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体的整合尝试,到群体的整合习惯

2012-04-29 00:44姚文连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公开课尝试交流

姚文连

序:积极应对各式各样的整合问题,最终的整合效果还要受到学生信息素养参差不齐的制约。即使经过不懈努力,提高了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但如果不能带来学科考试成绩的同步提高,在应试教育观念依然挥之不去的今天,这样的创新实践之火也很难在短期之内成燎原之势。

记得在刚刚实施新课程的时候,我校语文组的几位教师,在多方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尝试开展过“5分钟学生演讲”的课堂导入活动,让学生轮流在“学科内容为主,社会问题为辅”的大语文范畴内自主选题,多方收集整理信息,甚至像教师上课一样制作使用简单的演示文稿,然后主动地登上讲台,自信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可以和同学进行现场讨论甚至争辩,课后还可以通过校园网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互动,教师作为发起者和引导者,参与课前准备、课上演讲和课后反馈的全过程。尝试过这个创新实践活动的教师都认为,通过这5分钟的主题演讲,把课堂情境导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可以唤醒学生久违的主动学习意识,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质疑的意识,促进师生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互动,为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增添新的内涵和活力。这一度成为语文组公开课的流行导入方式。

虽然受到准备时间仓促、获取信息途径较少等种种不利影响,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第一次演讲都不太满意,但至少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表达和平等交流的机会。相信如果再有更多登台演讲的机会,学生们的表现一定会越来越棒。然而,这样一种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导入方式,除了在各种公开课、示范课当中经常被采用之外,并没有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推广开来,甚至越来越难顺利开展下去。究其原因,有人怕喧宾夺主,有人怕影响成绩,有人怕增加麻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我表达的愿望还不太强烈的情况下,虽然只是短短5分钟的演讲,常常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很长时间,有时学生的即兴发挥,还会把课堂动态生成到教师没有思考到的方向,让人进退两难,我想这就是人人称道却很少愿意仿效的原因所在。

一个新理念的提出和应用,通常都是为了发展完善前一个理念或方法,克服其在实际应用中暴露的缺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产生也不例外。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革命也突飞猛进,其应用更是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早已成为支撑学生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通用智力工具。

曾经有一位我熟悉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借用我的计算机,带来自己冥思苦想的《秦始皇功过评述》的主题演讲提纲,为自己即将到来的第一次登台演讲而搜集准备资料,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并请我提出参考意见,既惶恐又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这时,教师的每一个鼓励的眼神、每一句加油的话语,都会成为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催化剂,虽然学生的表达可能不太流畅,观点可能比较肤浅甚至偏颇,但却是难能可贵的第一次“独立宣言”,再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交流而得出的结论或掌握的学识,肯定要比教师直接讲授的效果要深刻持久得多。反之,如果在相邻班级已经开展类似的创新实践活动的情况下,教师仍然因患得患失而不愿意尝试变革,墨守成规的做法一旦传染给我们的学生,必然会延缓他们寻找自我的步伐,安于现状也会慢慢变得理所当然。

构建开放平等的互动课堂,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善于捕捉和助燃学生们的思维火花,将整合实践和思考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弥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割裂状态。

猜你喜欢
公开课尝试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