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和谐:现代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

2012-04-29 00:44陈涛史亚夫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教学智慧和谐教学策略

陈涛 史亚夫

摘要:和谐的课堂教学,以更人性的方式营造师生关系,以更精确的方式把握教学过程,以更专注的方式展现学习状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本文以课题为依托,重点对和谐课堂教学建构的意义、理论界说以及实践操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和谐;课堂教学;教学策略;教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2-0058-04

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构建“和谐”课堂教学也成为教育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和谐的课堂教学,以更人性的方式营造师生关系,以更精确的方式把握教学过程,以更专注的方式展现学习状态,不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而且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奠基性意义;同时,在构建和谐教学的实践中,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和谐现象的缺失,精心考虑各种课堂要素的优化组合,使自己成为一个“实践反思者”,从而增长专业能力,加速专业成长。有鉴于此,我校近年依托所承担的江苏省“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课堂教学中不和谐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重点对和谐课堂教学建构的意义、理论界说以及实践操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具体从反思、设计和行动三个方面阐述如下:

一、反思:提出和谐教学的现实背景

所以确定以“和谐”为取向进行课堂教学研究,主要基于下面的思考:

首先,“和谐”,是文明社会的根本表征。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开始探索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内在联系。继联合国先后提出《人类环境宣言》和“人类发展指数”之后,一些国家(如北欧国家)提出了“社会和谐”的理念。可以说,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我国拥有13亿人白。率先建成和谐社会,使当代人类1/5以上人口进入和谐状态。这对实现世界和谐具有重大意义。因而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育理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担当重任。

其次,“和谐”,是健全人格的核心品质。人的身心由多种要素构成,互为依存,有机融合身与心之间,知情意行之间,都密切关联,相互影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人格而言,包含了人的六个方面的特质:智能的特质、意志的特质、感情的特质、应付环境的特质、感受社会影响的特质、品格的特质。健全人格应当是这六种特质的完美统一,彼此相互融洽,十分“和谐”。素质教育以培育健全人格作为己任,因而无疑应以“和谐”作为自己的价值诉求。

其三,“和谐”,是教学变革的必然要求。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教学的诸多方面确实有所改观。但“应试教育”依然在惯性前行,教育部门依然以高考升学率、抽测优秀率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依据,而学校也依然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依据,因而,课堂教学中依然不能摆脱以传授知识为根本取向的落后教学状况,从而忽视了学生良好德行、鲜明个性、创新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与社会发展大势相悖,也与身心和谐的要求相左。由此,课改要走出高原,课堂教学要走向深化。就必须以“和谐”为目标,致力于让孩子身心和谐,逐渐形成健全人格。

二、设计:研究和谐教学的理论依据

和谐教育思想发展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而和谐教学同样可以借助多种理论来阐释:我们的课题主要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知情意行关系理论以及社会学团体动力理论作为理论支撑,来进行实践架构。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告诉我们,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高度创造性等基本属性。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我们可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和把握。第一层次是指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从人的心理素质角度概括全面发展;第二层次指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把人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统一起来把握的全面发展;第三层次是个体和社会协调统一的全面发展,这里把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有机统一起来。因此强调“个性的充分而和谐地发展”,这不仅更符合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思想,而且有助于发现和纠正当前教育实践中在目标导向上的偏差。

知情意行关系理论强调在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其认知、情绪与意志活动并非彼此孤立地进行,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个体的情绪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就说明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而“知识就是力量”则说明认知对意志行动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个体的情绪和意志也影响着认知活动,积极的情绪、锐意进取的精神能推动认知活动,相反,消极的情感、萎靡不振、畏难苟安就会阻碍认知活动。再者,情绪与意志也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而意志则可以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

社会学团体动力理论认为,团体决定比单独做出的决定对团体中的个人有较持久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首先使个体所属的社会团体发生相应的变化,然后通过团体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这样做的效果远比直接去改变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更好。反过来,只要团体的价值不发生变化,个体就会更强烈地抵制外来的变化,个体的行为就不容易发生变化。

我们的和谐教学研究,就是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哲学指南,以课堂教学为重心,通过建设包括全体师生在内的和谐团体。实现每个学生知情意行整体平衡且个性鲜明的发展状态的一种良好境界。

三、行动:实施和谐教学的实践操作

按照变革课堂教学的预期。依据上述相关理论,我们的研究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对课堂教学中不和谐现象基本表现的研究

