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领导思想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2012-04-29 00:44吴凤姣沈本良
关键词:教师管理高校

吴凤姣 沈本良

摘要: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思想提倡以道德权威为基础,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来有效领导学校,拓展传统领导理论的权威基础。其中的道德权威和共同体思想契合了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对当前高校教师管理者在管理理念、构建教师共同体、培育领导替身以及教师激励四方面有重大启示。

关键词:道德领导;高校;教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3-0078-02

道德领导思想是美国当代教育管理学家托马斯·J.萨乔万尼经过对教育领导问题的长期研究提出的,以1992年出版的《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为标志,后不断补充完善的教育领导理论体系。该思想的提出有别于其他组织领导理论,其产生于教育领导实践领域,而其他组织领导理论一般都是由企业管理者提出,虽然对教育领导实践有启发意义,但“土生土长”的道德领导思想无疑更具优势。因此,该思想引起世界教育管理学界极大的关注,2002年经学者冯大鸣介绍到我国,引起国内许多学者和教育管理者的兴趣。从我国对道德领导思想的研究来看,经历了探讨该思想是否具有可行性到教育管理实践中如何从中吸取理论养分的思考。本文试图探讨道德领导思想对我国高校教师管理的一些启示。

一、道德领导思想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一)道德领导思想的内涵

道德领导思想是指以专业和道德的权威为基础,通过引导教师实现自主管理的同时将学校从一个组织变为一个共同体。萨乔万尼认为,学校是专业的学习共同体,教育管理者的领导活动以及校内其他人的领导活动的权威来源,是学校共同利益意识及每个人的良好愿望、承诺与职责。学校组织的理念是实现学校共同利益意识及对每个人良好愿望的承诺与尽责,这也是学校提升的出路。

道德领导思想背后的人性假设:人不完全是为自我利益而工作,还为所珍视、所信仰、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而做,即人也会为专业道德的权威而驱动。正因其理论不同于传统管理理论背后的人性假设,所以萨乔万尼从应然的角度看,专业和道德的权威应是学校领导的核心权威,应置于传统领导理论的科层权威、心理权威和技术—理性权威之前。

(二)道德领导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德领导思想的理论依据是学校是传递文化、生产知识、培养人才的特殊组织,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不同于企业或其他科层组织,尤其需要道德领导。而《2010—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七章也强化了高校不同于其他企业或科层组织的职能,高校一要培养人才,二要科学研究,三要直接服务社会。高校的三大职能主要是由高校教师承担的。

在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语境下,价值缺失现象普遍,高校教师身上也屡见不鲜。从师德来看,高校教师育人观念淡化、重科研轻教学,重名利轻奉献,甚至有些教师学术腐败;从心理、生理角度看,高校教师健康问题频出,如职业倦怠,易焦虑,缺乏价值感和归属感。而道德领导思想强调构建学校共同体,注重共同体内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成员基于责任和义务对共享的价值观作出回应。可见,道德领导之于高校教师管理的实践意义。

二、高校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工作的特点

高校教师是大学这一特殊的文化组织培养的高级人才,研究高深学问、孕育高新技术而服务于社会。因而高校教师工作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从劳动形态上说是脑力劳动,从劳动主体上是个体劳动,从时空角度来看具有弹性,从效果上说易受社会影响[1]。而且,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工作具有创造性、复杂性、隐蔽性,工作成果很难以物化形式表现。因此,有研究者考虑到高校教师工作的特点,主张教师管理“以柔性管理为主,刚性管理为辅;在权力管理与参与管理中,一般以参与管理为主;在定性和定量管理上,一般以定性管理为主”[2]。

(二)当前高校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教师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教师的任用、教师的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和教师的激励等几个方面。在教师任用上注重教师人事管理,也就是教师进、管、出等方面;在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上重量化指标轻质性评价,注重教师的显性工作忽视隐性工作,看重结果不关注过程,如发论文篇数、课时量、指导学生人数等;对教师激励注重物质激励拉大教师差距,忽视道德层面的激励;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引领不够,主要依靠外在的动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致使有些教师因驱力不足而找不到工作的意义,从而产生职业倦怠。当前高校教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违背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的问题,其背后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问题。

