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淑琴
摘要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却呈低迷态势,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这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断反思造成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低迷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路径道德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现状
根据国家年度滚动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高度认同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们都比过去时代的青年更加成熟、更加理性。但是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缺少道德信仰,人生理想功利化。在他们眼中,理想和信仰都是虚无飘渺的,只有金钱和权力才是最实惠的。为人处事,往往从自我出发,有利于自身的事就做,无利于己的事避而远之。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不少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注重智能的培养,忽略自身道德修养,选择课程时,更倾向于英语、计算机应用等技能课程,而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习惯的养成课程则不感兴趣。此外,不少大学生缺乏基本的功德素养。虽然有的学生很注重自身的形象,在外穿得整整齐齐,但宿舍内却是一片狼藉。在公共秩序方面,部分大学生的表现也是令人担忧,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闯红灯、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现象随处可见。大学生道德问题的存在着实令人担忧。
2大学生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西方社会的一些不好思想极易趁虚而入,而大学生的心智尚不健全,他们的道德精神世界就很容易被腐蚀。然而,除了这种客观的社会大背景之外,学校教育在大学生道德问题的产生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
2.1道德教育内容远离生活
“道德要以生命为基础,生命须以道德来提升。如果道德理论和道德规则不能影响人的心意态度、情感归依、意志品质和行为倾向,那么,它就只能是天下虚文,道德教育也就只能是苍白无力的、表面化的坐而论道。”①也就是说,道德理论和道德规则必须以现实生活为根基,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否则,道德也就成了僵死的条文和抽象的原则。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学校,忽视了它自身所承载的培养高尚人格的使命,充当了社会的代言人,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价值的培养,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只是注重于说理,显得空洞无物,并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这种空洞、流于形式的道德教育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道德精神世界。
2.2道德教育方法重灌输轻体验
道德教育最终目标的实现不仅依赖于道德教育内容的科学化和生活化,而且还在于有科学的道德教育方法。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适时地对道德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满足道德教育的实际需要,最终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然而,目前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却存在严重不足。著名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讲到“任何方法,不管哪一种方法,如果我(下转第102页)(上接第49页)们把它离开其它的方法,离开整个体系,离开整个综合影响来单独分析的话,那就既不能认为是好的方法,也不能认为是坏的方法。”这告诉我们,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要综合利用多种方法,才能奏效。
3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的路径
全面反思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发现培养学生人格和心灵的道德信仰教育恰恰没有受到足够重视,道德信仰是道德进步的动力,只有当人们信仰某种道德时,才会趋之若鹜,道德的原则规范才落到了实处。
信仰,是指对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信仰是道德的本性,“道德就其存在的形式和发挥作用的方式来说,天生就是一种信仰的活动或信仰的事情。道德的存在是一种信念的存在,调节人与人关系的规范如果仅仅是外在的东西,它就不能算作是道德,而只有为人们的内心所接受,内化为人的信念,才真正成为道德。道德的发挥作用,也是靠内在的道德信念,而主要的不是靠外在的约束。”②道德信仰是信仰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指,人们对某种道德理想的笃信与敬仰。道德信仰是道德活动的前提,一个人只有信仰了某种道德,才会去践行这种道德。然而,现实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只注重按社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灌输,学生被装进统一的“美德袋”中。“真正具有道德意义的道德教育,不是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虽然这是必要的),使学生成为一个个美德的集合体,而是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性,领悟人生真义。”③因此,在道德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消解这些类似规范一样的“不道德的道德”,大力提倡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信仰教育。
(1)将道德信仰教育内容纳入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中。我国多年倡导和实施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洪流中逐渐丧失了感召力,学校教育被功利主义所牵引,将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将大学生培养成有用的人,忽视对大学生的精神关怀。“功利主义的德育往往使人把道德生活还原为世俗的利益计算,克服这一弊病的选择只能是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从自己的道德践行中体悟人生的尊严和神圣,或者以一种实现最高价值的心境去践行道德。有了信仰的支撑,个体的道德行为就能因为神圣化而具有进一步的动机意义。”④因此,改变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低迷态势,必须将道德信仰教育内容纳入到大学生道德教育中,从理论和实践上重视大学生的道德信仰教育,逐步构建完善的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体系。(2)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道德信仰教育方式。“我们在母亲的怀抱中就在接受道德信仰,它根深蒂固却没有经过反思。这种道德信仰孕育和发展于我们成长和活动的社会关系文化之中,其本质是先于理性的,是情感-意识的。”⑤这就是说,信仰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这决定了,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信仰教育的过程中要把“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结合起来。首先,要讲清为什么信仰的“道理”,要站在地位平等的立场,用真理科学性和理性逻辑性的力量让受教育者信服,要克服居高临下的说教方法。其次,要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以情感人”。要以大量生动的、形象的“事例”及“榜样”来感化、感染大学生,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
注释
①胡林英道德内化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②刘建军.追问信仰[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③戚万学,杜时忠.现代的德育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④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⑤彭希林.青年道德心理学研究[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