课堂教学的展开是多种矛盾运动、相互作用的过程。教与学、流畅与阻滞、协调与冲突、简单与复杂等等,始终交替出现,并且相互作用。当课堂诸要素之间失调或产生冲突,不和谐的现象便随之产生。我们通过调查研究、观察研究等方法,发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不和谐现象主要有:

(1)课堂注意不集中。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听讲、书写作业、讨论交流、实验操作等过程中,常常发生跟课堂主题不契合、与课堂氛围不协调现象,诸如四处张望、倦怠瞌睡、没完没了地转笔、随心所欲地翻书等,更有个别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怪声,甚至毫无顾忌走下座位。

(2)认知过程不流畅。课堂教学中,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当即展开思考,或者反复思考也没有结果;对随堂的作业,不能直接作出解答。或者解答思路错误,无法求得正确结果;甚至有那么一些学生,对老师讲述的知识、原理、要点。理解起来困难重重,遑论由自己独立去作业了。

(3)应答热情不高涨。课堂教学中,当老师提问需要学生作答时,学生往往缺乏应答的欲望,更无踊跃争取的激情、发表独到见解的愿望,而当老师直接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时,会发现有的是确实还没有思考成熟,而有的则已经有了完备的答案且表达得也还不错。

(4)学习行为不沉稳。课堂教学中,一些学

生,一些时候,表现出肤浅、浮躁、轻妄、骄傲等状态,满足于一知半解,习惯于浅尝辄止。分明似懂非懂,便急于表现;分明似是而非,便跃跃欲试,导致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总停留于浅表层面。

(5)生生协作不融洽。课堂教学中。需要进行同桌商议、小组讨论或全班性集体交流时,学生之间总存在不善共处、不思合作或不懂交流的现象,成绩优秀者滔滔不绝,充当着课堂的主角;思维迟缓者则甘于寂寞,袖手旁观;还有的故意找茬、对他人发言横加干扰。

(6)师生沟通不畅达。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明显存在因社会身份不同而导致的角色鸿沟,,很少有双方作为生命共处而进行的内在交流及因此产生的良好体验。教师一方,常常不能理会学生需求,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困难,不能和善看待学生缺陷;学生一方,常常对教师情绪冷漠,不想接近,或心存隔膜,不愿接近,或心怀惧怕,不敢接近,或心高气傲,不屑接近。

2.对课堂教学中不和谐现象的成因的研究:

对于课堂教学不和谐现象,我们从师、生两个维度,归纳出八个方面的成因:

学生维度:

(1)知识结构断层。指原有知识体系中存在的认识盲点,因为这一盲点的存在,学习中无法实现由旧知向新知的跨越。

(2)心理接纳障碍。指心理上有一定问题,诸如孤独、自卑、恐惧、逆反、嫉妒、自我中心等,因而不愿表现或交往。

(3)即时情绪异动。指上课前夕或最近一段时间内,受到过某种伤害性的刺激,痛苦尚未消除,或怨愤尚未平复,因而上课心神不宁。

(4)交往经验薄弱。指由于一贯生活闭塞,缺乏友伴相处、社会交往的经历,因而导致交往能力的发展未达到同龄水平。

教师维度:

(1)教学理路模糊。即教师因对新知内涵没有透彻把握,或者虽有透彻把握但对其呈现和展开过程未能设计出一个符合学生认知实际和思维逻辑的教学过程,给学生留下的是隐约、模糊的感觉。

(2)教学情感冷漠。即教师没有确立学生主体的理念,在课堂上习惯居高临下,自己不自觉地以自我为中心,对学生缺乏尊重,缺乏理解,缺乏包容。未能给学生以民主的权利和自,由的空间,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3)教学形式呆板。即教师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一成不变,总是只有黑板白字,或者总是只有抽象符号等;也指教学展开方式一成不变,总是读读讲讲,或者总是圈圈画画,缺乏新鲜感和趣味性,导致学习疲劳,影响学习效果。

(4)教学方法失范。即教学方法不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不切合学生认知规律,诸如滥用媒体,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知觉;或者过度解读,挤占学生自学探究时间,剥夺学生自主探究机会。挫伤了学生自觉探究的热情。

3.对课堂教学中不和谐现象的对策研究

我们以行动研究为主线,着力探索消除课堂教学不和谐现象的对策,针对课堂教学中的种种不和谐,初步形成了以下八种对策:

(1)丰富教学趣味以和谐课堂教学的策略

其一。注重对教材进行合理充实和创造性重组,使教材得到深度开发,使之符合个性化教学的需要;其二,注重精心选择有趣并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丰富、健康,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其三,注重教材呈现方式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诸如利用实物、挂图、多媒体等使素材直观化,采用游戏、故事、实验等使素材动态化等;其四,注重锤炼课堂语言,追求言辞的文明、健康、准确、鲜明、简练、热情、诚恳、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和激励性。

(2)融洽师生情感以和谐课堂教学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师生关系的平等、感情的融洽,营造健康、积极的课堂情感氛围,使之成为老师和学生交朋友的地方,成为学生感受欢乐、感受成长的地方。教师努力将信任、尊重、鼓励、宽容、欣赏、等待、合作、竞争带入课堂,努力培养学生的友善意识、平等意识、自信意识、自尊意识、求异意识;依据教学内容特点,挖掘知情结合因素,以情动情,以心交心,以智启智,创造知情交融境界,促进学生情感体验与知识建构同步实现。

(3对接新旧知识以和谐课堂教学的策略

首先,努力杜绝以告诉和注入的方式教学新知,坚持了解并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新知识应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体验”生长出来。其次,激活学生以前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也很重要。教师力求选择相关旧知作为铺垫,在新旧知识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或者把原有的认知结构加以充实、调整、改组,更新原有认知结构,为新知的学习提供最佳生长点。

(4)创设教学情境以和谐课堂教学的策略

第一,以“美”为突破口,注重再现“美”的教学内容,以美育德,以美怡情,以美激智。第二,形式不拘一格,图画再现、语言描绘、音乐渲染、角色扮演、生活展现等,加深学生的体验。第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作用,在充满人文情怀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观察、感悟、体验,使教学过程成为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第四,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情境,或依据教学主题,或依据教材内容,或依据训练特征,丰富学生知识,陶冶学生情感。

(5)畅通课堂交流以和谐课堂教学的策略

努力建立全方位关联、立体化沟通的教学机制,充分展开“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为了畅通各种形式的交流,教师在交流话题的设计、教学助手的培养、学习组织的建立、交流讨论的程序、交流质量的激励、交流发言和听取意见的态度等方面都逐步形成科学而严格的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课堂交流,不断生成动态资源,着力培养学生交流能力,让学生通过交流中的碰撞和共享,启迪思维,发展智慧,增强合作与竞争能力。

(6)铺设探究台阶以和谐课堂教学的策略

首先做到把知识的结果还原为问题,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历思维的整个过程:质疑→尝试→顿悟→理解→归纳。我们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杜绝指手划脚、越俎代庖、包办代替,教师注意把握火候,多问少管。其次,努力打破学生“思维定势”,激发探究。一方面注重学生独立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求异意识与批判精神,鼓励学生不笃信书本,不盲从定论,不囿于传统,不墨守成规,敢于对权威、对教材、对教师提出质问和怀疑,敢于标新立异。

(7)倡导积极评价以和谐课堂教学的策略

其一,评价去权威化。主要指在学生表达不清、思维困顿时,多施一份激励,少摆一点权威,用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其二,坚持积极评价。主要指教师身体力行,让学生持久地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对自己的信心。其三。评价语气热情肯定。主要指当学生有发现,有成果,有创造时奉上洋溢赞赏之情的、真诚的肯定。其四,运用融会贯通。主要指评价不仅仅是语言的,也可以是表情的,肢体的,不仅可以是温和的,也可以是幽默的,激动的。只有教师在课堂里智慧地把握积极评价的契机,融会贯通地使用积极评价,课堂便趋向和谐,智慧火花便不断闪现。

(8)关注学困学生以和谐课堂教学的策略

和谐课堂最需关注“学困生”,我们坚持“先交心,后教人”原则,以热情耐心的态度对待学困生,密切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高度理解和宽容他们的“反复”行为,要求适度,批评婉转,鼓励及时,使之增强自信,不断进步。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其创设发言、板演等表现机会,增加其成功体验,进而最大限度改善其缺陷:同时,增加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对其作业特别给予帮助,及时补缺补漏;此外,平时注重组织他们经常复习、小结、测试,使知识再现。反复刺激大脑、增强记忆,减少遗忘。

和谐,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应然要求,它为课堂赋予了更高、更丰富的价值期待。同时也需要更多、更高层次的教育智慧,需要教育者对理想教育的信念和不懈探索的行动。愿课堂里的生命体,都能沐浴在和谐的阳光雨露下,积淀生命底色,彰显生命的价值。

猜你喜欢
教学智慧和谐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学智慧影响因素分析
彰显教学智慧,打造高效阅读课堂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以学习起点为基础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