运用道德领导思想分析当前高校教师管理的问题,就会发现在高校教师管理过程中过多运用传统领导理论中的科层权威、心理权威和技术—理性权威,如高校规章制度、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等,偏向于理性,客观性,自我利益的重要性、明确性,使高校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成为利益交换关系,而忽视了作为附加价值的情感、团体成员身份的重要性、意识和意义、道德、自我牺牲、责任和义务等道德权威的领导,致使教师缺少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正如萨乔万尼所指出,“传统领导方式失败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们已逐渐把领导视作行为而不是行动,视作心理学方面的(因素)而不是心灵方面的(因素),视作与人有关的(东西),而不是与理念有关的(东西);第二,我们过度强调科层的、心理的和技术、理性的权威,而严重忽视专业的和道德的权威”[3]。

三、道德领导思想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基于高校教师工作的特点,针对高校教师管理现状,道德领导教师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价值的引领而实现教师的自我领导、自主发展,从而发挥最大的效能。高校教师管理不妨尝试以下策略。

(一)高校管理者从理念上要做道德领导者

道德领导思想要求领导者以道德的专业权威为基础,而不仅仅是依靠职位或规章制度等管理教师,引领每一位教师在承担学校的责任上共同加入领导者行列。管理者要成为道德领导者,首先要做服务者,为成为教师自身和学生的领导者而服务;其次做追随者,管理者同教师一样信奉并追随高校的核心价值观。当高校核心价值观——共同的理念和共同的承诺得以分享时,领导已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领导,而是一种显著的道德领导。

(二)营造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道德共同体

道德领导思想强调道德共同体的权威就是价值观的共享和专业的承诺,即共同的责任及义务。高校中有各类教师团体,如何建设成道德共同体?要“人工”产生而不是自然产生[4]。教师管理过程中要引导培养教师与各类高校成员如学生、同事、领导者、教辅人员等成为知识的人际学习的道德共同体。营造策略有:一是建立各类专业教师共同体。可通过团队教师参与制定团队目标形成共享的盟约来建立,如以学科为纽带或课题研究为目的的学术团队。二是组织教师专业共同体内部活动,内化共同体内部精神。如可请学科带头人引领和管理者参与专业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三是加强各类教师共同体之间的互动。如组织文体活动或执行开放的校本教研活动,如学术沙龙,提供时间空间,搭建平台让教师有机会与同事、学生合作交流探讨。虽然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往往高度细化,每个教师研究的方向、研究程度均不一样,但是教师在知识的人际道德共同体里教学和科研,教师的专业知识可以得到共享和互补,有利于教师专业价值观和专业能力相结合,有利于教师对工作产生满意感,从而发挥更大的效能。

(三)培育道德领导替身

道德领导思想下的领导替身有四个,应用到高校教师管理中可理解为:教师对共同体规范的响应,对专业理想的承诺,教师充盈的工作状态以及团队精神。具体培育途径如下:一是请教师参与管理。邀请全体教师参与制定学校愿景、规划、规章制度等,提高教师对学校道德共同体规范和价值观的认同。二是帮助教师将个人发展规划与高校发展目标结合,促使教师个人专业理想与学校共同体结合,进而形成领导替身。三是注重给教师创造平台,如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教学展示课等,提高教师的成就感和胜任感,从而体验到充盈满意的工作状态。四是减少教师个体考核量化管理,鼓励教师共享专业价值观和承诺共同的事业,如同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心理契约,由此团队精神自然形成。高校教师管理过程如有这四种道德领导替身,教师的能动性、自主性会发挥到极致。

(四)重视道德激励高校教师

道德领导思想强调学校领导要慎用心理技术,在营造教师道德共同体的过程中,重视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如学校愿景对教师的激励;在培育道德领导替身过程中,注重创造充盈满意的工作状态激励教师。这些道德的专业因素能激励教师持续投入,甚至当所做的工作已不再有趣或不再令人愉快时,教师仍能持续投入。如高校让教师承担学校子课题并助其科研取得成果,创造机会让教师感受到个人重要性和意义的特殊感觉,教师自会产生成就感和归属感,从而有效激励教师承担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值得一提的是,道德领导思想并不否认其他的激励方式,只是强调要注重道德因素激励教师,时至今日尤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52-254.

[2]吴志宏,冯大鸣,魏志春.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3-155.

[3][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冯大鸣译.道德领导:抵及学

校改善的核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

[4]吴黎辉.学校共同体在学校管理中的实然分析——兼论

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J].文教资料,2007,(14).

猜你喜欢
教师管理高校
高等学校新校区教师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探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校教师管理工作探析
大学生数学建模管理模式的研究
校园一卡通教师考勤系统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