思考家乡发展的优势及劣势,从而树立“家乡建设需要我、我能在家乡建设中施展才华”的观念,从大学一年级开始逐步引导学生制订回到家乡、扎根家乡、建设家乡的职业生涯规划,转变学生“非珠三角不去、非大城市不去”的就业观念。

3.引导家庭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就业自信心。在长期的工作中发现,家庭困难学生到大四后往往会成为就业困难学生。这除了与家庭资源处于劣势外,自信心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广东金融学院将继续扎实开展自强自立大学生的评选活动,并通过树立自强不息、自立自信的成功典型,引导家庭困难学生认识到自身所长,从而树立就业自信心。

(四)以各级学生干部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为手段,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

“大学中培育学生的精神成才, 不仅要求他们以增长知识去了解世事, 更需要他们以增长才干去适应竞争”[3]。学生干部的选拔要打破原来“教师说了算、师兄师姐说了算”的学生干部选拔机制,引入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岗位竞聘机制,按公开报名、资格审核、笔试、公开演讲、民主测评等环节选拔学生干部尤其是主要学生干部。让学生干部在锻炼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熟悉竞聘流程,提升就业面试水平,让广大学生初步了解岗位竞聘机制。

同时,要改变原来单凭主观印象评价学生干部的方法,引入量化考核指标,对学生干部进行科学、全面的考核。学院要制定具体的奖罚制度,甚至是末位淘汰机制。在压力中督促学生干部勤学习、常锻炼、长本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五)以就业见习行动为平台实施岗位实践,支持大学生创业,实现从学业到就业的无缝对接

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优化就业见习行动计划,打造学生从实习到就业无缝对接的平台。从2000年起,广东金融学院结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组织并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期到银行、证券、保险等公司和企业进行就业见习行动。近几年,学院每年都有近40支就业见习队赴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就业见习,毕业班学生通过挂职锻炼、就业见习等形式在工作岗位上了解省情、社情、民情,使他们的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必须看到,与每年的毕业生数量,40支见习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院计划充分利用有利时机,按量质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发挥校友资源,优化见习基地的对接和管理,解决建好、用好的问题,逐步实现“系系有基地、班班有队伍、家家有协议、人人有保险”,建立涵盖学校各专业的见习基地体系。

二是进一步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争取建立校园创业孵化基地。广东金融学院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和鼓励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创业尝试。学院通过加大宣传、优先考虑、简化程序等方式大力鼓励“挑战杯”系列竞赛尤其是创业计划竞赛的参赛者积极申请创业基金,引导、鼓励他们把参赛的创业计划实现。同时,争取创立校园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业项目的办公、运营。

在长期的工作中,我们常会听到:学校素质教育搞了那么多年,成效不大,致使“大学生在临近就业时依然普遍存在职业意识薄弱、职业意向模糊、就业能力不足、求职本领欠缺、择业期望值过高或过低, 对就业前途存在着迷茫和恐惧心理等现象”[4]。这一问题迫使我们去思考——大学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拓展教育?带着这种思考,我们走进学生、走进基层,与学生同学习、同生活、同实践,通过深入班级、宿舍和学生食堂对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需进行深入调研发现,“顺利就业”是大学生当前最关心的事情,服务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是提升大学素质最好的途径。因此,学校只有积极探索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第二课堂为平台、年级差异与全程引导相结合的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才能够培养出大批爱岗敬业、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涌金,高秋艳.试析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基本要素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2]冯羽,狄煜.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审视和系统构建

[J].职业时空,2011,(1).

[3]丘志君,陈超.论大学校园活动中的“文化”呈现[J].广

东教育:教研版,2009,(6).

[4]虞鳃.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猜你喜欢
素质拓展就业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析在校园开展体育拓展训练的安全问题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民族预科生素质拓展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口译素质拓展教育问题与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