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编者按:儿时的我,对扬州的想象几乎全来自诗词。李商隐那“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的诗句让我对扬州有了无限的向往。当真正踏上这座城市时,我更感受到了“回眸难忘锦绣园,浅笑又忆烟雨巷”的江南风情。
在这样一座曾留下过许多诗词故事的城市,现如今,正大力推进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那在这些校园里,又有怎样的数字故事曾经或正在发生呢?本期我们继续走进扬州,聆听故事。
在文津,每一个人谈起学校的变革,都充满着无限的热情与期望。我想,也许他们真正明白了土耳其之父凯末尔曾说的“不改革,毋宁死”这句话的含义。
教育信息化给学校带来深刻变革
从一所薄弱学校,成为闻名省内外的初中名校,可以说,文津中学一直坚持的“优先发展信息化教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切实做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变革
文津中学地处城郊结合部,2005年前名叫“三中”。2003年时,学校设施陈旧,除了一个机房,全校办公只有两台电脑,一台在办公室,一台在教务处。当时,受生源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入校成绩并不理想。种种原因之下,学校发展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面对熬人的低谷期,教师信心不足,专业停滞不前;学校生源严重流失,下坡趋势明显,由此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个学校将来路向何方?如果再不及时“刹车”,后果将不堪设想。怎么办?必须找到一个迅速停止继续滑坡的办法。
2003年,腊月二十六,天下着大雪,市教育局的领导在学校召开了现场办公会,会上市教育局卢桂平局长说:“我们讨论的不是三中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怎么发展的问题。”会议结束时,市教育局办公会成员达成一致:三中要改,可以改的地方有很多,硬件的,房子不是一下子就能建起来的;软件的,师资也不能一蹴而就;而信息化软硬件兼备,投入少,见效快。基于学校的发展质态,市教育局果断决策,选择以信息化带动三中的发展,把当时的三中建成扬州城区第一所“班班通”初中。
2003年年底,全市学校“班班通”工程启动仪式在学校举行,拉开了三中信息化发展的序幕。由此,学校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 交融
第一批网络教室投入使用之后,看到自己的学生瞪大了眼睛坐在教室里,却不知如何享用这么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看到教师端坐在计算机前,一番手忙脚乱之后,却不知怎么展示自己的教学智慧。东西是有了,怎么用好?关键还要通过硬件推动教师观念的提升。
于是,校领导确定了一条思路:立足现有设备,努力用好。全校开展了针对教师的全员培训,鼓励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推动课堂变革。
当时,学校老教师偏多,教育教学观念落后,为了转变观念,我们没有采用说教、强制,而是以“新带老”、“兵教兵”的方式,首先开展以年轻教师带领老教师的“青蓝工程”,老教师出意图、出思想,年轻教师动手操作,完成意图,新老教师共同使用。
其次是以点带面,让老教师中做得比较好的上示范课,以带动其他老教师。另外,在招聘教师时,学校特别注重对新教师技术能力的考察,逐渐形成了学习新技术的风气,新氛围和格局逐渐形成。
再次是强化课堂运用。针对课堂教学中公开使用、常态课不用的“两张皮”现象,我们通过强化考核、以考代用、以奖励带动运用等措施,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 整合
我们认为,只有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协作学习工具、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情景创设工具等持续性地结合到每一节课中去,才能对学生综合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因此,我们推行了导学稿教学,要求教师们“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每次集体备课都要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教师,校长们全部下到备课组参与集体备课。
随着导学稿教学模式的推行,信息技术也逐渐运用到了导学稿的编写上。我们尝试运用网络来推进教师教研,把导学稿模块化,在网上试行,引导教师改变教研方式,实现组内教研的同步交流。过去的传统备课,定时、定点、定人,教研质量不高。网络教研则转变成随时随地发生的备课行为,使得备课行为常态化。
这样,我们顺利实现了常态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的方式,正是因为它的方便与高效,所以赢得了同行的认可。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逐渐甩掉了落后的帽子。
● 涅
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最本质的东西是教育,而不是技术。最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是基于“四导四学”建立的网络教研平台。
四导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由“导预疑学、导问研学、导法慧学、导评促学”四个环节组成,它既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个操作系统,更是指向于课堂的学与教的质量与效益提升的有效途径。基于教研及四个环节主要涉及的内容,我们建立了网络教研空间,搭建了三个教研平台,即集体备课、在线评课、专题研讨平台。这三个平台的建立,改变了教师的教研模式,从常规教研走向网上教研,使教研真正走向了日常化、常态化。三个平台的搭建为扎实有效地开展主题明确、任务明确、要求明确、过程显示、便于网上管理和督查的集体教研奠定了物化的运行环境。
网上集体备课的流程是:
在以上的备课流程中,组里的教师就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及导预疑学、导问研学、导法慧学、导评促学等板块的设计发表意见,至少要提供三个板块以上的意见,系统才能给予提交,否则发表的意见无法提交。
