郅军锐 杨茂发 杨洪
摘要: 贵州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以贵州大学学分制改革为契机,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革课程内容、完善实践与实验教学、建设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等一系列措施,构建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素质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学分制;课程体系;植物保护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3-0032-03
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及培养创新型人才, 国内很多高校先后实行学分制。贵州大学于2009年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学分制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植物保护专业以贵州大学学分制改革为契机,构建了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素质的课程体系,并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
一、学分制下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特点
贵州大学在完全学分制下实行三至六年的弹性学制, 最低毕业学分 167(第一课堂)+4(第二课堂)。课程设置的特点是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和个性课程相结合, 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通识课程占总学分的31.14%,学科大类课程占总学分的24.85%,专业课程占总学分的38.02%,个性课程占总学分的5.99%。其中必修课学分不超过总学分的70%,选修课学分不能低于总学分的30%,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5%。第二课堂为4个学分。
二、学分制下各类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体系的优化
学分制下课程设置如图1所示。课程分为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和个性课程四类。其中通识课程分为思想政治类、军事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和通识拓展课程。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政治、外语、计算机等基本理论,还可扩展知识面,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科学素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学科大类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主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扎实的数学、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选修课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生物学科和农业学科的重要理论和知识,掌握科技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及科研论文的写作要点,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学科大类课程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掌握植物保护专业课程的理论和知识奠定了基础。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设计)。植物保护专业最核心、最重要的知识设为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动物学”、“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药学概论”、“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药商品与应用”、“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植物检疫学”、“作物学概论”、“土壤学”等课程。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能力。对于植物保护专业学生非常重要,但由于学时有限又不能设为必修课程的设为限定选修课程, 如“农药残留分析”、“害虫生物防治”、“农业螨类学”、“植物免疫学”、“植物线虫学”、“昆虫研究法”、“植病研究方法”等。个性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共设有27门个性课程,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课程学习,进一步拓展植物保护专业的知识,开阔视野。通过以上课程体系的学习,学生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图1植物保护系学分制下课程设置
三、学分制下课程内容的改革
根据学分制下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教学任务重、时数少的特点,组织植物保护系教师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认真研究论证,并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和优化,促进课程之间的纵向衔接与横向关联,增强课程中现代科学技术与本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基本形成一个系统完整又具有开放性的课程体系,更好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在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等方面适应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先进研究方法和优秀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新的知识,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和专业的现状,追踪专业前沿。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少而精,突出重要知识点,增大信息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普遍规律,在有限的教学期间,完成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并且可触类旁通。如“农业昆虫学”课程重点讲授目前农业生产中发生为害严重和有代表性的害虫,并且讲深讲透,使学生全面掌握其生活习性、危害特点、发生规律、防治策略和综合治理技术。而对次要的害虫,只讲其特殊性,通过启发学生总结和归纳,让学生在课下通过自学的方式对该害虫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四、学分制下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分制下课程设置十分注重实践环节,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图2):(1)构建四年不间断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持续接受实践的锻炼和能力的培养。一年级大学科的基础实践、农业技能训练;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创新实验及“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药学概论”课程教学实习实践;三年级专业课“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药商品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实习,综合各学科知识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践和四年级本科生毕业论文与设计的撰写和答辩综合实践。上述体系构成综合的和不间断的一系列实践环节,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互结合,课程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使学生课内吸纳知识,课外延伸知识,课内训练思维,课外锻炼能力,并且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了对本专业的兴趣,培养了科学素养, 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增强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锻炼了动手能力,开拓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激发了创造力,开阔了视野,发展了创新精神,提高了综合素质。(2)积极推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力度。对实验课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认真讨论,不断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整合优化实验课内容,每门课程除了验证性实验外,均开设了综合性实验,部分课程还开设了设计性实验, 使实验课不仅培养学生过硬的基本技能,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要求进行实验设计,由实验室主任审核后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活动。近年来,贵州山地农业病虫害重点实验室为本科生开放了昆虫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的研究,天敌昆虫捕食能力的研究等数十个开放实验项目,为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4)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针对“普通昆虫学”和“农业昆虫学”实验内容多,并且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形态特征观察的特点,首先由教师在实验室的多媒体教室进行讲解,然后再看实物标本。这样可利用丰富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枯燥单调的知识生动化、复杂的知识条理化。(5)增设第二课堂。 学分制课程设立了第二课堂,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图3)。学生可通过SRT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参加教师科研训练在自己有兴趣的领域上积极探索,培养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通过学科竞赛,参加学术交流,发表学术论文、专业调研报告等提高对本专业的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还可通过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社会体验或社会活动等增加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图3第二课堂包含的内容
五、学分制下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建设
通过建设“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课程、“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和“植物检疫学”精品课程,提高团队授课的整体质量,并带动和推进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促进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积极探索双语课程改革,建设“农业螨类学”、“害虫生物防治”、“植物免疫学”三门双语课程。根据课程特点设定特色课程,如昆虫形态识别是农业昆虫学的重要内容,是进行害虫防治的基础,因此,将“昆虫识别与鉴定”设为研究型课程。该课程通过改进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检疫性害虫的为害越来越大,因此,将“植物检疫学”设为讨论型课程,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增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力度,使课程学习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并且更加注重开拓学生的思维。
总之,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基础,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随着科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植保人才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植物保护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胡继超等.完全学分制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课程
体系改革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8,(3).
[2]李树坚等.深化学分制改革培养多样化人才的实践[J].
农业教育研究,2008,(4).
[3]陆欣,顾南.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J].
高等农业教育,2004,(5).
[4]席鸿建,林小峰.广西大学学分制改革的实践探索[J].
高教论坛,2004,(6).
[5]殷为民,郑蕾.我国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发展趋
势——以苏州大学实行完全学分制改革为例[J].沈阳
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6]岳松等.学分制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实践[J].高等
教育研究,2007,(1).
[7]赵海霞等.四川农业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
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2).
[8]左树强,王倩.浅谈学分制下高校课程设置的改革[J].
高等农业教育,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