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菊芳 徐萍 龚方红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格外关注。教育部开展的五年一轮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促进高校改善了办学条件,构建和完善了教育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纲要》对高校教育质量监控提出了新的要求,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实施分类监控;推进专业评价,鼓励第三方监控;建立高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加强动态监控。以《纲要》指导高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3-0065-02
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快速实现了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服务对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的发展模式乃至整个发展观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校扩招在解决教育数量问题的同时,教育质量成为困扰社会、学校、教师的突出问题。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从2003年起,教育部连续发出指导性文件,并启动五年一轮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第一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取得了显著效果。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指导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纲要》明确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为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指明了方向。
一、高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现状
第一轮评估已经在2008年上半年结束,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即将开始。第一轮评估,促进高校改善了办学条件,规范了高校的教学管理,对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高校的教学条件普遍得到改善。高校招生人数由1998年的108万,迅速扩大到2003年的380多万,这大大超出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速度,必然带来办学资源的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办学的硬件条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了达到评估标准,各高校投入巨额的经费,购置了大量实验仪器、体育设施、图书,这些投入改善了高校的硬件设施,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高校普遍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初步建立了以过程管理为特色的教育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已粗具雏形,并开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作用,在促进高校规范教学管理,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等方面成效显著[1]。
第一轮全部本科院校参加的教学水平评估,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如:评估指标体系“千校一尺”,全国高校使用一个评估方案、一套评估指标,未能对高校进行分类指导;评估机构单一,仅仅由以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教育评估中心为主,从确定评估小组组成人员、审核评估方案到组织评估,其他利益相关方未能参与其中。这些不足导致由评估引导建立起来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不足[2]。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千篇一律,大多未能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办学特色,以及社会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确保这个目标的实现;在监控方法上,一般均采用检查与督促为主的高成本过程管理,而未能建立起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导是教师,现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也未能建立起“考质”与“考量”相结合的教师考核方法,引导教师对教学质量的“自律”;而对学习的主体学生,也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引导、激励、监控和评价机制。另外,高校也未能建立起日常的教学状态数据公布平台,使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状况。
二、《纲要》对高校教育质量监控提出的新要求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纲要》明确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对高校教育质量监控提出一些新的要求。
(一)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实施分类监控
《纲要》提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提高教学质量的总体目标是共性要求,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应区别对待,不能整齐划一,采用同一标准与模式,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实际,建立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分类指导。
(二)推进专业评价,鼓励第三方监控
《纲要》中对于专业评价是这样描述的:“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第一轮教学工作评估,外部保证体系是政府。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是不依附于政府、高校的具有独立性质的第三方组织。因此,在对高校进行外部监控时会更客观公正地实施评估,对各类高校的教育质量作出科学评价。
(三)建立高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加强动态监控
《纲要》中强调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出“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第一轮评估中存在高校为达到评估标准对一些数据弄虚作假的现象,因此,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将高校日常教学工作状态以数据的形式公开发布,使监控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达到“评软不评硬”的目的,可以有效遏制弄虚作假的行为,形成动态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三、以《纲要》指导高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狠抓学校内涵建设的关键就是要逐步提高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最终要落实到人才培养质量上来,但人才质量难以直接评估,因此,将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转化为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评估,这是新一轮教学工作评估的特点。学校应坚持质量至上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质量监控长效机制,实现监控过程信息化、评估机构多样化,逐渐形成以内部监控为主、外部监控为辅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规范院系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质量监控长效化
高校应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学管理涉及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评学制度、集体备课制度、三段式(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试卷和毕业(论文)设计检查制度、考试巡考制度、学生学习预警和指导制度等。二级学院也应根据学院自身特点,制定二级管理的规章制度。
高校教学管理要坚持以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高校根据办学特色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目标管理成为教育质量监控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有机结合将大大提高教育质量监控的效度。
(二)建立和完善校内教学状态(教学改革)数据库,全程监控信息化
高校应发挥信息化技术的实时性、准确性、开放性、高效性等优势,建立和维护教学工作状态数据,认真采集、整理和发布日常教学基础数据。数据的收集是建立数据库的首要环节,教学数据主要包括师资情况、办学条件、学科与专业、教学经费、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课程情况、学生考试成绩、毕业设计(论文)情况等。
目前,常州大学所采用的动态数据库有以下几种: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教师登录系统可查询课表、考试日程、教室上课情况、输入学生成绩,学生登录系统可进行学分制选课、查询考试成绩、查询学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毕业环节的所有环节放到网上进行过程监控;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将课堂搬上网络,提高课堂效率,扩展授课信息量;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平台,校内所有精品课程录像,教师学生可点击进行学习;学生和教师网上评教平台,每一学期学生对本学期上课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网上评价,教师对同行的讲课进行网上打分,对全校教师的授课整体情况进行监控。
(三)公共机构主导的校外评估系统,评估机构多样化
目前我国教育评价中介机构较少,在国内有影响的有北京高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上海高等教育评估事务所、江苏省教育评估院,类型也比较单一。之后各省成立一些省属教育评估机构,如辽宁教育评估事务所、云南高等教育评估事务所等,我国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3]。为了保证评估活动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政府应积极引导成立更多的高校本科中介评估机构,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总之,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的永恒课题,面对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需要,高校只有走“质量为本”之路,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红,钟秉林.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
与未来展望——基于96所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文本
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
[2]张云霞.本科教学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黑龙江
教育学院学报,2010,(1).
[3]贺祖斌.高等学校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评估中介机
构的建立[J].理工高教研究,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