基于平台的的四导四学教学模式的课前、课中、课后的研究,都是在教师个人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经过组里教师的集体研讨之后专家跟进,而专家对以上的讨论都能全程看到,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在哪里指导,专家都会有确切的思考。我校专家团队的教师都是由本校以外的教师构成,这里面有省特级教师、市教研室的教研员、市学科带头人等,他们同步跟进的教研指导,基于对我们研修中出现的问题的点拨,是对我们研修最有针对性的培训,从理念的提升到实践层面的指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校基于网络教研平台的四导四学的课学教学研究,对我们网上结对的友好学校实行了全部开放,网上结对的友好学校各备课组教师都有自己的账号,可以登录我校的网络教研平台,进入对应的学科组进行同步教研。而我们的教师在这种开放性的教研中势必要主动学习、主动研究,才能在教研中体现自己的水平,展示自己的才华。进平台前主动学;进平台后互相学、向专家学;出平台后在反思中总结,已成为我校教师常态的校本研修方式。
其实,平台大家都会建,关键是如何把教师全部带进去,全身心投入并不容易,关键是教研渗透与管理。我们经历的这个过程,可以用“痛并快乐”来形容。
推行电子备课优化教学管理
沙口小学的发展得益于电子备课的推行,因此我在想,“四级电子备课模式”应该是他们能突出重围,立马扬威的一件法宝。
电子备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师备课模式,它的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将传统的备课模式变为数字化管理,实现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我校建立了“四级电子备课模式”,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为保证“四级电子备课模式”的顺利实施,使教师将“资源共享”与“彰显个性”充分结合,我校从备课环节入手对“电子备课”进行了全面管理。
● 尝试电子备课,变革教学管理
“四级电子备课模式”并不高深,但是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能发挥其真正有效的作用。
1.领导参与集体备课
行政领导参与到每个年级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去。我们要求我校的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都积极参与到集体备课中,以便更好地提高活动的质量。
2.部门实施网上检查
我校每一位教师的每一篇教案都在备课平台上,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的每一位成员都会不定期地打开电子备课平台检查教案,然后再听课。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使得教师在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3.每天例行常规巡视
每天有两位行政领导进行教学常规巡视,着重看教师的课堂教学常规,要求教师作好充分准备走进课堂,并有相应的记载。
4.抽签决定“每日一课”
备课改革了,最终还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怎样才能让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教案?我们开展了“每日一课”活动,即每天早晨在做教师操的时候,由教科室任意选教师进行抽签,学校所有教师的姓名就写在每一张签上,抽到的教师当时就要说出今天上课的内容和节次。每天听课人员先看网上电子备课情况,再进入课堂,检查教师上课与教学设计是否相吻合,是否做到心中有教案。
● 电子集体备课的深远影响
1.提高备课质效,实现资源共享
电子集体备课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资源的动态管理与完善,做到“一次建库、终身使用”。而且,与我校网上结对的学校的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我校的资源库平台,下载我们教师的教学课件,然后进行创造性运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中获取新课程的最新电子备课资源。
2.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
电子集体备课以备课小组活动为主体,具有内在的互补性。它经过合作设计,时短量大,高效低耗,有较强的启发探究价值,能为以后的小组活动留下宝贵的资源。它既着眼于发挥教师集体备课的优势,又考虑到了教师个体化活动的重要价值,达成了备课集体性与个体性的有机统一,对于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校推行的网络电子备课,促进了教师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改变,使教师的工作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传统走向现代,也使学校形成了浓厚的学习研究、反思交流、合作共享的文化氛围。
用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思维
——记“智慧数学”网站之学生智慧擂台
一所百年老校,如何用信息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智慧与创新精神,我在育才找到了一种方法,一个答案。
扬州市育才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走进书声朗朗的校园,如果您询问这里的学生:“这里的孩子谁最聪明?”得到的答案一定是“智慧之星”。因为在这里,能够被评选为“智慧之星”的孩子都是不仅在学习上学有余力,而且在“学生智慧擂台”栏目中敢于挑战难题,敢于展示自我,他们是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创造的思维证明了自己非凡的能力。
2010年,育才小学校长陈士文从数学和数学教育相结合的角度全面而系统地提出“数学是一种智慧”的观点。同年,育才小学申报的《“智慧数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
在“智慧数学”研究与实践大力开展的同时,陈士文校长创办了“智慧数学”网站(www.zhihuishuxue.cn)。网站运行近两年来,通过“新闻通知公告”、“名家名篇推介”、“智慧理论文稿”、“智慧课堂教例”、“教师智慧宝库”、“学生智慧擂台”等多个栏目的运行,基本做到了及时展示课题研究成果,服务于课题;收录教师智慧火花,服务于教学;搭建智慧成长擂台,服务于学生。
