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探讨

2012-04-29 00:44王达萌刘红张波刘朋李杨威齐野
科教导刊 2012年31期
关键词:办学区域经济

王达萌 刘红 张波 刘朋 李杨威 齐野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已成为区域人才资源的生产基地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论述了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对策,促进地方高校更好地为地区经济服务。

关键词地方高校区域经济社会服务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6文献标识码:A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当今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功能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它从为少数人提供的专门教育到如今的大众化,从学术的“象牙塔”到目前的社会化,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基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如何使高校建设直接服务地方,是当今教育领域中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就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1地方高校发展对区域经济的重要促进作用

(1)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①劳动者素质的高低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是促进其发展的巨大动力。在我国各个省份地方高校数量与地区GDP排名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如表1)。

(2)地方高校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高校应成为这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主力军。综观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无不以高校集中地区为依托,如美国的硅谷、波斯顿工业园区、法国的索非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韩国的大德科学城等,地方高校都对本区高新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清华大学也利用自身的科研实力,建设了中关村清华科技园,用以培养、孵化高科技创业企业。

(3)高校基础建设和学生消费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利益。首先,高校的基础建设投资直接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高校在征地建校过程中会投入大量资金,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其次,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带动了地方需求和消费,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由于高校内学生及教师众多,可将其作为小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加以开发,从而带动了高校及周边地区房地产业、商业、饮食业、旅游业及娱乐等产业的发展。美国对50所大学的研究显示,如果某所大学的预算为1000万美元,会产生1600万美元的地方消费,创造550个就业岗位。②

2地方高校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我国高校对自身的社会服务职能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已经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并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但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高校在发挥社会职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逐步暴露出以下问题:

2.1办学模式单一,专业设置陈旧,办学自主权受限制

社会力量办学是公办学校的有力补充,但民办高校目前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及国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民办教育的偏见,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在这里比较了2007年美国及亚洲主要国家的民办高校在所在国高等院校中的比重,如图1所示,可看出我国民办高校占本国高等院校的比重仅为15.5%。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因此,现今的中国大力发展民办高校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迫切需要。

此外,我国许多地方高校在办学上普遍存在着追求“大而全,重攀比、轻特色”的倾向,模式趋同单一,要么是办学目标过高,脱离学校的实际能力;要么是盲目模仿,贪大求全。许多高校并没有立足自身的办学特色、任务及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而盲目设置所谓“热门专业”,造成资源和人才的严重浪费。

我国在199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11条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表明高校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这是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条件和动力,也是高等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要求。但许多高校在招生、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仍然难以改变缺乏足够的自主,无法充分享受办学自主权的现状,这也限制了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2.2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目前,地方高校科研成果数量增长迅速,但却存在着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转化难的问题,③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据统计,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能够签约转化的不到30%,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又只占被转化成果的30%,因此只有约10%的成果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某些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甚至更低。④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教师的科研动机仍仅局限于出论文、出成果、评职称及争取经费,却很少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忽视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高校科研选题在立项前未对市场作深入调查,忽视了市场的导向作用,片面追求学术价值和意义,导致科研成果市场适应性不强;三是许多地方企业不愿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风险,而宁愿去购买现成的技术设备,导致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市场需求不足;四是缺乏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权益分配机制,科研人员的收益与成果转化效益没有直接联系,制约了高校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3高校缺乏服务社会经济的意识和观念

一些高校并未认识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自身的重要性,仍按原有的办学模式发展,部分教学科研人员长期埋头教书,没有形成参与经济建设的意识。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及教师基本上不作社会服务方面的要求,考核评价时也不将其列入指标中,从而导致部分教师对社会需求和市场缺乏了解,很难走出校门服务社会。

2.4地方政府促进高校服务社会的政策和体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对公共教育总体经费的投入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来看就处于一个较低水平,2000年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平均为4.1%,2004年这个比例上升为4.6%,而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不足3%,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公共教育总体经费的投入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来看就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如许多地方政府制定的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全,存在着缺少激励政策,政策导向模糊等问题。⑤

2.5企业与地方高校缺乏相互了解和信任

长期以来,地方高校与本区企业间存在着联系脱节,缺乏有效沟通等问题,导致企业对一些高校的办学性质、人才培养缺乏了解,从而对其社会服务持怀疑态度。尽管有些地方高校完全有能力提供人才、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但许多企业却舍近求远,宁愿寻求区域外重点高校及其他专业院校提供服务,也不愿向当地院校寻求帮助。

3加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具体对策

3.1高校应树立服务意识和观念,增强服务能力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地方高校要想获得持续发展空间,就不能处于封闭状态,这不仅需要从区域获得大量的资源,还要反哺于区域,帮助区域社会应对各种挑战、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树立区域服务观念,增强服务能力。⑥

高校区域服务能力是人才培养能力、教学服务能力、科技服务能力、信息咨询能力等诸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这要求高校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人才和科技的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科研方向,树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

3.2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对高校的支持和协调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首先,地方政府应加大对高校的政策扶持力度,适当制定保护和倾斜政策,鼓励高校与社会和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为地方高校服务本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其次,政府应加强各行政部门间的联系,建立并完善地方高校与区域各企业合作的途径,使企业与高校经常交流、共同探索,引导企业依靠科学技术增强实力。最后,地方政府可牵头设立相关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以推动区域高校经济服务项目的具体落实,并联合高校和政策研究机构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及管理办法,做到资金与政策的组合投入,提高投资效益。

3.3高校应创新办学模式,以地方经济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

地方高校不要盲目“求高、求大、求全”,应从本区域位置及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出发,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特色应集中体现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上。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是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的支撑点,地方高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进行专业设置,应该以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和调整,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⑦

3.4高校与企业应互为科研基地,做到优势互补

高校可与地方企业联合创办高新技术研究机构,互为科研基地,实现校企双赢。对于科研能力强、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可推行高校在企业建立科研和实习基地的形式,由企业为高校提供科研所需的实验设备和研究经费,高校提供研究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应用研究及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并将企业的科技攻关内容作为高校科研项目的重要来源,而企业可优先获得科研成果、专利等的使用权。对于研发能力和信息资源相对缺乏的中小型企业,可由高校出研究人员和实验设备,企业提供经费,在高校建立研发基地,并将基地的工作纳入双方工作计划,按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研究开发,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⑧

这两种模式均可使资源得到最佳的互补和配置,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同时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向企业的转化,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

3.5大力推进高校科技园区的建设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一些高校集中的城市和地区兴建了很多大学科技园区,比较著名的有中关村科技园和杭嘉湖科技开发实验区。高校科技园区的建设不但促进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促进了新技术和新思想的不断涌现,提高了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科技人才的培养能力。因此,地方政府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创办科技型企业,组建以高校为依托的,符合当地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大学科技园区,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园“孵化器”的功能。高校要鼓励教师及科技人员创办、领办企业,或以专利、技术和发明等自主知识产权入股,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和管理。同时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金,加速高校科技园区的建设,实现高校优势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

本文为2008年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项目“地方教育促进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082522)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陈茂光.人力资本对企业财务管理影响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7):86-89.

②高山,王静梅.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索[J].大学教育科学,2007(2):49-54.

③夏跃平.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服务区域经济[J].教育发展研究,2005(5):35-36.

④吴洁,解洪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03(10):16-17.

⑤李先武.湖北省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互动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⑥张正义.增强地方高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6):52-53.

⑦王立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51-52.

⑧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0,地区生产总值和指数部分及各地区高等学校部分.

猜你喜欢
办学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