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九要素论

2012-04-29 00:44杨国庆曲龙巨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高校大学生

杨国庆 曲龙巨

摘要:为了有效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入分析教师、同学、书籍三种教育资源,读书、思考、写作三步教育方式,以及做人、做事、做学问三方面教育目的,在反思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现状的前提下,初步构建由教育资源、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三方面九种要素构成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基本模式。

关键词: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3-0049-03

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为了有效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初步构建了由教育资源、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三部分构成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基本模式,并深入分析教育资源中的教师、同学和书籍,教育方式中的读书、思考和写作,以及教育目的中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等九种必备要素。

一、教育资源:教师·同学·书籍

梅贻琦:“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间尝思之,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之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1]

(一)教师

根据梅贻琦先生的观点,大学就像大海,教师和学生都是水里的鱼,小鱼跟着大鱼游,正是在从游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借鉴、理解、模仿,而最终成才。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在大学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应该说,教师的存在是大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力量。但是,当前高校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却并非总是如此。我们以《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学风建设效果调查》的调查题目为例进行说明。调查题目一:上大学期间,你觉得下列哪些人对你的影响最大?答案为:A.同学64.3%;B.辅导员10.6% ;C.专业教师9.52%;D.班主任2.56%;E.学生榜样 12.99%。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教师的总比例为22.86%,远远少于同学的77.29%。调查题目二:你认为大学的学习应该怎么学?答案为:A.老师让怎么学就怎么学8.1%;B.前人怎么学我就怎么学6.48%;C.大多数同学怎么学我就怎么学7.56%;D.高中时怎么学现在还怎么学2.61%;E.自己想怎么学就怎么学75.2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教师让怎么学就怎么学的比例为8.1%,远远少于其他总比例的91.9%。从梅贻琦先生的观点看来,这一数据所反映的现象是不正常的,学生来学校主要是要向教师学习的,大鱼影响小鱼才正常,小鱼从游大鱼才能慢慢变成大鱼,小鱼再怎么相互影响都没用,始终是成不了大鱼的。

这一数据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既然学生来学校是向教师学习的,那么,为什么教师对学生却没有具备重要的影响力呢?答案会不会是梅贻琦在上面所说的,大学生态环境可能出了什么问题,现在的师生关系只是一个贩卖知识与购买知识的关系!教授们在表演,学生们在观看演出,学费付过了,文凭拿到了,就这样完了!

(二)同学

在梅贻琦先生的解读中,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小鱼之间的关系,这些小鱼是在从游大鱼的过程中获得了成长,同时也是在彼此之间的相互激励、相互启迪中获得成长。大学也正是因为有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才具有其本质上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这里试举一例对这种大学的本质加以说明。2006年9月,本文作者师从邓正来先生攻读吉林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在邓正来师门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让彼此都受益匪浅。邓正来师门最多时包括博士后3人、博士20人、硕士30人、本科生5人;师门每个学生都研究一个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如康德、黑格尔、韦伯、罗尔斯;师门里的“高手”极多,有在本科阶段就读过100本学术专著的,有在硕士阶段《新华文摘》就全文转载其文章的。这些学生在同一个课堂上课,当大家讨论问题的时候,谁都不敢乱发言,因为大家都知道每个同学背后都站着一个伟大思想家,我们尊重大师,不能乱讲一气歪曲他们的思想。诸多伟大思想家的思想在课堂上激烈碰撞,这样的讨论与交流,最大限度地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激发了我们的思考。

与此对照,当前许多高校学生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的大学常态现象,已经变得极为异常。好多学生确实很爱学习,但他们的学习目的往往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获得各种证书,根本不会思考问题并交流思想。而经常在一起进行交流的同学,所谈的则是恋爱、游戏、工作。这些大学其实已经开始逐渐背离大学的本质