那么,育才小学的“智慧之星”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智慧数学”网站设置了“学生智慧擂台”栏目,分设一至六年级六个子栏目,定期发布征答题,供那些对数学有兴趣爱好、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挑战。
为保证活动质量,“学生智慧擂台”栏目中的挑战题目都是由“智慧数学”工作室教师精心设计编写,要求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火花,且具一定挑战难度。学生看到征答题目后,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挑选题目应战。我们的特色在于学生的应答方式不拘一格,但要求能够体现学生具体的思维过程。学生可以用记叙文、图画、故事、童话等各种方式来说明自己的解题过程,充满童趣与创意。
学校数学教师在收到本年级学生充满创意的作品以后,可以相机指导并推荐给名师工作室成员品鉴。工作室成员从中选出优秀的代表之作发表在“智慧数学”网站上,并定期评选出“智慧之星”,进行公示表彰。
网站的工作不仅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也得到了家长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将智慧擂台开展下去,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案例:绘图研究有智慧
题目:量出下面每个图形中各个角的度数(如下图)。
你能发现这些图形所有角度之和是多少?还可以有什么方法求出它们的内角和是多少?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四(8)班徐径舟经过细致的思考,完成了下面的表格(如下表)。
并最终得出结论:多边形的内角和=(N-2)×180°(N代表多边形的边数)。
走入扬州市宏志班最多的扬州市第一中学,我在呈现出的点滴表现中,看到了学校在教育信息化与学生发展之间找寻到的结合点。
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数字化校园
冯旭坤
扬州市第一中学自成功创建为扬州市首批数字化校园以来,一直坚持把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建设与完善校园的数字化环境设施和推进系统应用,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与应用成效明显。
● 基础环境建设进一步提升
学校为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加大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学校为所有一线教师配备了教学用笔记本电脑,各办公室无线接入校园网和教育网,同时加大软件建设,建设完善学校信息资源中心,在充分利用好现有教育资源库的同时,继续开发特色校本资源,推进校本资源建设。各种网络教室的配置、局域网的连接,为传统老校增添了浓厚的现代活力。
● 教师的整合应用能力进一步增强
学校各学科教师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熟练使用学校网络资源库及互联网中的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备课,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构建以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为基础的民主宽松、生动活泼的课堂,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活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同时,教师能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及反馈,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
● 学生的信息素养进一步提高
为响应《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引导青少年健康使用网络,学校加强了对校园网和网络教室的管理,积极组织各年级参加各项网络参与型活动,如网络博客评比、网络读书活动、网上征文活动等。通过绿色网络的建设,为思想道德教育及文化素质的培养开辟了新的途径。
● 教科研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学校针对整合的不同领域,定期开展学科活动,以整合课题研究为依托,放大整合优势,积累资源和经验。通过网络讲座、在线研讨等活动提升全体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的理念,引导各学科开展信息化校本教研。通过网上发布、评议、讨论,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改革下的优质整合资源,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教学方式。每学期举办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基础的网络观摩、评优、赛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引向深入。
● 数字化管理应用水平进一步深化
随着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不断进行深化,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努力构建校园管理信息化,深化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包括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党务工作管理系统、教务信息管理系统、教学质量分析系统、体质健康管理系统、心理健康管理系统、资产装备管理系统等,进一步实现了学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为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高效的管理平台。
面对21世纪社会大背景,在新一轮课改氛围中,学校将不断努力,思考理想教育,实践教育理想,谱写扬州一中百年历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