(三)书籍

书籍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需要的精神食粮。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仅仅依靠目前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是不够的,仅仅依靠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也是不够的,而必须是学生认真阅读各种优秀书籍并将这些书籍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内容,才有可能真正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为有效达到这一目的,依靠目前大学生经常阅读的教材和小说这两类书籍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阅读另外两类必读书籍,一类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书籍,一类是提升学生科学素质的书籍。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阅读我国人文经典书籍是根本所在。以美国大学为例,美国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其自觉地植根于西方文明的深处,这突出体现在美国大学的本科通识教育体制中。简单地说,美国大学并非只有那些专家才研究西方古典文明和西方经典,而是每个本科大学生首先必须接受高度强化的西方古典和经典教育。借鉴这种模式,我国大学也应当以必修课的方式领着学生阅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人文经典书籍,才能使学生牢固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则要阅读本学科专业领域学术大师的经典之作。鉴于当前国外在绝大多数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领先于国内研究的现状,建议学生多读西方学者的著作,可以读译著,但最好是读外文原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阅读的学术专著尽量不要限制在某一学科范围内,因为只有涉猎广泛之人,才有更为广阔的思考视角。

二、教育方式:读书·思考·写作

富兰克林——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一)读书

读书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是真正存在问题的是怎样读书。结合众多读书经验及自身的读书心得,笔者认为读书应该坚持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选定优秀书籍。在个体有限的生命内,选择读什么书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如果选错了书籍,虽然也在读书,但是所读的书缺乏鉴别就无异于郭沫若所说的“慢性自杀”。

第二步是大量阅读书评。学术大师的经典著作往往具有极为深邃、宽广的理论视野。如果我们的知识基础不够,读不懂,根本不知道大师们在说什么,这些书基本上就等于没读。所以,读这些书之前一定要读比我们水平高的人读书之后写的书评。当我们站在比我们水平高的人的肩膀之上,才有可能接近大师,从而读懂大师在说什么。

第三步是认真阅读书籍。书籍本身是一种客体,但阅读书籍时则会涉及读者和作者两类主体;要做到认真阅读书籍必须注意作者与读者的关系问题,既不能让作者死掉,也不能让读者死掉;为了不让作者死掉,必须做到充分尊重作者,要认真理解作者的思想以及作者所写著作的思想;为了不让读者死掉,应当做到读书必须伴随读者自身的思考过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2]。

(二)思考

读书和思考不可或缺,那么,我们在读书时都要思考什么呢?从知识角度而言,这种思考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思考学术大师是如何创造知识的。学术大师的每一本学术著作要提出某些观点、传达某些思想,学习这些观点和思想是最重要的。但是,更加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这些思想和观点是如何产生的。只有我们知道高水平知识的产生过程,深入研究领会这些知识的产生逻辑,才会开动我们的思维并创造属于我们的新知识。

另一方面是思考我们如何能够创造新的知识。研究学术大师的思想,思考学术大师是如何创造知识的,这可能会使我们成为研究该学术大师思想的技术专家,但是,成为这种技术专家并不是阅读思考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学习大师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学会之后,主要是研究与自己生命相关的学术问题,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知识。

(三)写作

只有进行思考,才有可能创造新的知识。但是只有通过写作,思考成果才能得到清晰的呈现与表达,而且写作本身也是重要的思考过程。读书、思考和写作是紧密相连的。能够读书思考但不写作的人会眼高手低,不读书思考却要写作则是眼低手也低。

仅就理论文章写作而言,应当包括批判和建构两种模式。批判目标是他人已经建构的理论,具体批判层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对前设的批判、对前提的批判、对论证的批判、对结论的批判和对细节问题的批判,批判目的在于深入指出已建构理论的缺陷,从而有助于推进这一理论;不要怕别人批判你写的文章,批判你的文章是因为你的观点有批判价值。我国每年发表的文章无数,但绝大多数都没有人看,就是因为这些文章不值得批判。建构是在知识脉络中通过批判他人的理论而提出属于你自己的具有知识增量的理论,这是你对知识的贡献、对人的贡献,也是你的莫大价值所在。

三、教育目的:做人·做事·做学问

在香港办新亚书院的钱穆先生讲,中国学问有三个系统,第一个系统是人统,第二个系统是事统,第三个系统是学统。在中国,最重要的是人统,教你如何做人。我们过去读圣贤书,学的就是做人的道理。人统是中国教育里面的根本,事统是告诉你如何做事的。还有一个学统,讲如何做学问,它在三统里面处于最末的位置[3]。

(一)做人

做人不可不修道德。中国儒家文化所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观点为我们确立了重要的价值标准。同时,儒家的圣贤们也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亲自践履了这一标准;孔子做到了“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颜回也做到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认真阅读传统儒家经典,深切体会儒家圣贤的精神境界,无疑会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和道德标准[4]。

在教学生做人方面,教师负有很大的职责。《三字经》早就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只要教师能够领着学生多读好书,以身示范,亲身践履其中的做人道理,相信学生的道德素质一定会得到大大提高。

(二)做事

做事不可不具谋略。中国道家文化所确立的“曲则全,枉则直”(《道德经》)的观点是处事谋略的重要指南[5]。 “曲而全”的思想尽管为道家所提出,但却能在诸多不能层面得到有力支持。孔子早就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这一观点在美国得到了很好的证明:1960年,有学者对哈佛大学1520名学生作了一次有关其学习动机的调查,问了一个题目:你到哈佛上学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理想?结果有1245人选择 “为了赚钱”,占到81.9%,有275人选择“为了理想”。20年后作了跟踪调查,在当年受调查的1520名学生中,有101人成了百万富翁,其中100人当时的选择是“为了理想”。

认真做事和踏实做人是紧密联系的,做人都很浮躁,你能指望他做出什么大事吗?其实,学生懂得“做事”的道理,很多事情也会迎刃而解,学生心中有理想、有世界时,他们还会内心空虚、心理问题多发、迷恋网络吗?他们还会不奋发读书吗?马克思的“为人类谋幸福”,周恩来的“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这些都是鲜活的事例,并不是空谈。

(三)做学问

做学问应当有所创新。做学问应当在继承前人思想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知识增量”,为整个知识体系积累作出贡献。它包括批判和建构两方面的目的:批判他人已经建构的理论,并指出已建构理论的缺陷,从而有助于推进这一理论;建构则是在知识脉络中通过批判他人的理论而提出属于自己的具有知识增量的理论,对人类知识作出贡献[6]。

虽然在“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中,高等教育最重视做学问。但是,不教大家做人做事,只教大家做学问是不行的,这连为什么要做学问的基本问题都解决不了。学问是与个人生命直接相关的,不是与外在的虚名浮利相关的。没有生命的内在冲动,没有生活的内在需要,大师们是不会仰望苍穹、反观内心的。不学做人做事就去做学问的结果就是现在的学术生态,硕士论文很多都是抄来的,博士论文很多无知识增量而言,抄袭剽窃的丑闻时有发生,诸多博导自不待言,连某些院士也都卷入其中。

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九个要素中,其核心要素是读书,也就是在教师细心指导和同学相互交流下读书,在自己认真思考和写作下读书,并且通过读书体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大力推行这种以读书为核心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稍有懈怠或方式方法不对都会使之流于形式。但是,一旦我们不为各种浮躁之风所动,真正做了而且坚持下来,那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自然会成为各行业的领军人才。只要我们心中牢记高等教育的真正使命,根据为人为学的根本规律潜心做事,逐渐积累沉淀,相信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必将大行其道,所培养的人才也必将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梅贻琦.大学一解[EB/OL].http://www.docin.com/p-2

6110152.html.

[2][6]邓正来.小路上的思与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6:1,1.

[3]金耀基.人文教育在大学的位序[EB/OL].http://www.

chinese-thought.org/jz/002449.htm.

[4]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4.

[5]南怀瑾.老子他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4.

猜你喜欢
文化素质教育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嵌入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